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 93 年度訴字第 10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09 日
裁判案由:
偽證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九十三年度訴字第一О號   公 訴 人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甲○○ 右列被告因偽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九十三年度偵字第四六號),本院判決如 左: 主 文 甲○○無罪。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為:被告甲○○明知自己並未竊取另案被害人王燕輝所有車號000 0000號自用小貨車,竟分別於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九十二年六月 十八日,在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臺灣彰化地方法院辦理另案被告施 寶乾竊盜案件作證時,就與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於供述前具結,而先後兩次 虛偽證述略稱:「前開車輛為自己所竊取」云云,因認被告涉有刑法第一百六十 八條之偽證罪嫌。 二、經查: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先後辦理九十一年度偵字第 八O三五號、九十二年度易字第四一五號另案被告施寶乾竊盜車輛案件時,因另 案被告施寶乾陳稱:其被警方查獲之王燕輝所有遭竊贓車,實為友人甲○○竊取 後交付使用,並非其所竊取云云,檢察官、法院遂以證人身分訊問被告有無竊取 該車,被告雖未竊車,仍基於事先與施寶乾之協議,具結後兩次虛偽證述略稱: 「該輛贓車為自己所竊取」云云等節,業據被告自承在卷,並經本院調閱前開卷 宗核對無誤。因此,被告擔任證人時,就案情有關之重要事項,於具結後有虛偽 陳述之情形,已認定。 三、證人恐因陳述致自己受刑事追訴或處罰者,得拒絕證言,而證人有前開得拒絕 證言之情形而不拒絕證言者,不得令其具結,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九十 二年九月一日修正實施前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四款定有明文。而對於不應具結 之證人而令具結,不發生具結之效力,縱於具結後為虛偽陳述,仍不具備刑法第 一百六十八條偽證罪之要件,最高法院二十八年上字第三一二號、四十四年台上 字第七一四號著有判例。茲就本件情形審酌如下: (一)前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之規定,由字面上理解,凡證人之陳述恐涉及 自己遭受刑事追訴者,即可拒絕證言,且依修正前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四款 規定,不得令該證人具結。本件係於刑事訴訟法修正前,因另案被告施寶乾陳 稱被告竊車,檢察官及法院遂懷疑被告竊盜犯嫌,為釐清案情,兩次以證人身 分傳喚被告,並訊問被告有無竊車及其詳情等節,有本院調取之前開卷宗可查 。因此,被告擔任證人所為陳述,顯然涉及自己之竊盜罪嫌,並可能遭到在場 檢察官聽聞後據其陳述進行追訴,按照前開規定之法條文義,應可拒絕證言, 並不得令其具結。 (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其規範目的,就被告權益之方面而言,顯然 是出於人性之考量,避免強人所難,並保障證人不自證己罪之權利;就國家刑 罰權實現之方面而言,證人所言如涉及自己刑事責任,其虛偽陳述之可能性較 高,強令其陳述,將增加刑事證據錯誤之危險,有礙真實之發現,故使其拒絕 陳述,也具有維護刑罰權正確行使之寓意。在本件情形,被告已經遭到實施刑 事訴訟之公務員懷疑其竊盜罪嫌,受有追訴之風險,當其作證時,為防止證詞 內容可能不當(包括為真實、虛偽、或介於二者之間之各種陳述內容),導致 被告一方面遭到無端之竊盜追訴,他方面造成偵審機關對於證據之錯誤評價, 自應給予拒絕證言之機會,始能符合前述法律之規範目的。 (三)被告之緘默權,為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第二項規定所保障,而受保障之「被 告」,並不限於實施刑事訴訟之公務員稱呼其為「被告」之人,凡客觀上已被 懷疑其犯罪者,均應受相同規定之保障,且不應假借訊問證人之名義取得其供 述(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台上字第四OO三號判決)。而緘默權之規定,與刑事 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拒絕證言之規定,其規範意旨顯然雷同,體系上自應交 互對照解釋,整體法秩序始能臻於完備,此由修正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 修正說明略稱:「證人有第一百八十一條情形者,應得行使緘默權或拒絕證言 」之文字觀察,二者並列,更屬明確。