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度上易字第 1022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05 年 08 月 09 日
裁判案由:
妨害秘密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05年度上易字第1022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蔡佩姍 選任辯護人 佘遠霆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秘密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04年度審 易字第2910號,中華民國 105年 3月24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 104年度調偵字第1549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 蔡佩姍犯竊錄非公開活動罪,處拘役叁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 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扣案之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壹具(含電池壹顆及門號00000 00000號 SIM卡壹張)沒收。 事 實 一、蔡佩姍因懷疑其配偶陳鴻偉與他人有曖昧關係,為掌握陳鴻 偉行蹤,明知無正當理由,不得以電磁紀錄竊錄他人非公開 之活動,竟基於無故以電磁紀錄竊錄他人非公開活動之犯意 ,先於民國104年3月6日之前某日,在網路上以新臺幣1萬餘 元之代價,購得具有接收衛星定位資訊而得紀錄被追蹤者行 蹤功能之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1具(含電池1顆),再將其前 向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申辦取得之行動電話門號00000000 00號SIM卡1張,插入該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內,繼而未經陳 鴻偉同意,於104年3月6日晚間9時許,在桃園市○鎮區○○ ○街○○號7樓住處之地下停車場內,擅自將上開GPS定位系統 追蹤器裝置於陳鴻偉所有之車號 0000-00號自用小客車副駕 駛座底下,再以其所持用之行動電話撥打上開門號,查詢該 GPS 定位系統追蹤器所傳送該車之即時衛星定位資訊,獲悉 陳鴻偉駕駛車輛之所在位置、移動方向及行蹤,而接續無故 竊錄陳鴻偉非公開之動靜行止及狀態等活動。因陳鴻偉對 於蔡佩姍何以知悉其駕駛上開車輛之動態,心生疑惑,於整 理該車內部時,始發覺上開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而於同年 月13日報警處理,為警扣得該GPS定位系統追蹤器(含電池1 顆及門號0000000000號SIM卡1張)。 二、案經陳鴻偉訴由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平鎮分局報告臺灣桃園地 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證據能力部分: 本案據以認定被告蔡佩姍犯罪之供述證據,其中屬於傳聞證 據之部分,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在本院審理時均未爭執其 證據能力,復經本院審酌認該等證據之作成無違法、不當或 顯不可信之情況,非供述證據亦查無公務員違背法定程序而 取得之情事,揆諸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反面解釋、第 159 條至第159條之5之規定,均有證據能力。 