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
裁定 103年度聲再更字第2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王淇政
選任辯護人 羅秉成
律師
邱顯智律師
劉繼蔚律師
上列
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殺人案件,對於本院95年度
上訴字第14
79號中華民國95年 8月16日刑事確定判決(
起訴案號:臺灣臺中
地方法院檢察署93年度偵續字第277號;一審案號:臺灣臺中地
方法院起訴94年度重訴字第2282號;最高法院於中華民國98年6
月11日以98年度台上字第3299號判決
駁回上訴確定),聲請再審
,經
抗告後,由最高法院撤銷發回,本院更為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本件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王淇政聲請再審意旨
略以:
(一)再審之客體應以實體確定判決為聲請之對象,本案既經最高
法院從程序上駁回聲請人之上訴,故應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
分院95年度上訴字第1479號刑事判決之
實體判決,始為本案
之有罪確定判決,爰依法針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5年度
上訴字第1479號確定判決為對象提出再審。
(二)原確定判決有下列足以影響判決之重要
證據漏未
審酌,構成
刑事訴訟法第421條第1項第6款之再審事由:
1、依據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91年度相字第1699號
相驗卷內
之現場圖所示,本案死者陳琪瑄陳屍處垂直位移為22至25公
尺、水平位移為2公尺,經我國權威法醫師石台平審閱相關
卷宗並依據法醫學文獻(他殺、意外高墜案件之水平位移平
均值為0.3公尺,自殺高墜案件之水平位移平均值為1.2公尺
),提出
鑑定意見,認為本案水平位移為2公尺,依法醫學
理,應研判死者陳琪瑄為自殺,則該鑑定意見係根據卷內審
判時已存在之相驗卷做出之新證據,且足以動搖本案之原確
定判決所認事實,自應構成再審程序重開之理由。
2、又死者陳琪瑄死亡時之水平位移位置為本案判斷他殺或自殺
之重要證據,此部分證據實際上於判決前即已存在,但法院
、
當事人均不知悉,第一審判決僅就
證人王清雲、高春、陳
秋珠部分加以調查說明,並
參酌鑑定證人即參與相驗屍體之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法醫師許倬憲之鑑定證詞,未能針
對已客觀存在之水平位移部分詳為調查及審酌,今因審閱相
驗卷宗發現此部分之證據,且就該證據本身形式上觀察,顯
然可認為足以動搖原有罪確定判決,且為受判決人無罪之判
決,自當符合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
所稱發見確實
之新證據之要件,而得為再審之事由。
3、再者,鑑定證人許倬憲法醫師於第一審接受
詰問時,並無提
出任何法醫學之根據或證明,對於臆測性之問題作個人意見
之陳述,顯然不足作為論斷之依據,且監察院所為之調查報
告,曾於101年5月16日依據公路總局臺中工務段所提供案發
當日后豐大橋紐澤西護欄結構圖,依其尺寸重新架構案發當
時紐澤西護欄,置於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
履
勘模擬證人王清雲所稱之犯案過程(見92年度偵字第16278
號
偵查卷第48頁反面),選擇與死者陳琪瑄身高、體重相近
之女性為模擬對象,及與受判決人王淇政、洪世瑋身高相近
之男性兩人,實施模擬結果,產生無法控制模擬者將其抬起
並控制至證人王清雲所稱位置,亦因在激烈掙扎活動中,造
成男性模擬者放進氣力,根本無法大聲說出長句,若較死者
陳琪瑄當時
適逢生死關頭所生抵抗,當較該模擬時更加激烈
,而第一審法院於94年11月2日履勘現場所拍攝之照片與全
程錄影過程顯示(見一審卷㈠第127至128頁),法院所為模
擬並未命擔任模擬女性林佳怡抵抗,反為配合,其履勘過程
顯有違誤,故原確定判決任意推論,嚴重違背
經驗法則至極
,依監察院之模擬重建事故,益證於死者陳琪瑄掙扎之情況
下,要將其抬至護欄欄杆外使其垂直墜落已屬不能,若要使
其墜落又水平位移距離橋墩2公尺更屬荒謬,原確定判決及
一審審理均未經注意該記載之內容及意義,導致對於聲請人
率為不利之認定。
4、復以,石台平法醫所為之鑑定意見,
乃係參酌中山醫學研究
所許逸文撰寫之碩士論文「高處墜落死之死亡原因探討—自
殺或意外」,該論文中所引用者係93年1月至95年1月間彰化
縣高處墜落死亡案例,本件第一審判決時間是95年5月12日
,故該資料在