於本件當中,被告遭贓車持有人施寶乾 指為車輛竊盜者,客觀上實施刑事訴訟之公務員當已懷疑被告竊盜罪嫌,其訴 訟法上「被告」之地位已經具備,本應告知並實質保障其緘默權,同理,被告 就該竊車事件作證時,亦應賦與相同效果之拒絕證言權利,始能實質維護其訴 訟上應有之權益,並貫徹緘默權保障之立法意旨而不致有所違背。 (四)實務上,法務部(八四)檢(二)字第一六三三號法律問題略為:甲因非法持 有八百公克安非他命為法院收押,為圖脫罪,與同舍房之乙商議,由乙於八 十二年四月一日具狀向檢察官自首,表示在甲宅所查獲之安非他命為乙所有, 案經檢察署於同月十日對乙非法持有安非他命分案偵辦,甲之案件於同月十 五日開庭,乙出庭作證,法院命乙具結後,乙證稱在甲宅所查獲之安非他命為 其所有,使法院誤採其證言,而對甲為無罪判決。乙之所為是否成立偽證罪? 其研討結論認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之目的係在保障證人之真實陳述 ,如證人為真實陳述有使自己受到刑事追訴或處罰者,始得依該法條之規定拒 絕證言,今乙如為真實陳述即不會致自己受刑事追訴或處罰,卻故為虛偽陳述 ,惟恐自己不受刑事追訴或處罰,顯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得拒絕證言 之規定不合。乙於具結後為虛偽證言,應成立偽證罪,並應與頂替罪成立牽連 犯,從一種之偽證罪處斷(載於法務部公報第一八五期八十二頁以下,另司法 院(八一)廳刑一字第一三五二九號法律問題有類似敘述,但討論主旨不同, 載於刑事法律問題研究第八輯)。然而,此等討論意見,為本院所不採取,說 明如下列四點: 1、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之立法意旨,係出於人性之考量,避免強 人所難,並維護真實發現,已如前述,而其實際規範作用,在同法第一百 八十六條修正前,則在使證人於該條所定情形下,不得令具結而容認證人 為虛偽陳述,與前開討論意見所稱保障證人之真實陳述一節,恰巧相反。 因此,該討論意見推論之前提,已有疑問。 2、證人有具結並為真實陳述之義務,固為修正前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 以下所明定,但法律同時又按照證人之實際狀況,於同條設定若干例外規 定,以免除具結義務並放寬真實陳述義務。因此,有關證人作證時是否必 須承擔偽證罪之風險,自應理解法律所定真實陳述義務及其除外規定此 之規範意旨及其範圍,始能妥決定,前開討論意見僅就證人真實陳述義 務之一端審究,未就其除外部分予以考量,論述過程不無粗略。 3、前開討論意見認為:證人自己未犯罪時,如真實陳述,即可免於日後追訴 之風險,但卻強稱自己犯罪,顯不值得保護等情,雖有相當之說服力。但 法條原本之要件為:「證人恐因陳述致自己受刑事追訴者」,得拒絕證言 ,前開討論意見推演結果,卻使法條要件變更為:「證人恐因『真實』陳 述致自己受刑事追訴者」,始得拒絕證言。此種解釋方式,創設法律所未 規定之限制,使法律保障不自證己罪之範圍,僅及於真實犯罪人,而未能 包括所有犯罪嫌疑人,與向來緘默權保障之範圍不同,過度限縮保障之對 象。且事實上,實施刑事訴訟之公務員,不可能於訊問證人時得知證人陳 述內容真實與否,自無從於訊問證人過程中正確決定應否令證人具結,亦 即此種方式,實際上不具有訴訟操作之可行性,且將偽證罪之處罰建立在 可能錯誤之具結程序上,有欠允洽。 4、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第二項定有頂替罪之處罰,其法定刑為二年以下有期 徒刑。而頂替罪之構成,以行為人主動冒充犯人為要件,其危害法益為國 家司法權之正確行使。前開討論意見當中,某乙係受司法機關調查時冒充 犯人,而危害法益類型與頂替罪完全相同。但某乙之被動行為,較之頂替 罪之主動情狀而言,顯然較為輕微,若如前開討論意見所指,應入於偽證 罪之處罰,將受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宣告,情輕而法重,與立法者訂定頂 替罪處罰時之規範意思,恐不相符,是前開討論意見為本院所未採取。 (五)綜上所述,被告擔任證人時,係陳述涉及自己刑事追訴處罰之事項,得拒絕證 言,且依修正前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四款規定,不得令其具結,即使 令其具結,亦不生具結效力。從而,被告具結後所為虛偽陳述,並不受偽證罪 之處罰,應為無罪之判決。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零一條第一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柯木聯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九十三 年 六 月 九 日 臺 灣 澎 湖 地 方 法 院 刑 事 庭 審判長法 官 管 安 露 法 官 李 宛 玲 法 官 陳 介 安 右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須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九十三 年 六 月 十 日 書記官 劉 竹 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