貳、實體部分: 一、訊據被告固坦承在告訴人即伊配偶陳鴻偉之車輛內裝置 GPS 定位系統追蹤器之事實,惟矢口否認有何妨害秘密犯行,辯 稱:因伊子、伊公司同事均向伊表示告訴人在外與其他女子 交往,伊才會裝設追蹤器,目的僅係為維護伊之婚姻及配偶 權,並非「無故」為之;且伊需撥打門號,才能知悉告訴人 行蹤,伊並無整日追蹤告訴人云云。經查: ㈠被告與告訴人於97年6月21日結婚、98年7月24日離婚、99年 5月20日再結婚後,雖於99年8月17日又離婚,然被告於 103 年間向法院訴請確認其與告訴人間婚姻關係存在,經本院於 104年10月20日以104年度家上字第 124號判決認定其等於97 年6月21日結婚有效、98年7月24日離婚、99年 5月20日結婚 、99年 8月17日離婚則均為無效,雙方婚姻關係仍屬存在, 並於 104年11月23日確定在案,此為其等所不否認,並有上 開民事判決確定證明書附卷可稽(見原審卷第27至30頁) 。而其等自97年 6月21日起,法律上之婚姻關係雖存續今 ,然實則自99年 7月間起即因故失和,互有爭訟,此亦為被 告所坦認(見原審卷第16頁),並有卷附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05年度婚字第9號民事判決可參(見本院卷第20至25頁)。 其間,被告因懷疑告訴人與他人有曖昧關係,為掌握告訴人 行蹤,先在網路上以新臺幣1萬餘元之代價,購得GPS定位系 統追蹤器1具(含電池1顆),再將其前向遠傳電信股份有限 公司申辦取得之行動電話門號0000000000號SIM卡1張,插入 該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內,繼而未經告訴人同意,於104年3 月6日晚間9時許,在桃園市○鎮區○○○街○○號 7樓住處之 地下停車場內,將上開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裝置於告訴人所 有、供告訴人平日代步使用之車號 0000-00號自用小客車副 駕駛座底下,再以其所持用之行動電話撥打上開門號之方式 ,查詢該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所傳送該車之即時衛星定位資 訊,獲悉告訴人駕駛車輛之所在位置、移動方向及行蹤等情 ,亦據被告坦承不諱,核與告訴人指述情節大致相符(見偵 卷第10至13頁、第28至29頁),並有GPS定位系統追蹤器1具 (含電池1顆及門號0000000000號SIM卡1張)扣案可證。 ㈡關於上開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所錄得告訴人駕車之所在位置 、移動方向及行蹤等資訊,是否屬於告訴人「非公開之活動 」乙節: ⒈維護人性尊嚴與尊重人格自由發展,自由民主憲政秩序 之核心價值。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但基於人性 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 生活秘密空間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 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司法院釋 字第509號、第535號、第585號、第603號解釋參照)。鑑於 目前社會使用照相、錄音、錄影、望遠鏡及各種電子、光學 設備者,已甚普遍。惟以之為工具,用以窺視、竊聽、竊錄 他人隱私活動、言論或談話者,已危害社會善良風氣及個人 隱私,實有處罰之必要,刑法因而於88年4月21日增訂第315 條之 1,明文處罰之。此規定所保護者,包括人民之行動自 由、生活私密領域不受侵擾之自由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權。其 中生活私密領域不受侵擾之自由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權,屬憲 法所保障之權利(司法院釋字第585號、第603號解釋參照) 。