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為原審所不知
,依最高法院實務見解應屬再審之新證據。
5、另外,蕭開平法醫與賴泓霖、邱亭亭、潘至信所撰寫之「墜
落死亡案件之生物動力學分析」研究,挑選83年至96年高處
墜落致死案件中183件完整資料之案件,進行「死亡方式」
與「水平位移」的關聯性研究發現,高處墜落的自殺死亡案
件,其水平位移為1.3公尺至5.9公尺間、他殺案件水平位移
為0.4公尺至1.6公尺間、意外案件水平位移為0.3公尺至2.7
公尺間,即他殺案件之墜落點水平位移較短,集中於墜落點
附近,死者陳琪瑄陳屍之水平位移,介於符合上開研究中「
自殺」死亡及「意外」死亡之水平位移,唯獨不符他殺死亡
之水平位移,不具備他殺案件水平位移之特徵;且該研究中
提及,依據「一個自由落體的公式由落體的距離為二分之一
重力加速度乘上時間的平方,無論由定點墜落已知的高度或
略知高度應可由公式
彼此換算之」(見本院卷第53頁),得
知由22至25公尺橋高墜落之秒數為2.11秒至2.25秒間,原確
定判決認定死者陳琪瑄墜橋時間為1.04秒,顯不符物理法則
,在墜橋秒數顯有不符而影響法院事實認定的前提下,又提
供此一
錯誤訊息於法醫,致使法醫許倬憲在錯誤的事實基礎
上又以未具生物動力學之專業知識證稱,反覆錯誤的前提顯
不能產生正確的結論,故法院認定法醫許倬憲之證詞足以
佐
證證人王清雲之證詞,據以認定死者陳琪瑄之墜橋為他殺,
顯有違誤。
6、依高大成法醫於電視節目錄影中提出之意見,其曾於100年
就高處墜落死之死因判斷公開其見解,認為可從兩方面
著手
:⑴墜落地點與建物之水平位移距離:自殺的水平位移最遠
,平均約1~1.5公尺,若建物垂直高度更高,則水平位移距
離更遠。⑵死者的傷勢:自殺情形多為手部、腳部或臀部先
著地,故若死者兩手腕關節處呈現對稱性骨折,則其死亡方
式應為自殺。以高大成法醫所言之判斷因素分析本案(本件
死者陳琪瑄墜落處與后豐大橋之水平位移為2公尺,且其傷
勢亦呈現手腕對稱性骨折),本件極可能為自殺。況高大成
法醫於100年間發表言論當時已相驗約8000件案件,解剖約
4000件屍體,有相當之專業與經歷,而其就墜落死之通案推
論方式與許倬憲法醫所為之推論顯有出入,足見許倬憲法醫
之判斷實有可議之處,而本件非無再次審究之空間。
(三)原確定判決漏未審酌中央氣象局報告,因而認定案發當晚夜
色明亮,實則當晚並無月光,足以推翻證人王清雲之證詞,
上開氣象局函文資料於
事實審法院判決前早已存在,但未經
法院援用審酌,應已構成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
再審事由:
1、有關月光部分,案發當時即91年12月7日凌晨1時許,依據卷
內證據中央氣象局94年1月31日中象參字第0000000000函記
載:「91年12月7日臺中地區之月出月沒時刻分別為9時16分
及20時3分,該日為農曆11月4日,眉形月,月球亮度約為滿
月之十分之一」(見93年度偵續字第277號偵查卷第63頁)
,案發之時為凌晨1時許,月亮早已於20時3分落下,可確認
案發當時並無月光,該氣象局函文資料於事實審法院判決前
早已存在,原審判決未調查審酌,竟認「案發當天之月亮亮
度能見度相當清楚」,並採信證人王清雲之供述,認事用法
顯有違誤,應已構成再審事由。
2、有關雲量問題,依據上開中央氣象局之回函數據所示,臺中
氣象站當日凌晨2時測量之雲量為8,即天空有十分之八範圍
滿布雲層,輔以上開月光之資料,
足證案發當時不僅沒有月
光,且天空滿布雲層,能見度甚低,證人王清雲斷無可能自
橋下數10公尺之距離,目擊后豐大橋上之犯罪過程,
猶如在
旁親見。氣象局函文所附之雲量數據,於事實審法院判決前
早已存在,未經法院援用審酌,且可使被告受
無罪判決,應
屬確實之新證據,亦已構成再審之事由。
(四)第一審法院自后豐大橋護欄石壁之白色漆片及欄杆之灰色漆
片取樣比對之方式,已遭監察院強烈質疑,死者陳琪瑄褲子
所沾染者乃土灰,第一審法院卻刮取石壁白色漆片與灰色漆
片,實已漏未審酌土灰並非漆片之事實;又監察院調查報告
於101年5月16日所為履勘模擬,認為:若依原確定判決所認
定之事實,即死者陳琪瑄係由聲請人及受判決人洪世緯二人
合力抬上橋上護欄欄杆外,較矮之聲請人先放手,頭部先墜
下,後較高之受判決人洪世緯再鬆手,致死者陳琪瑄身體呈
頭下腳上垂直墜下河床,則死者陳琪瑄不可能胯下、下半身
大腿處沾染土灰;然若依聲請人之指稱,死者陳琪瑄係跨坐
後跌落,則大腿及下半身沾染土灰顯然合理,原確定判決所
認定之情形顯然不符死者陳琪瑄當時狀態。是原確定判決漏
未審酌死者陳琪瑄褲子之胯下可見明顯之灰白色土灰,顯然
死者陳琪瑄墜橋前曾跨坐於橋上,確與聲請人所述相符,而
與證人王清雲之證詞不符,應有提起再審之理由。
(五)證人王清雲之證述前後不一,證詞反覆出入甚多,其信用性
顯有可疑,證人王清雲為澄清並證明其信用性,乃於94年11
月8日提出案外人即聲請人已歿之父王碧全后里鎮新團名片
為證,並稱係七、八年前所取得等語(見第一審卷㈡第14至
