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 101 年度上易字第 768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01 年 11 月 1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判決    101年度上易字第768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陳杏圓 選任辯護人 邱顯智 律師       羅秉成 律師       游琦俊 律師 上列上訴人詐欺案件, 不服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0年度易字第 3665號中華民國101年4月17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臺灣臺中 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8497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 陳杏圓無罪。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陳杏圓(所涉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嫌部 分,另為不起訴處分)明知其並未在「Journal of Guidanc e,Control,and Dynamics」等論文期刊上發表其著作(詳如 逢甲大學提出之「本校調查結果」附件,即其中編號1、3、 5、7、8、9、10、15、16、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31),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 所有,於民國94年 1月13日、97年12月29日提出前揭論文抽 印本申請副教授、教授資格升等時,向逢甲大學之教評會委 員訛稱:其在前開期刊上發表其前揭著作云云;使逢甲大學 之系、院、校教評會委員及委外之校外委員(下稱教評委員 )均陷於錯誤,而誤認其確有「公開發表」前揭著作,故對 其提出之副教授升等(附件所示1至7篇)、教授升等(附件 所示8至31篇)之申請,均予以評定合格,並予以聘僱為學 校之副教授、教授任職,並使逢甲大學因其升等而交付薪資 差額予被告陳杏圓。被告陳杏圓因而得以詐領升等副教授後 93年度每月之薪資差額新臺幣(下同)5618元,94年至96年 度每月之薪資差額5699元,及升等教授後97年度每月5699元 之薪資差額(詳見逢甲大學所提供之薪資差額表)。因認被 告涉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嫌。 二、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又 不能證明被告犯罪者,應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 4條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事實之認定, 應憑證據,所謂證據,須於為被告犯罪事實之證明者,始 得採為斷罪資料,如未能發現相當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明 ,自不能以推測或擬制之方法以為裁判基礎;又認定不利於 被告之事實,須依積極證據,苟積極證據不足為不利於被告 事實之認定時,即應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更不必有何有利 之證據,最高法院53年臺上字第2750號 、30年上字第816號 、40年臺上字第86號分別著有判例可資參照。另認定犯罪事 實應依證據,為刑事訴訟法所明定,故被告否認犯罪事實所 持之辯解,縱屬不能成立,仍非有積極證據足以證明其犯罪 行為,不能遽為有罪之認定,此最高法院30年上字第1831號 亦著有判例。又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1項規定:檢察官就被 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因此,檢 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 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 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從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 基於無罪推定之原則,自應為被告無罪判決諭知(最高法 院著有92年臺上字第128號判例要旨參照)。