對個人前述自由權利之保護,並不因其身處公共場域,而 失其必要性。在公共場域中,人人皆有受憲法保障之行動自 由。惟在參與社會生活時,個人之行動自由,難免受他人行 動自由之干擾,於合理範圍內,須相互容忍,乃屬當然。如 行使行動自由,逾越合理範圍侵擾他人行動自由時,自得依 法予以限制。在身體權或行動自由受到侵害之情形,該侵害 行為固應受限制,即他人之私密領域及個人資料自主,在公 共場域亦有可能受到干擾,而超出可容忍之範圍,該干擾行 為亦有加以限制之必要。蓋個人之私人生活及社會活動,隨 時受他人持續注視、監看、監聽或公開揭露,其言行舉止及 人際互動即難自由從事,致影響其人格之自由發展。尤以現 今資訊科技高度發展及相關設備之方便取得,個人之私人活 動受注視、監看、監聽或公開揭露等侵擾之可能大為增加, 個人之私人活動及隱私受保護之需要,亦隨之提升。是個人 縱於公共場域中,亦應享有依社會通念得不受他人持續注視 、監看、監聽、接近等侵擾之私人活動領域及個人資料自主 ,而受法律所保護。惟在公共場域中個人所得主張不受此等 侵擾之自由,以得合理期待於他人者為限,亦即不僅其不受 侵擾之期待已表現於外,且該期待須依社會通念認為合理者 (司法院釋字第689號解釋理由書參照)。 ⒉所謂「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簡 稱 GPS),係利用繞行地球之人造衛星持續發射載有衛星軌 道資料與時間之無線電波,由地球上之接收儀器利用幾何原 理即時計算接收儀器所在位置之座標、移動速度及時間。而 GPS 定位系統追蹤器之追蹤方法,係將自人造衛星所接收之 資料透過通訊系統傳至接受端電腦,顯示被追蹤對象之定位 資訊,透過通訊網路傳輸,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對於個人所在 位置進行比對分析,而得知被追蹤對象之所在位置、移動方 向、移動速度及滯留時間。易言之,所謂 GPS定位系統追蹤 器裝設於他人車輛以特定該車所在位置之過程,通常係在他 人不知情下,於公共場所或進入私人領域,將該追蹤器裝置 於他人車輛之底盤等隱密處,在車輛發動乃至停止熄火之期 間,可定時(短則每隔數秒)發射訊號,透過衛星傳送,由 地球上之接收器接收位置訊號,再於行動電話或電腦上經由 Google網站地圖顯示該車位置,並可持續、隨時追蹤其動向 ,且無論車輛行駛在公共場所抑或私人領域,皆可定位追蹤 ,而無丟失之問題,所接收之車輛資訊更可長期保留。本案 被告即係在告訴人不知情下,於告訴人停放在住處地下停車 場之車輛副駕駛座底下,裝設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以該追 蹤器結合通訊網路,利用電磁紀錄竊錄告訴人車輛所在位置 之資訊,進一步進行比對分析後,得悉告訴人之位置及移動 軌跡,已如前述。 ⒊又刑法第315條之1所稱「非公開之活動」,通常指活動不對 公眾公開而具有隱密性,亦即個人主觀上有「合理隱私期待 」欲隱密進行其活動而不欲公開,且在客觀上所選擇之場所 或所使用之設備亦足以確保活動之隱密性而言。而「合理隱 私期待」之認定標準,除個人主觀上之隱私期待外,兼及社 會對此主觀期待之合理判斷。車輛使用人行駛於道路或其他 公共場域,固係處於同時間利用同一空間之他人可得共見共 聞之狀態。惟他人之私密領域及個人資料自主,如在公共場 域受到干擾,而超出可容忍之範圍,該干擾行為亦有加以限 制之必要,俾有不受他人持續追蹤及侵擾之私人活動領域, 而得保有「獨處之權利」。換言之,隱私權所保障者係「人 」而非「場所」,為維護個人主體性與人格自由發展,個人 於公共場域中仍應有一定程度之不受侵擾之自由。況刑法第 315條之1並未以「場所」為構成要件,則其處罰對象自無從 排除在公共場域之隱私侵擾行為。從而,車體外觀雖不具有 合理期待之隱私權,然如認在他人車體隱密處裝設 GPS定位 系統追蹤器,不構成隱私權之侵犯,無異肯認吾人皆可在他 人不知情下,任意在他人車體隱密處、甚或他人衣物,裝置 GPS 定位系統追蹤器!其違反法律保障隱私權之理甚明。而 車輛在公共道路上之行跡,伴隨駕駛人或乘客即時發生之活 動行止,除明示放棄隱私期待之情形(例如公共汽車或計程 車於車身標示駕駛人姓名、保全從業人員駕駛公司裝設 GPS 定位系統追蹤器之車輛執行業務)外,通常可認為車內人員 期待隱沒於道路上之往來車輛間,而不欲公開其行蹤。