15頁),然依聲請人所提出之證據記載,90年1月1日起改制
前臺中縣市電話升碼為8碼,而王碧全係於92年7月15日暴病
而死,是以該名片取得之時間應為90年1月1日以後至92年7
月15日之間,距離第一審法院詰問證人王清雲之時間僅四年
餘,與證人王清雲自稱「七、八年前」取得顯有出入,顯係
刻意迎合檢察官「舊舊的」之疑問,以避免其後更遭「倘僅
二、三年餘,何以名片會呈現如此舊觀」之質疑,而導出證
物可能為虛偽之情,由是以觀,證人王清雲當非全然據實陳
述,而有隱匿矯飾之情,其所為
證言之信用性實難憑信。聲
請人提出之90年1月1日起臺中縣市電話升碼資料該證據資料
(即再證四所示之資料,見本院聲再卷第390頁),於判決
確定前業已存在,然未經斟酌,且綜合卷內其他證據,足以
彈劾原確定判決所據關鍵證人王清雲證言之信用性,而動搖
原確定判決,應令聲請人獲無罪之判決,得依刑事訴訟法第
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聲請再審。
(六)證人王清雲之證詞,漏洞百出,且數度更易其證詞,原審漏
未審酌該證人所述之事實與卷內諸多新事證不符之處,即採
為證據,該新事證足以彈劾確定判決所據證人王清雲證詞之
信用性,而動搖原確定判決,自得聲請再審:
1、證人王清雲前後不一之最大轉折當為93年1月14日調查筆錄
,其
翻異前供之理由,據當日筆錄記載為「(問:你於案發
時間為何不詳細陳述?)我因人情壓力且死者男友父親(王
碧全)是我的朋友,他說他們會與死者家屬好好處理,叫我
適可而止,不要害到他的兒子王淇政,所以我當時沒有將事
實
告訴警方。但因事發至今,王碧全他們仍未與死者家人,
處理善後,我自己覺得良心不安,所以到今天才出面向警方
陳述案發的真實情況。」云云;於93年11月16日檢察官
訊問
時補充稱:「「(問:你敢在被告面前陳述?)敢。王淇政
的父親在【當天凌晨5時40分】到大甲溪的橋下找我,跟我
說『堂仔』(是同姓遠親的意思),說我們會跟死者的家屬
和解,不要去害到孫仔(台語,姪子的意思)。」云云,惟
其後卻於一審法院94年11月8日審理中始因與案發當日客觀
證據有所不符,始改稱「筆錄製作完畢後的隔天早上」云云
,然何以證人王清雲於案發當日遇見員警劉文南之第一時間
未立即舉報在場目擊情事,又警察在橋面上處理車子時,證
人王清雲在旁亦未表示死者陳琪瑄被人殺死;再者,證人王
清雲於第一次證言當時(即91年12月7日上午5時30分)既未
受王碧全影響,何以亦未坦言如同93年1月14日調查筆錄所
稱情節;又何以受王碧全影響後,仍急於91年12月15日接受
TVBS電視台之採訪,維持「兩個人在那邊拉,我看到黑影在
跑,停沒多久,女的大喊救命兩聲,然後黑影就從橋上掉下
去,然後那個男的還往橋下看,兩名男子和女子在橋下,女
子被兩名男子追著跑,女子喊了兩聲救命後就沒聽到聲音,
接著一個黑影掉下去,我以為是他們丟東西,就沒有注意」
等相當曖昧之言詞,殊有可疑;況王碧全已於92年7月15日
死亡,於王清雲翻異前供時業死無對證,而王清雲與陳秋珠
二人本為夫妻,本有極大串證可能,原審不查,自有違失。
2、另證人王清雲為強化其證言
憑信性,於第一審法院審理時,
對於為何改變證言部分,再推給后里鄉長陳義貞,證稱:「
我拜託后里鄉的鄉長陳義貞幫忙,去跟王碧全、王淇政說,
要他們去跟死者家屬和解,陳義貞也跟我說他有打電話去聯
絡過,但是陳義貞說,王碧全家人不願意跟死者家屬和解;
之所以找陳義貞幫忙,是因為陳義貞和王碧全是拜把兄弟,
我在兩次的7月15大普渡的時候,遇到陳義貞,我跟他說了
兩次」云云,惟就前揭證詞,監察院於101年4月2日在陳義
貞家中提示王清雲照片及前揭證詞,經陳義貞表示對於王清
雲沒有印象,並稱:「大普渡在大橋辦過,沒印象有此事,
因為人命關天,我不敢介入處理,所以我沒有打電話給王碧
全,處理陳家的事。」,衡情陳義貞對此后里鄉重大案件當
記憶深刻,對王清雲所言於本案定讞後亦無隱瞞必要,到底
有無受王清雲之託疏通,然其堅詞否認,足見王清雲於證詞
大變遷後之證詞憑信性,確非無疑。
3、原審漏未審酌證人王清雲於91年12月7日5時30分許在大甲分
局后里分駐所接受警察訊問製作筆錄之時間,絕無可能於當
日5時40分至橋下與王碧全認堂親,以核對該證詞之真偽,
即遽然採用該證詞,且依監察院的調查報告所示,並無王清
雲兩度在大普渡時告知陳義貞之情事,原審不察,竟採為判
決之最重要證據,聲請人自得依該警局筆錄及監察院之調查
筆錄提起再審。
(七)本案依我國實務見解及美日學說之理論,綜合本案其他疑點
綜合加以觀察,應已達裁定再審之門檻:
1、原確定判決所認之事實,違反經驗法則、
論理法則:依原確
定判決,認定再審聲請人王淇政與洪世緯兩人將陳琪瑄丟至
后豐大橋下,惟查據同日1時17分23秒之撥打119通聯紀錄及
勤務中心紀錄,報案人為洪世緯,並同時向當地派出所報案
,若果真洪世緯協助殺人,不當場逃逸,豈有通知消防局並
報警處理之情,顯有疑問?苟若再審聲請人王淇政殺人,何
以提供自己之電話供洪世緯報案?且於報案後至橋下抱起陳
琪瑄,並隨救護車至醫院而情緒激動?
