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8 年度侵聲字第 12 號刑事裁定
裁判日期:
民國 108 年 10 月 09 日
裁判案由:
聲請判決書遮隱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08年度侵聲字第12號 聲 請 人 羅國元 上列聲請人聲請判決書遮隱,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甲○○前因妨害性自主案件, 經本院及臺灣高等法院判決在案,事後深感後悔而坦承不諱 ,蒙臺灣高等法院給予自新機會,判決得易科罰金之刑度, 然因涉案案件如由無關之第三人使用查詢系統,將得知聲請 人一時失慮誤觸法網之事實,打擊聲請人融入社會之可能性 ,請求遮隱聲請人之本院刑事判決姓名,使聲請人有機會重 獲新生等語。 二、法院組織法第83條規定:「各級法院及分院應定期出版公 報或以其他當方式,公開裁判書。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 ,依其規定。前項公開,除自然人之姓名外,得不含自然人 之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其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資料。」,其修 正理由為:「一、人民有知的權利,裁判書之公開係監督司 法審判之有效機制,惟本條僅規定於公報上刊載裁判書全文 之方式,不足因應資訊社會之需求;且鑑於兒童及少年福利 法、少年事件處理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國家機密保護法 、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等法律對裁判書之公開有一定之限制 ,爰修正第1項,增列以其他適當方式公開裁判書及例外但 書之規定。二、基於人性尊嚴之維護、個人主體性之確保及 人格之自由發展,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擾 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為人民不可或缺之基本權 利,而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司法院釋字第585號、第603號 解釋參照)。裁判書全文包含當事人訴訟關係人之身分證 統一編號等個人資料,此屬資訊隱私權(或稱資訊自決權) 之保護範圍,為平衡『人民知的權利』與『個人資訊隱私權 』之衝突,並顧及公開技術有其極限,避免執行上窒礙難行 ,爰增訂第2項,原則上自然人之姓名應予公開,但於公開 技術可行範圍內,得限制裁判書內容中自然人之出生年月日 、身分證統一編號、住居所及其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並參司法院秘書長101年10月29日秘台廳司一字第10100 30347號函釋:「…說明:法院組織法第83條第1項有關各級 法院裁判書公開規定,屬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6條第1款『法 律明文規定』之情形。故各級法院及分院裁判書應以公開為 原則,至於該條項但書所稱另有規定之法律,係指專門針對 裁判書定有限制公開其內容之法律而言。各級法院及分院公 開之裁判書,依法院組織法第83條第2項規定,自然人之姓 名應予公開,即包括當事人及其他訴訟關係人等自然人姓名 均應公開。惟為兼顧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不含自然人之身 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及出生年月日、地址,並得不含其 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資料」,由上開修正理由及相關函釋可 知,各級法院及分院之裁判書,除法律另有限制裁判書公開 之特別規定外,應以公開為原則,且裁判書之公開,原則上 自然人之姓名應予公開,包括當事人及其他訴訟關係人等自 然人姓名均應公開,然為兼顧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不含自 然人之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及出生年月日、地址,並 得不含其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三、經查,被告前因妨害性自主案件,經本院以107年度侵訴字 第81號為判決(下稱系爭判決),依上開說明,原則需依照 法院組織法第83條第1項、第2項規定,公開裁判書內之自然 人姓名。而系爭判決內之被害人姓名,依照性侵害犯罪防治 法第2條第1項、第12條第2項規定,不得揭露被害人姓名、 出生年月日、住居所及其他足資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而 屬於法院組織法第83條第1項但書之「其他法律另有規定」 情形,故未予公開,然就被告之姓名,仍應依照法院組織法 第83條第1項本文、第2項規定,於系爭判決公開,本件聲請 人聲請於系爭判決中不公開其姓名,顯與現行法律規定相違 ,尚難准許,自應予以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0 月 9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 法 官 張谷瑛 法 官 吳玟儒 法 官 曾育祺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璁潁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0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