末按刑法第339 條第1項詐欺罪之成立, 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 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為要件。所謂以詐術使 人交付,必須被詐欺人因其詐術而陷於錯誤,若其所用方法 ,不能認為詐術,亦不致使人陷於錯誤,即不構成該罪(最 高法院46年度台上第260號判例意旨參見)。 三、本件公訴人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嫌, 無非係以,本件犯罪事實,業據證人即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 管理學系副教授兼主任秘書林良泰、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兼資 訊電機學院院長黃思倫、通訊工程系副教授兼人事主任辛紹 志、土地管理系助理教授兼法律顧問戴秀雄及教評委員即證 人黃秋煌、劉文豐、劉堂傑等人證述屬實;並有逢甲大學提 供之「本校調查結果」、本校用e-mail查證資料、檢舉文件 、教評會會議紀錄、來往公文、被告升等副教授、教授之會 議紀錄及公文、薪資差額表等資料在卷可資佐證。又經臺灣 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函請法務部檢察司函轉外交部協助查明 上揭文章是否在各美國期刊公開發表乙節,經外交部駐美代 表處USA1016電查告以:「1、編號1,2,3,4,7,11,12,26等各 作品可以查到。2、編號第29,31可以查到作品,但作者非Hs in-yuan Chen(即被告陳杏圓)。 3、其他各專文,依據作 者提供之出處查該期刊及若干電子期刊資料庫,均無結果。 」等語,此有法務部檢察司100年4月7日函文1紙及所附外交 部100年4月6日外北美四字第10004197410號函文影本及附件 「法務部函請協查美國論文投稿系統報告」 1份在卷可按。 惟查,前揭報告中指出, 編號1、編號3、編號7、編號26雖 可以查到作品,然其中編號3之出處係「Nonlinear Studies 」期刊,並非被告所引述之「Journal of Nonlinear Studi es」期刊,編號7之作品,被告引述之出處應為「I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Vol.11.n o.2,2001, p109-129」,而非該期刊「Vol.12,no.6,p110-1 22,2001」作者,另查作者除被告外,尚有Ciann Dong Yang ,另該文之校名係國立成功大學,並非在升等收印本等資料 上引述之逢甲大學,另編號26之作品,出處係「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期刊,而非 「Journal Dynamical and Control Systems」,另編號 1之作品,非在「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and Dynamics」期刊上查到,而係在 「Dynamics and Control」該書上查到,是上開文章顯與被 告引述之期刊出處不符。易言之,被告引述之期刊上仍查無 被告之上開編號 1、3、7、26各篇文章,仍致逢甲大學教評 會委員陷於錯誤。另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函請法務部 檢察司函轉外交部協助提供上開可在相關期刊或電子期刊資 料庫之網站查詢之作品之影本,亦經法務部檢察司函轉外交 部後函覆,並提供編號1、3、4、7、11、12、26、29、31等 文章之影本供參辦(編號 2未有文章影本);有法務部檢察 司100年 7月26日法檢司字第1000020424號函文1紙及所提出 之文章影本 9份(不含編號2文章之查詢資料1紙)在卷足稽 。又被告以施用詐術之方式,向教評委員謊稱有於各期刊上 發表其前揭著作,致使教評委員陷於錯誤而通過其副教授、 教授資格之升等申請,而副教授、教授升等後之薪資差額, 顯係因被告施用詐術取得副教授、教授之資格後,始可獲得 之財產上利益,並非係被告教書之勞務所得;上開薪資差額 顯係被告施用詐術取得之財產上不法利益,應認定。