2、依監察院調查報告,尚有新證人呂瑤猛之證詞未加審酌:證
人呂瑤猛供述渠於后里往豐原行經后豐大橋時,發現一男一
女面向大甲溪方向,位於橋之欄杆旁邊,旁邊停有一輛自小
客車,該一男一女有無吵架我未看到也沒有聽到等語。則證
人既稱一男一女一車,則可見洪世緯確實未在現場,則該新
證人之證詞即可輕易戳破王清雲之證詞為虛妄,該新證據自
有得提起再審之事由。
3、原審漏未審酌員警所繪製之現場圖:依證人王清雲之證詞,
再審聲請人係在車尾處將死者抬往欄杆外,因王淇政先放手
,洪世緯因而無法支撐亦放手,使死者以頭下腳上之姿勢墜
橋等語,然若依證人所述,死者墜橋地點應在車尾
而非副駕
駛座旁,尤因鐘擺效應,身體應會往離車更遠的方向擺盪後
墜橋。然依員警所繪製之現場圖,死者陳屍地點係在「副駕
駛座之正下方」,與再審聲請人王淇政所述陳琪瑄係開車門
後跌落橋下相符,原審漏未審酌該現場圖,即採用證人王清
雲之說詞,該現場圖於判決時已存在,自得作為裁定再審之
理由。
(八)聲請鈞院調查聲請人有利之證據:
1、聲請再審之程序,能否同時聲請再審法院調查再審聲請人有
利之證據,法未訂有明文;刑事訴訟法亦未訂有
準用之規定
,實有賴
法律解釋,考量再審之規範目的,其作為
非常救濟
程序本旨係在避免冤抑,以維司法正義。於此規範目的之前
提下,若再審聲請人所欲聲請調查之刑事證據,於形式上確
已可認該證據能動搖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而認具有必要
性與關聯性,基於目的解釋為確保再審聲請人免受冤抑之利
益,應採肯定之見解。
2、聲請調查證據:
⑴聲請
勘驗台大加油站、大南加油站案發時段之錄影帶,以查
明洪世緯案發時不在場,絕無兩人合力將陳琪瑄丟下橋之行
為。
⑵聲請囑託刑事警察局鑑定,就以本案原審確定判決所認定之
事實,兩人合力將被害人抬過紐澤西護欄,該女子跨下及大
腿處是否可能沾染土灰。
⑶請求
傳喚石台平法醫師到庭作證,石法醫之鑑定意見
可證死
者並非他殺,原確定判決有認定事實錯誤之可能。
⑷請求調閱監察院調查報告卷宗,監察院報告除多次於現場勘
驗外,並訪談多位證人,追蹤王清雲證詞所述之事實,可證
王清雲之證詞顯有高度不實在之可能,故有調閱監察院調查
報告卷宗之必要。
二、
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發現確實之新證據
,其所謂新證據之發現,不僅指該新證據於事實審法院判決
前已經存在,當時未經發現,不及審酌,至其後始行發現者
而言,即其事實於判決確定前已經存在,而證據之形成與取
得在判決確定後者,亦包括在內。蓋因證據與事實,應屬不
可分。犯罪之事實雖
祇一個,而其證據則未必只有一件。倘
該證據足以證明事實之真相,則無論在其確定判決前已經存
在或判決確定後始形成或取得,既同足以證明犯罪當時已存
在之事實,其價值應無軒輊,即不能謂非新證據。故判決以
後成立之鑑定報告,祇要該
鑑定人對於鑑定事項係具有特別
知識經驗者,且其鑑定內容係根據另一證據作成,而該另一
證據係成立於事實審法院判決之前者,應認為有新證據之存
在。又所謂確實之新證據,係以該新證據之出現,顯然足以
對原判決之事實認定產生合理之懷疑,而有動搖之蓋然性而
言;此一新證據是否足以動搖原判決,而開啟再審之程序,
除該新證據本身已足認原確定判決之事實有合理懷疑者外,
在具體妥當性之要求下,基於公平
正義原則,自應以該新證
據若曾於作成確定判決之
原審法院審理中
予以提出者,是否
仍能到達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之
心證觀點,結合該新證據
與案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全部證據,予以綜合之評價,資為
判斷應否准予開始再審之準據。至於新證據能否達到改判無
罪心證之形成,須待裁定開始再審後,依其審級之通常
審判
程序審理決定(最高法院103年度台抗字第764號裁定
參照)。
三、經查:
(一)關於石台平法醫鑑定意見書部分,本件再審聲請人雖提出石
台平法醫所出具之鑑定意見,欲證明其於原審中所辯死者陳
琪瑄係自行墜橋之主張係屬實在,憑以聲請再審。本件相驗
屍體證明書僅記載陳琪瑄死亡原因為「高處墜落、頭部外傷
、顱骨粉碎性骨折併顱腦挫裂創」,對於死亡方式究為「自
、他為之判定」則未據載認。而參與相驗之法醫師許倬憲於
第一審法院為證時,主要係以本案死者兩個手腕的外傷,呈
現對稱性的挫傷骨折,而依其相驗經驗,從未看過自殺的人
手腕會呈現對稱性的骨折等語,資為其認定陳琪瑄死因非自
殺之論據,雖似並未考量死者陳屍位置之水平位移對於本件
死因判斷所存在之意義,而上開石平法醫師之鑑定意見:「
(一)依法醫學文獻,他殺、意外高墜案件之水平位移平均值
為零點三公尺,自殺高墜案件之水平位移平均值為一點二公
尺。(二)本案水平位移為二公尺,依法醫學理,應研判為自
殺案件。」
等情,既係根據卷附現場圖
所載陳琪瑄陳屍處水
平位移位置為二公尺之另一證據所作成,此之另一證據(現
場圖)雖係成立於事實審法院判決之前,依上說明,該鑑定
報告即使係在判決確定後始作成,祇需石台平法醫師具備鑑
定人之適格性(即對於上開待鑑定事項有特別知識經驗),
即屬有新證據之存在(見最高法院103年度台抗字第764號裁
