去除格式

本畫面之內容係由程式自動解析並重新分段編排,正確之分段應以原內容為準。

裁判字號:最高法院 111 年台上字第 4843 號刑事判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1年度台上字第4843號
上  訴  人  黃冠瑀                   



選任辯護人  王聖傑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1年6月21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訴字第1549號,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9年度偵字第30920、35745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黃冠瑀有如原判決犯罪事實欄所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犯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上訴人部分之科刑判決,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論處上訴人犯販賣第三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品罪刑,已詳敘其調查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心證理由。
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1項至第4項所定販賣毒品既、未遂之判斷標準,依司法院釋字第792號解釋意旨,已明指販賣之核心內涵著重在出售,祇要行為人「銷售賣出」毒品行為業已完成,即屬販賣毒品既遂。亦即,行為人若已著手於販賣行為,應以是否已經合意交付毒品,作為判斷既、未遂之準據。又同條例第32條之1所稱「控制下交付」,係指經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核可並核發偵查指揮書後,在偵查機關監控下,允許已證實或可疑為毒品及相關人員出入或通過一國或多國領域,藉由跟蹤、監聽、眼線、探測或其他特殊技術來偵查跨國性毒品犯罪,該犯罪行為雖處於偵查機關監控之下,然本質上仍係行為人基於自己意思支配下實行犯罪,其犯罪事實及形態並無改變,故不影響行為人原有之犯意,原則上不生犯罪既、未遂問題;此與行為人原已有犯罪之意思,司法警察或其運用之線民僅係提供或利用機會,以設計引誘之方式,佯與之為對合行為,使行為人暴露犯罪事證,待其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時,予以逮捕、偵辦,即所謂之「釣魚偵查」,因對合行為者無與行為人真正犯罪之意,故須考慮行為人既、未遂罪,截然不同。原判決綜合上訴人迭於偵、審中自白不諱,證人即購毒者鄭驛崙之證詞,扣案毒品咖啡包、手機,卷附現場錄音譯文、現場照片、毒品鑑定書,及案內其他證據資料,據以判斷上訴人之任意性自白核與事實相符,憑以認定上訴人有本件犯罪事實,依序記明所憑證據及認定之理由,對於上訴人如何存有販賣營利之意圖,並已論述綦詳。復敘明上訴人將約定交易之208包毒品咖啡包交付予鄭驛崙時,其販賣犯行即屬既遂,與嗣後員警針對鄭驛崙所為釣魚式偵查作為,而造成鄭驛崙販賣未遂之結果,係各自獨立二事,不可混為一談。經核於法並無不合。上訴意旨謂其犯行係於警方「控制下交付」而僅屬未遂等語,指摘原判決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係以自己之說詞,持不同之評價,自非上訴第三審之合法理由。另原判決認上訴人業已自白販賣犯行,乃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已載述理由甚明,上訴意旨猶指摘本件未適用前開減輕其刑之規定,顯屬誤解,自非依卷證資料執為指摘之合法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1  年  11  月  30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何菁莪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劉興浪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何信慶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毓嫻
中  華  民  國  111  年  12  月  6   日

資料解析中...請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