被告 雖提出編號1之書本1冊、其他升等著作4本、期刊3本及文章 抽印本等資料及美國律師之證明書等資料(所附資料之明細 ,詳見99年5月11日之刑事答辯狀P7、P8及99年5月21日之刑 事答辯狀P5)以為抗辯;然被告提出之資料,均無法證明犯 罪事實欄所載之著作確實有在各該期刊社「公開發表」之事 實。是被告上開所辯,不足採信,其犯嫌堪以認定,為其主 要論據。 四、訊據被告陳杏圓堅詞否認有上開犯行,辯稱:伊有在前開期 刊上投稿,早期是用郵件投稿,現在是用e-mail投稿,審稿 也是在投稿系統上審,修改也是直接在上面修改,伊等拿到 抽印本,就會認為是已刊登,目前期刊有很多是電子期刊, 不一定會有紙本,上投稿系統就可以得知,系統上可以看出 是審核中或是已接受,如果已經接受就會寫接受的狀態云云 ;被告之選任辯護人則為被告辯護略稱:就原審認逢甲大 學陷於錯誤部分,並未嚴謹區分教師升等與教師聘任法律行 為之屬性:㈠原判決依逢甲大學電機學院院長黃思倫之證詞 ,認上訴人施以詐術,而使逢甲大學陷於錯誤:原判決略謂 :「證人黃思倫於本院101年3月20日審理時證稱:『(問: 相關學術論文之提出,於教授、副教授升等上有何重要性存 在?其質量之要求為何?)關於升等部分教育部沒有統一的 規定,我們學校也沒有統一的規定,都是各學院送到外審, 就我們電機系來講,副教授升等要提出在助理教授期間所發 表的著作,不能以之前發表過的文章來申請,但我們並沒有 在數量、質上做一定的要求,只要申請人提出我們就會送外 審。 所以即便申請人提出的不是SCI的論文來申請升等,也 是可以送審,只是依經驗來看不過的機會會比較高....教授 升等,主要是依提出的升等的學術發表的資料為核心標的, 至於教學的評估是內審時第一輪的審查。第一輪是審查教學 、服務的內容,要達到70分才算合格,第二輪是根據外審對 學術論文的意見評判。(問:被告主張縱使扣掉起訴書所認 定為假的文章,也不影響其副教授、教授資格升等之審查, 是否如此?)不是,只要有一篇假的文章,就違反學術倫理 ,且縱使不是達到像本案查不到文章的情形,只要自己發表 的文章中,有一小段跟別人的一樣,就認定是剽竊的情形, 就是違反學術倫理』等語明確,應堪採信,是被告的施用詐 術行為,係針對副教授、教授升等審核的核心標的造假,足 以影響升等之審查認定,應堪認定。」故認逢甲大學陷於錯 誤。㈡惟查,大學教師之升等,性質上公法上之確認處分 ,為國家確認該教師符合升等之條件,此為司法院大法官釋 字第462號解釋所肯認。 本案逢甲大學並無決定升等與否之 最終權限,毋寧,升等事件乃國家委託私人行使公權力,逢 甲大學系院校評會乃國家之手足,升等事件教育部仍掌握最 終認可權。故如認上訴人施以詐術升等,詐得此一升等教授 之確認行政處分,陷於錯誤者乃公法人:國家(教育部), 而非私法人:逢甲大學。原審判決認逢甲大學陷於錯誤,或 係混淆教師升等(教師- 國家間之公法行政處分關係)與聘 用(教師-學校間之私法雇用契約關係)之區別。 縱認上訴 人對逢甲大學系、院、校評會施以詐術取得教授、副教授資 格,乃國家所委託之私人行使公權力陷於錯誤,而做出受詐 欺之行政處分,國家之手足遭受詐騙,致國家做出受詐欺之 確認處分,陷於錯誤者乃國家(教育部),絕非逢甲大學此 一私法人,該詐欺行為亦與此一私法人無涉。逢甲大學交 付財物與升等處分並無因果關係:㈠原審判決以:「逢甲大 學因被告升等通過,而溯及以副教授、教授之薪資聘僱被告 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被告因此領有薪資差額等節,已經認 定如前。證人即逢甲大學通訊工程系副教授兼人事室主任辛 紹志於99年 2月26日偵查中證稱:『升等副教授、教授的核 定過程是三級三審後,送教育部,教育部核定後,當學期就 升等,可以追溯至當學期起始日,學校每年都有聘書,初任 者是一年一聘,之後是二年一聘』等語明確,是被告雖於94 年 1月13日申請升等副教授,於97年12月29日申請升等教授 ,其申請行為均在原聘僱契約期間,當其經教育部核定升等 通過後,逢甲大學即會自動回溯自該學期開始日,以升等後 之薪資雇用,應予說明。」因認升等與薪資之差額有因果關 係。㈡惟查,本案縱認上訴人施以詐術而升等,如前所述, 陷於錯誤者乃國家此一公法人,絕非逢甲大學此一私法人, 則逢甲大學依據聘僱契約給付薪資之差額,與詐術間自無因 果關係。聘僱契約為民法契約,締約當事人有充分之自由, 此從上開人事主任證稱:初任者是一年一聘,之後是二年一 聘,亦可輕易理解校方實保留締約自由權,否則即無需一年 一聘、二年一聘。且於教師與大學之聘僱關係中,校方實為 契約中之優勢地位者。實務上亦常見雖升等為教授,惟校方 仍以副教授或助理教授聘之。