定理由)。簡言之,依最高法院撤銷發回指摘事項之說明,
本院應先究明本件再審聲請人所提出之上開鑑定意見,出具
鑑定報告之鑑定人就所鑑定事項是否符合鑑定資格而具備鑑
定人之適格性。而所謂鑑定人,係指本於其專業之知識,輔
助法院判斷特定證據問題之人。惟依上開鑑定意見既以水平
位移二公尺,據以研判是否屬於自殺之案件,且出具上開鑑
定意見書之石台平法醫於本院詢問時亦供稱如果沒有上開水
平位移二公尺之資料,伊很難出具上開研判係自殺案件之鑑
定意見書等情以觀,可知,高處墜落後發生水平位移二公尺
之結果,是否可能係自殺以外之因素所造成,亦即高處墜落
死亡發生之原因,包括自殺、意外墜落、昏眩跌倒,或遭人
推落、拋落之他殺等型態,不一而足,其中遭人以推落或拋
落等他殺型態,是否絕對不可能發生水平位移二公尺之結果
,實乃該鑑定意見之主要鑑定依憑。然而墜落之起跳點、墜
落點及由墜落高度、水平移行距離計算得到之起始速度等本
應屬動力學之範疇。而依出具上開鑑定意見書之石台平法醫
於本院詢問時既陳稱其係國防醫學系畢業,在臺中榮民總醫
院接受病理學訓練四年,並前往美國佛羅里達戴德郡法醫署
接受法醫病理學訓練一年,復在臺中榮民總醫院病理部服務
17年,且在刑事警察局法醫室擔任主任五年,同時自民國79
年起即兼任法醫至今等語,且對於上開學經歷背景所指法醫
及病理學之研究範疇,亦說明病理學研究的對象是疾病,法
醫病理學需要充分病理學基礎,在一個人死亡後,了解其是
否有病,如果沒有,要知道其問題等情,且不否認法醫與病
理學之研究對象是針對人體上之表徵來判斷是否有法律上之
問題,及對於屍體以外,案發現場之環境,如血跡的噴射、
指紋、筆跡等係屬法醫科學之範疇,非法醫病理學之範疇等
情,佐以再審聲請人所提出中山醫學研究所許逸文於96年1
月完成之碩士論文及法醫師蕭開平與賴泓霖、邱亭亭、潘至
信等人所撰寫之「墜落死亡案件之生物動力學分析」,其中
許逸文之論文資料係取材西元2004年1月至2006年一月
期間
彰化縣各地區報請司法相驗高處墜落死亡案例,針對年齡、
身高、死亡時間、存活時間、保險金額、墜落高度、墜落地
點與建築物距離等資料,以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均係針對特定
地檢署在特定期間之相驗案件,以統計方法分析(見本院聲
再卷p284-389),而蕭開平等人所撰寫「墜落死亡案件之生
物動力學分析」一文,亦係針對法務部法醫研究所1994年至
2007年間相驗解剖案件資料篩選出高處墜落致死案件之流行
病學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見本院聲再更卷p3 3 -119),可知
該文章亦係針對特定期間之特定案件進行統計分析,此外,
參酌上開文章中更提及所謂生物動力學研究,係根據牛頓運
動定律,利用墜落高度與水平移行距離,計算起跳初始速度
,並進行跳水實驗,依往前跳之平均起跳角度,進行運動學
公式計算(見本院聲再更卷p35-39),可知依不同之起跳角
度及初始速度,進行實驗後,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可得知在
不同條件下之水平移行距離。是以,高處墜落後,在不同條
件下,可能產生何種水平移動距離,實需依動力學原理,藉
由實驗方可獲得科學之驗證結果。足見,法醫之鑑定對象應
係針對屍體呈現之跡象進行鑑定,至於凶案現場週遭環境因
素所代表之意義,-例如血跡之噴射軌跡、石頭等凶器上之
血指紋歸屬、現場遺書內之筆跡、屍體起落點與跌體點間之
距離等所代表之意義等等,應非屬僅就屍體呈現跡象所代表
之意義之法醫之專業鑑定範圍,而係分屬力學、指紋學及文
字學專業知識等專業鑑定人之鑑定範疇。本件再審聲請人提
出針對高處墜落水平移動距離之鑑定意見內容,論現場圖上
所記載二公尺水平位移之計算基準為何,既係由具備法醫身
分背景者所出具,且該法醫並未具備力學專業知識,顯非適
格之鑑定人所提出之鑑定意見,應僅係出具報告者之個人看
法,非屬本於專業知識之鑑定人所出具之鑑定報告,實難認
符合足認再審聲請人應受無罪判決之新證據。
(二)關於案發當時現場之能見度部分,業經聲請人及受判決人洪
世瑋於偵查中均供稱:「夜色很亮。」等語(見93年度偵續
字第277號偵查卷第43頁),核與證人王清雲於偵查中證稱
:「(問:當晚的夜色?)很清晰,夜光也很亮,沒有風。
」等語相符(見92年度偵字第12678號偵查卷p37),且案發
現場及后豐大橋兩邊各有17根500燭光之路燈,以案發當時
之月光亮度,其能見度相當清楚,亦經檢察官履勘現場確認
屬實(見93年度偵續字第277號偵查卷p52)。佐以,交通部
中央氣象局94年1月31日中象參字第000000000號函(見93年
度偵續字第277號偵查卷p63、82)亦有記載:所謂「能見度
」,按氣象觀測實務,指一定方位,肉眼能辨識之最大距離
,地平上整個圓周各方向之能見度均經測定後,再定出一「
盛行能見度」數值作為報告之用,因此能見度可定為觀測者
對視程之主觀性判定;又中央氣象局在案發地點之臺中市后
里區並未設置氣象觀測站,所提供之數據為臺中(地址:臺
中市○區○○路○○○號)、梧棲(地址:臺中市○○鎮○○
路○段0號6樓)(見93年度偵續字第277號偵查卷p80),並
非案發地點之直接監測資料,則聲請人所指者僅為「臺中地
區」能見度、總雲量之資料,除日出月沒時刻之記載外,並
無法確實顯現案發現場之實際天候狀態。矧以,在聲請人對
證人王清雲告訴偽證案件中,經檢察官調查結果,發現后豐
大橋所設置之路燈亮度,自案發時
迄今,亮度僅差異0.14LU
X,於現場效果差異甚微,且證人王清雲所處位置,其高程
於92年時為201公尺,於101年時為199公尺,承辦檢察官並
於102年12月5日凌晨時分即相當於案發時間,會同相關單位
前往現場勘察結果,從證人王清雲所處之位置,可以聽到橋
上之人對話之聲音,更何況有大聲呼喊救命之聲響,且從該
位置,亦可以看到橋上人員之動態,雖因光度之緣故無法目
擊更細微之動作,然可以看見橋上人員之身高及模擬車輛之
車窗上部與車頂部位;且從橋上位置將模擬人體丟下,從王
清雲所處之位置,亦可以看到黑影墜下之跡象,此有臺灣臺
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101年度偵字第6016號
不起訴處分
書(見本院聲再更卷第141頁)在卷
可稽;復經承辦檢察官
囑託中央警察大學於夜間時刻前往案發現場以科學儀器鑑定
結果,亦認為:在橋面下距橋面10-16公尺,距離橋墩40-65
公尺之範圍,除大橋橋身與欄杆所遮蔽之視線障礙區域外,
仍可看見身高154、174及184公分之模擬實驗物體,此有中
央警察大學鑑定書(見本院聲再更卷p160-175)
在卷可稽。
綜觀上情,足徵原確定判決就案發現場能見度之認定,並無
違誤。從而,聲請人所稱原確定判決未予審酌之交通部中央
氣象局94年1月31日中象參字第0000000000號函關於案發當
天之「月光」及「雲量」數據資料,縱經原審法院審酌,亦
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自非符合足以生影響於原判決
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之再審要件。
(三)關於死者陳琪瑄褲子所沾染之灰白色粉狀物,經第一審法院
先向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臺中工務段函查結果
,確認后豐大橋自91年12月7日後並無因修護護欄之石壁及
欄杆而改變材質之情事(見一審卷㈡第122頁);再將死者
陳琪瑄生前所穿著上衣右邊腋下處沾有疑似外來白色不明物
質、長褲之臀部處(按:非跨下)及下方褲管均沾附有灰白
色粉狀物之衣褲,與採樣自后豐大橋護欄石壁之白色漆片及
欄杆之灰色漆片,送請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鑑定結果,
認為:經外觀比對,二者顏色相近,但經以紅外線光譜分析
法分析,二者之圖譜型態不相似,再以掃瞄式電子顯微鏡/X
射線能譜分析法分析二者之成分亦不相似(見一審卷㈢p117
),認為尚無從據以認定死者陳琪瑄所著長褲臀部處之沾染
粉狀物質即是跨坐護欄欄杆所造成,原確定判決依憑前開科
學檢驗結果據以推論聲請人所辯死者陳琪瑄自行跨坐於后豐
大橋護欄上之詞不可採信,所為之推論並無明顯違誤之處。
聲請人所引用之監察院調查報告顯示,監察院於101年5月16
日依據公路總局臺中工務段所提供案發當日后豐大橋紐澤西
護欄結構圖,依其尺寸重新架構護欄,置於交通部公路總局
第一區養護工程處,以履勘模擬人身墜橋情節,並於欄杆上
灑上有色石灰,以進行女性模擬者褲子因摩擦時所造成的情
形,然而依調查報告所示之照片及模擬光碟可知,其模擬時
臨時設置之護欄石壁、欄杆均非原物,而擔任模擬之二名男
性,亦非聲請人及受判決人洪世瑋,且二名男性模擬者之身
形明顯較聲請人王淇政(案發時之身高173公分、體重約70
公斤)、受判決人洪世瑋(案發時之身高183公分、體重約
100公斤)瘦弱許多,而擔任摸擬之女性(身高157公分),
身形更非與死者陳琪瑄(身高155公分、瘦身)相仿,甚者
,模擬過程中,旁觀者有嘻笑之情形,又三位模擬者之互動
關係,亦與案發當時犯罪行為人、被害人間處於緊張、慌亂
等情境大相逕庭,是監察院於事後所為之現場模擬結果,顯
然無從還原案發當時之情況;復以,模擬時所灑之石灰,既
非現場之相同物質,與原物上之灰塵經長時間風吹日曬所生
沾黏密度,衡情亦有所不同,且該調查報告並未先行提出相
關之科學檢驗結果,以確認死者陳琪瑄所穿著之長褲所沾染
之灰白色粉狀物與后豐大橋護欄之土灰成分相符之前提事實
,即逕行推斷該「土灰」即為后豐大橋護欄或欄杆處之土灰
,而非一審取樣之「漆片」,其所為之模擬結果,顯然無法
重現案發現場之情境。再者,本件死者陳琪瑄褲子明顯沾有
大量灰白色土粉之部位係臀部,而非胯下(見相卷p64)。從
而,再審聲請人以原確定判決漏未審酌死者陳琪瑄褲子之胯
下可見明顯之灰白色土粉,以認定死者陳琪瑄墜橋前曾跨坐
於橋上乙節,有關死者褲子沾有大量灰白色土粉之部位,再
審聲請人所指明顯與相驗屍體照片不符,復無相關之科學證
據足以支持而推翻原確定判決所為之認定,顯非足以動搖原
確定判決而為有利於聲請人之新證據。
(四)按證人之陳述有部分前後不符,或相互間有所歧異時,究竟
何者為可採,法院仍得本其
自由心證予以斟酌,非謂一有不
符或矛盾,即應認其全部均為不可採信;尤其關於行為動機