故並非謂一升等為教授,校方 即必須聘任或以該資格聘用,校方有充分之締約自由權。故 辛紹志於99年 2月26日偵查中之證稱乃:「升等副教授、教 授的核定過程是三級三審後,送教育部,教育部核定後,當 學期就升等,可以追溯至當學期起始日,學校每年都有聘書 ,初任者是一年一聘,之後是二年一聘」;故由上開證詞可 知,乃可以聘任,而非必須聘任;可以追溯,而非必須追溯 。升等與聘任實為兩全然獨立之法律關係,升等乃國家對大 學教師之確認處分,聘任乃大學與大學教師之僱傭關係,且 大學乃具絕對優勢地位之締約者,有充分而自主之締約自由 及決定權,故兩者實無必然性。縱認上訴人施以詐術取得國 家對其核定教授資格之行政處分,其與私法人逢甲大學給付 薪資差額仍應無因果關係,其理甚明。㈢且依實務見解與學 說通說,受詐欺而陷於錯誤之對象,須與因錯誤而陷於財產 上損害之人具有同一性;而國家對被告為符合升等條件之確 認處分之公法行為,與另一因雙方基於自由意識下因意思合 致為私法雇傭契約所生給付,二者之間,並無從建立(受委 託代為行使公權力之私人-國家之手足) 陷於錯誤與(逢甲 大學)致生損害之因果關係。上訴人所領取之差額乃其合 格勞務給付之對價,絕非不法利益:㈠本案原審法院以:「 查逢甲大學的聘僱關係為私法契約,與其基於副教授、教授 身分對外所為公法上職務行為,係屬性質不相同之二事,逢 甲大學若知道被告無實質上公開發表論文而多有虛捏、造假 之情形,當不可能在被告嚴重違反學術倫理之狀況下,聘僱 被告任職,其遭到被告自始惡意詐欺(被告為不符合資格之 副教授、教授),而聘用被告為副教授、教授,就受詐欺所 為意思表示, 本得依照民法第92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撤銷意 思表示,且該效力溯及既往,至於外部第三人之信賴利益保 護,或者涉及公法上職務行為之部分, 在民法第92條第2項 或辯護人所指之公務人員任用法有相關規定足以適用,乃被 告自不能執為了保護善意信賴之第三人而設之相關規定,對 抗逢甲大學,逢甲大學若明知被告施用詐術,應該是根本不 會聘用被告從事教職,遑論以副教授、教授資格聘用被告從 事教職?被告提出者乃不合格之勞務給付,雇用人若明知其 情,本得拒絕此種不合格之勞務給付,逢甲大學是因為被告 施用詐術,陷於錯誤才交付財物(薪資差額),對被告而言 ,自屬不法所得,不因為被告職務期間所為公法行為經撤銷 僅向後失效之保護第三人之規定,而正當化被告領取薪資差 額之合法性。」㈡本案原審亦認撤銷教授資格、副教授資格 之行政處分應向後失效,蓋公法上職務行為有其公益性、安 定性及信賴性,大學教授職務上執行甚多公法上職務行為, 故如認撤銷教授資格溯及既往失效,勢必動搖諸多公法上職 務行為之正當性基礎,故承認撤銷教授資格之處分向後失效 ,應為事理之當然。惟既然撤銷教授資格之處分為向後失效 ,則撤銷前之身分為教授、副教授應無疑義。則被告於教授 、副教授遭撤銷前,以教授、副教授之資格與逢甲大學簽訂 僱傭契約,自為合格之勞務給付,則所領取之薪資差額,對 契約之對造而言,自非不法利益而係基於僱傭契約之所得。 ㈢又民法上撤銷被詐欺之意思表示,依民法第92條之規定, 須遭詐欺之表意人向契約當事人主張撤銷之。縱認被告向逢 甲大學詐得意思表示,本案中逢甲大學並無撤銷此遭詐欺之 意思表示,上訴人乃自動離職,且依民法第93條除斥期間亦 已過,故縱認依民法之規定,該受詐欺之意思表示並未撤銷 ,該契約於被告離職前,自應認為符合民法規定之僱傭契約 ,則上訴人所領取之薪資差額,對逢甲大學而言,自非不法 利益,而係合格給付勞務之對價,至為灼然。綜上所述, 本案縱認為被告施以詐術,陷於錯誤者乃國家(教育部), 而非私法人逢甲大學;縱國家受詐欺而做出違法行政處分, 逢甲大學仍有充分自主權決定是否與被告簽訂僱傭契約,故 施以詐術陷於錯誤與給付薪資差額間,並無因果關係。且原 審亦認撤銷教授資格為向後失效之確認處分,則於撤銷教授 資格前,被告之身分始終為教授,則被告所提供之勞務給付 ,自為合格之勞務給付,薪資差額乃勞務給付之對價,絕非 不法利益。最後,縱依民法之規定,本案逢甲大學並無撤銷 意思表示,被告乃自動離職,故該僱傭契約於被告離職前, 自應認有法律效力。被告乃基於該合法有效之僱傭契約領取 其薪資差額,有法律上原因,自無不法所得之可言。縱上所 陳,懇請鈞院明察,將原審判決撤銷,諭知上訴人無罪之判 決等語。 五、有關證據能力部分: ㈠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偵查中向檢察官所為之陳述,除顯有不可 信之情況者外,得為證據,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第2項定 有明文。