、手段及結果或詳細時間等細節方面,證人之證言,每每因
留意重點之不同,或對部分事實記憶欠明確,以致前後未盡
相符,然其基本事實之陳述,若果與真實性無礙時,則仍非
不得予以採信(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5566號判決意旨參
照)。況認事採證、證據之取捨及證據
證明力之判斷,俱屬
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苟無違
證據法則,自不能指為違法;是
供述證據前後雖有差異或矛盾,事實審法院非不可本於經驗
及論理法則,斟酌其他情形,作合理之比較,定其取捨;其
就供述證據之一部,認為真實者,予以採取,亦非法則所不
許。因之,證人供述之證據,前後
縱有差異,事實審法院依
憑證人前後之供述證據,斟酌其他證據,本於經驗法則與論
理法則,取其認為真實之一部,作為論罪之證據,自屬合法
(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6943號判決意旨參照)。本院確
定判決引用第一審判決就證人王清雲歷次證述之前後齟齬或
細節不符處詳予論列說明,並參酌相驗屍體法醫許倬憲在一
審之專業鑑定證詞及死者陳琪瑄之相驗屍體報告、再審聲請
人王淇政及死者陳琪瑄之通聯紀錄、死者陳琪瑄生前所穿著
衣褲及DNA鑑定書等相關事證,對照再審聲請人王淇政與受
判決人洪世瑋二人先後矛盾之辯解,認證人王清雲之證言大
致上符合客觀事證,足為本案認定犯罪事實之主要事證,對
於聲請人提出之證人王清雲指證取得聲請人之父王碧全名片
之正確時間有違誤乙節,亦經以證人王清雲確曾有請聲請人
家人出過陣頭而未付款之事,為聲請人所
自承,則證人王清
雲所稱欠王碧全人情乙節甚為明確,至於證人王清雲如何及
何時取得王碧全名片已無關緊要為由,加以敘明,原確定判
決本其自由心證,予以斟酌,認為證人王清雲證述就基本事
實之陳述部分,並無重大歧異或矛盾而予採信,並無違誤,
且原確定判決亦經引用第一審判決就證人王清雲、高春、陳
秋珠等人之證述取捨之理由詳予敘明,而就證人王清雲前開
證詞所述王碧全請託時間齟齬乙節,既為第一審法院審理時
即已發見,並經證據
調查程序後於判決理由中詳予說明採證
之理由,顯非再審要件之「新證據」。
(五)按聲請再審之理由,如僅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之爭辯,或
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
依
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等情,原審法院即使審酌上開證據
,亦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自非符合足以生影響於原判決之
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之要件(最高法院100年度台抗字第924號
裁定參照)。又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2款之再審條
件,其原判決所憑之證言,除已經確定判決證明為虛偽者外
,必須有相當證據,足以證明其為虛偽,始屬相符,此關於
同條第2項後段所載其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
不足者之文義而自明,至原判決所憑之證言,如因該證人死
亡以致偽證案件之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時,亦不能引用
原判決法院所已捨棄不採之其他相反供證,為該證言虛偽之
證明方法,蓋原法院對於證據之憑信力,依法得以自由心證
而為判斷,自不容更就其已審酌不採之證據,執為
再審原因
,致與法院得以自由心證判斷證據力之法例有所違背(最高
法院25年抗字第292號
判例要旨參照)。經本院調閱本案相
關之全部卷證,本院確定判決引用第一審判決就證人王清雲
、高春、陳秋珠歷次證述之前後齟齬或細節不符之處,詳予
對照、論述及說明,並以證人即參與相驗之臺灣臺中地方法
院檢察署法醫師許倬憲之證詞稽核證人王清雲證述之合理性
及可信度,再參酌相驗屍體報告、現場照片、聲請人與死者
陳琪瑄之通聯紀錄、死者衣褲及DNA之鑑定書等相關事證,
輔以,法官、檢察官先後前往現場勘驗所得之結果,認為證
人王清雲就基本事實之陳述較諸聲請人及受判決人洪世瑋之
辯詞更符合現有之客觀事證,而予採信,並無顯然之違誤。
而在聲請人
告發證人王清雲偽證案件中,經承辦檢察官囑託
憲兵指揮部刑事鑑識中心對證人王清雲以熟悉測試法、區域
比對法進行測謊鑑定結果,認為:證人王清雲針對「問:你
有沒有騙說(謊稱)她(陳琪瑄)被丟到橋下?答:沒有。
」,呈無不實反應,此有憲兵指揮部刑事鑑識中心102年2月
25日憲直刑鑑字第0000000000號函檢送之憲兵指揮部刑事檢
驗中心鑑定書、測謊鑑識報告等(見本院聲再更卷p186-195
)在卷可稽,並經承辦檢察官調查聲請人提出之全部事證結
果,仍認證人王清雲於本案中所為之證述並無不實,而就聲
請人告發王清雲偽證案件以犯罪嫌疑不足為由,而為
不起訴
處分在案,此有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601
6號
不起訴處分書(見本院聲再更卷p140-159)在卷可稽。
再者,本件聲請人引用監察院事後所為之調查報告,認為:
證人王清雲證言反覆情形,是否非因單純記憶變遷與錯誤而
涉及外力介入而產生「有意識虛偽」之情形,據以主張原確
定判決所依憑目擊證人王清雲之證言為虛偽;然觀諸前開監
察院之調查報告,其所指「外力」固係因原確定判決之告訴
代理人朱元宏律師曾有違反律師職業倫理而遭除名之情事(
見本院聲再卷p139),然依據現有事證,並無任何跡證可供
認定證人王清雲有受
告訴代理人朱元宏律師之引導而為虛偽
證詞之情事,且經聲請人告發證人王清雲偽證案件之承辦檢
察官查證結果,並未發現證人王清雲、陳秋珠與告訴代理人
朱元宏律師間有何不明之資金往來情況,證人朱元宏亦於該
案偵查中證稱並無誘導王清雲證詞之情,聲請人單純引用監
察院調查報告之質疑,卻未提出具體事證以證實證人王清雲
有何遭外力介入而為虛偽證述之情,其憑空質疑,
即屬無據
。是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所憑目擊證人王清雲之證言,既無
法證明為虛偽,則原審法院本諸自由心證之裁量權限,對於
證據之憑信力而為判斷及取捨,縱經審酌聲請人提出之前開
質疑,仍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顯不符合足以生影響
於原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之再審要件。
(六)再者,就死者陳琪瑄係自殺或他殺之判斷,原確定判決引用
第一審判決,依據證人即死者陳琪瑄之妹陳憶瀞於第一審法
院審理中證述死者陳琪瑄於案發當天出門前神情並無異狀(
見第一審卷三p14-17)、證人即死者陳琪瑄之同事陳佩卉、
蕭如惠於警詢及偵查中證述死者陳琪瑄與男友王淇政交往期
間,雖偶有小吵,但後來都和好,出去表現都很開心,亦無
尋死之徵兆(見相卷p67-70、93年度偵續字第277號偵查卷
p35-36),及證人即法醫師許倬憲於第一審法院審理中證述
死者陳琪瑄並非自殺死亡之情,佐以,證人王清雲、陳秋珠
、高春於第一審法院審理中均證稱死者陳琪瑄墜橋前曾呼喊
救命,豈有自殺者會喊救命,足證死者陳琪瑄確非自殺,據
以認定聲請人所辯死者陳琪瑄係自殺之詞不足採信,而未予
採信聲請人此番辯解,並無違誤。至於監察委員所為之模擬
重建事故過程,既非聲請人及受判決人洪世瑋實際參與,亦
非還原案發時之相同時間、場景、情狀,且參與模擬者之體
格、身型,更與聲請人及受判決人洪世瑋、死者陳琪瑄有明
顯之差異,參與模擬者亦無法重現案發當時聲請人與死者陳
琪瑄因感情糾紛而起之情緒反應,自難據以該模擬表演之紀
錄作為研判死者陳琪瑄為自殺之依據。
(七)至於,聲請人引用監察院調查報告所調查之證人呂瑤猛供述
:其於后里往豐原行經后豐大橋時,發現一男一女面向大甲
溪方向,位於橋之欄杆旁邊,旁邊停有一輛自小客車等語,
認為受判決人洪世瑋於案發當時不在場,而有再審之理由;
然監察院之調查筆錄係事後委託警局所為之詢問筆錄,係屬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規定之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
書面陳述,受調查之證人呂瑤猛既不負偽證之刑事責任,其
於非公開法庭所為事後追憶之空洞陳述,其憑信性已非無疑
,且該證人並非於事實審法院判決前業已存在之證據,因未
經發現,不及調查斟酌或審判時未經注意至其後始行發現,
足以動搖原判決,具有嶄新性及確實性特質之證據,即與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再審要件不符,顯難認係再
審之理由。
四、
綜上所述,本件聲請再審意旨所列之各項理由,均非屬刑事
訴訟法第420條第 1項第6款所謂「因發現確實之新證據,足
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
罪名之判決」之情形,自難認有何再審之理由。從而,本件
再審之聲請及證據調查之聲請等,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12 月 9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姚 勳 昌
法 官 許 冰 芬
法 官 林 靜 芬
上列
正本證明與
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得於裁定
送達後五日內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須附
繕本)。
書記官 金 珍 華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12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