查證人林良泰、黃思倫、辛紹志、戴秀雄、黃秋煌 、劉文豐、劉堂傑等人於檢察官偵查中具結後向檢察官所為 證詞,依據偵訊過程及筆錄記載,可徵上開證人於檢察官偵 查中為陳述時,並無任何遭受外力不當干涉之顯不可信之情 況,被告及辯護人於法院審理時,亦無具體指陳該等證述作 成時,有何外在環境及情況足以影響證人證述之任意性及真 實性,而有何顯有不可信之情況,是依上開說明,渠等於檢 察官偵訊中之證述,有證據能力。 ㈡又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 9條之1至之4等4條之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 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 適當者,亦得為證據, 同法第159條之5第1項定有明文。本 案所引用逢甲大學電子郵件查證資料(同卷第53- 65頁、第 73-77頁)、檢舉文件(同卷第79-91頁)、法務部檢察司10 0年 4月7日法檢司字第1000009090號函檢送之外交部100年4 月6日外北美四字第10004197410號函及所附論文投稿系統報 告(偵卷第18-25頁), 其性質均屬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 的陳述,而為傳聞證據,惟經當事人於本院準備程序時同意 有證據能力(本院卷第63頁),本院審酌上開證據作成時情 況,並無違法取證之瑕疵,認以之作為本案證據使用為適當 ,認有證據能力。 ㈢又其他經本案引用之非供述性之書物證【副教授、教授升等 履歷表(偵卷第128、129、115-119頁)、 被告於偵查中自 行提出之抽印本30本、逢甲大學提出之被告升等副教授、教 授之會議紀錄(他卷一第465-467、481-483頁)、教育部98 年 1月15日台學審字第0980007422號函及所附審定教師名單 (同卷第497-501頁)、甲大學提出之薪資差額表(同卷第5 03頁)、資訊電機學院九十七學年度第九次教師評審委員會 會前會一會議記錄(同卷第93頁)、九十七學年度自控系第 六次系教評委員會會議記錄(第95-97頁)、 資訊電機學院 98年5月1日逢資字第980000501號函(第99頁)、 被告簽收 單(第101頁)、 資訊電機學院九十七學年度第九次教師評 審委員會會前會二會議記錄(第103頁)、 資訊電機學院九 十七學年度第九次教師評審委員會會議記錄 (第105-107頁 )、送達回執(第109頁)、逢甲大學教師評審委員會98年5 月15日逢人事字第980515001號函(第111頁)、 第209次會 議記錄(第113-117頁)、 第213次會議記錄(第121頁)、 逢甲大學98年6月15日逢人字第0980019673號函(第123-125 頁)、逢甲大學98年 7月29日逢人字第0980021916號函(第 127頁)、教育部98年8月17日台學審字第0980139715號函( 第129-131頁)、逢甲大學98年9月15日逢人字第0980051949 號函(第133-137頁)、教育部98年9月28日台學審字第0980 167511號函及檢送之陳杏圓補充陳述意見書 (第139-151頁 )、教育部98年10月 6日台學審字第0980173124號函及檢送 之陳杏圓補充陳述意見(二)書(第153-183頁)、逢甲大學9 8年10月30日逢人字第0980058223號函(第185-193頁)、教 育部98年11月20日台學審字第0980203074號函及檢送之陳杏 圓補充陳述意見(三)書(第197-255頁)、 逢甲大學98年12 月3日逢人字第0980065351號函(第257-259頁)、教育部98 年12月10日台學審字第0980215660號函(第261頁)、 逢甲 大學98年12月22日逢人字第0980068494號函(第269頁) 、 法務部檢察司100年7月26日法檢司字第1000020424號函檢送 之論文影本(原置於偵查卷宗外之檢察司牛皮紙袋內,未經 裝訂,經本院附於本院卷二第81-188頁)等】,均係以該等 證據本身作為證明方法,均非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以言詞 或書面所為之陳述,並非供述證據, 自無刑事訴訟法第159 條之適用。從而,審酌上開證據之取得過程中,並無公務員 違法取得證據之情況存在,本院亦認為上開證據係屬本案犯 罪事實證明所必要,均得採為本案證據。 六、本院查: ㈠本件被告雖坦承其有於94年 1月13日、97年12月29日提出前 揭論文抽印本申請副教授、教授資格升等之事實,然而有關 被告申請升等副教授、教授之行為,本係居於被動、被審查 之一方,參酌以被告如明知所送審之論文中有「未經公開發 表」者,衡以於送審過程中擔任審查之人均係相關領域之學 者、專家,且被告亦曾有經送審而未通過之情形(顯見並非 提出申請升等就一定會通過),被告如明知且故意將「未經 公開發表」之論文提出送審,企圖矇混通過,則被告所冒之 風險及須付出之代價均甚高,以被告之知識程度及升等送審 之經驗當不可能故意冒險為之。而被告是否能通過副教授、 教授資格升等,主控權均係逢甲大學及外審委員與教育部, 而非被告所能左右,且觀之全案卷證亦查無任何其他積極證 據足以證明被告有介入、請託關說、操縱升等之行為;甚且 被告如送審時遭發現有以不實及「未經公開發表」之論文提 出矇混送審,其不僅無法達到升等之目的,更可能使其遭到 逢甲大學解聘及將來無法再受聘於其他大學之下場。是以本 案從經驗法則論理法則觀之,實難謂被告主觀上僅為領取 升等副教授、教授之薪資差額,而基於為自己不法所有之意 圖,明知且故意將「未經公開發表」之論文提出矇混送審。 ㈡再者本件逢甲大學之系、院、校教評會委員及委外之校外委 員於審查被告申請副教授、教授資格升等時,本應忠於審查 委員之職責,就被告所提出之各篇論文詳細審認是否符合升 等之相關規定或條件,渠等通過審查之基準條件亦均非被告 所能置喙及影響,而本件逢甲大學之系、院、校教評會委員 及委外之校外委員等人既於審查被告申請副教授、教授資格 升等時,通過被告之審查資格,則於渠等人員為審查時,對 於被告是否有以「未經公開發表」之論文提出送審,亦應在 渠等審查之範圍內,或謂渠等全未加查證,而率予通過,衡 諸常情,實難令人想像(按此部分若有知情者,則知情仍通 過送審之逢甲大學系、院、校教評會委員及委外之校外委員 ,當已符合刑法背信罪構成要件);抑或是否係因被告所 送審可供查證有經「公開發表」之論文部分,即已足通過送 審(因係採實質審查)標準,此部分實非本案所能認定,此 審查通過之實質基礎,自難以事後之查證,而追溯謂送審之 過程有何不當之處,是本案既無從由全案卷證判斷認定,被 告於送審時,即有為自己不法所有之意圖。且被告申請副教 授、教授資格升等通過係「三級三審」合議通過,並經送教 育部審定合格,基於被告無自證己罪之原則,利益當應歸屬 於被告,而採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即被告上開所辯伊沒有 為自己不法所有之意圖部分,應可採信。 ㈢又本件被告申請副教授、教授資格升等通過後,其所任職之 逢甲大學依其內部規定,將被告原具有之助理教授身分,改 聘任為該校之副教授、教授,則被告因其升等所領取之薪資 當係基於雙方之契約而來,且被告亦確實有任職教學,實難 遽謂被告所領取之副教授、教授薪資,係基於為自己不法所 有之意圖,施用詐術所取得。 ㈣至檢察官於起訴書及原審判決於理由欄內所論述有關被告應 成立詐欺取財之諸論點,咸均係由從事犯罪偵審工作者之角 度,衡情論理以間接推論之方式,逕行認定被告應成立犯罪 ,而忽略被告上開所辯及被告主觀上是否確具有為自己不法 所有之詐欺取財犯意,復疏未調查論述上開直接證據所顯現 有利於被告之部分,是以檢察官及原審在被告否認犯罪下, 僅據間接推論諸情,而反推被告所為辯解均不可採信,尤更 進一步推論被告係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 將本人之財物交付,實非可採。 七、綜上諸情,本件公訴人所憑之證據,無論直接或間接證據, 均尚未達於一般之人均可得確信,而無合理之懷疑存在之程 度,本院亦查無其他確切、直接之證據,足以證明被告確應 負本件詐欺取財之罪責,被告之犯行尚屬不能證明。原審未 詳細審酌上情,致對被告為科刑之判決,自有未洽。被告上 訴意旨,否認犯罪,並據以指摘原審判決不當,為有理由, 依照前述刑事訴訟法之規定與最高法院判例要旨,及「罪疑 唯輕」之原則,自應由本院將原審判決撤銷改判,諭知被告 為無罪之判決,以免冤抑。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301 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劉翼謀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14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郭 同 奇 法 官 廖 穗 蓁 法 官 許 旭 聖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洪 麗 華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14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