本案 告訴人駕車於道路上,並無以特別之方式引起他人注視,其 亦非公眾人物或基於公益事由而有使其行蹤為眾人週知之必 要,應可認其主觀上不欲公開其個人行蹤。且同時利用該公 共場域之他人所得見聞者,僅及於車輛於某時點行經某處, 而無從察知其出發地或目的地,汽車駕駛人或乘客亦經由車 廂而與外界隔離,使其身分及在車內之活動不易遭同時利用 該公共場域之他人所察知,而能自在地選擇移動方向、路徑 、速度及停止地點,客觀上已得保有其活動之隱密性,而對 其行蹤有合理之隱私期待。遑論其車輛於駛入機關、宅院、 廠區等私人領域時,更享有住居之隱私至明。然經由 GPS定 位系統追蹤器即時紀錄車輛之動靜行止及狀態,既可連結至 駕駛人或乘客之行蹤,自仍與個人即時之隱私活動密切相關 ,而不當然排除在刑法第315條之1所保護之範圍外。被告在 告訴人車輛裝設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藉此追蹤告訴人之行 蹤,已侵犯告訴人對其行為舉止不被窺視之需求及合理期待 ,而造成隱私之侵害。至被告於裝設後,實際利用行動電話 查知告訴人車輛位置之次數多寡、每次定位追蹤所持續之時 間久暫、乃至各次之實際駕駛者為何人(皆為告訴人本人、 抑或偶有經告訴人同意而駕駛該車之第三人),均無礙於被 告上開罪名之成立。被告所辯:伊開啟追蹤之次數有限,並 非24小時全天候持續不停追蹤;且伊所追蹤者為告訴人汽車 公開行駛之活動範圍,並非就告訴人特定客觀之隱密性環境 為竊錄,告訴人如於特定隱密性環境為非公開之活動,亦非 追蹤器所能竊錄,故告訴人駕駛汽車之活動,不屬於非公開 之活動;伊所能定位追蹤者為告訴人汽車行駛之活動範圍, 無法限定車輛駕駛者為何人,故本案是否符合妨害秘密罪之 「他人」即告訴人之構成要件,亦非無疑云云,自非可採。 ⒋至辯護人固援引最高法院 100年度台上字第4780號判決意旨 謂:「刑法第三百十五條之一第二款妨害秘密罪之立法目的 ,係對於無故竊錄他人非公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 部位之行為,予以限制,以保障人民秘密通訊自由及隱私權 。惟為兼顧基於正當理由而有拍攝、錄影他人活動、言論、 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之必要,俾免刑罰過苛,而妨礙正當偵 查作為或其他社會公共利益,乃於其構成要件中明列『無故 』之限制要件,以調濟法益衝突。而上述法條所稱『非公開 之活動』,係指活動者主觀上具有隱密進行其活動而不欲公 開之期待或意願(即主觀之隱密性期待),且在客觀上已利 用相當環境或採取當設備,足資確保其活動之隱密性者( 即客觀之隱密性環境)而言(例如在私人住宅、公共廁所、 租用之『KTV』 包廂、旅館房間或露營之帳篷內,進行不欲 公開之更衣、如廁、歌唱、談判或睡眠等活動均屬之)。就 上述妨害秘密罪旨在保護人民祕密通訊自由及隱私權之觀點 而言,此項『非公開之活動』之認定,固應著重於活動者主 觀上具有不欲其活動遭他人攝錄之意願或期待;但活動者主 觀意願如何,外人不易確知,且該項意願未必恆定不變,若 單憑活動者主觀上是否具有不公開之意願,作為認定上述犯 罪構成要件(即『非公開活動』)之唯一標準,難謂與罪刑 法定及法律明確性原則無違。故仍須活動者在客觀上已利用 相當環境或採取適當設備,足資確保其活動之隱密性,始能 明確化上述構成要件之內容;不能僅以活動者主觀上對其活 動有無公開之意願,作為上述罪名所稱『非公開活動』之唯 一內涵。故上開條文所稱『非公開活動』,在犯罪構成要件 之解釋上,應兼具前述主觀與客觀兩種層面之內涵,始具有 刑罰之明確性及合理性。亦即活動者主觀上具有隱密性之期 待,且在客觀上已利用相當環境或採取適當設備,足資確保 其活動之隱密性,使一般人均能藉以確認活動者主觀上具有 隱密性期待,而無誤認之虞者,始足當之。否則,若活動者 在客觀上並未利用相當環境或採取適當設備,以確保其活動 之隱密性,或其所採用之環境或設備尚不足以發揮隱密性效 果,例如在透明之玻璃屋或野外空地沐浴或更衣,或情侶在 公眾得出入之公園、停置在馬路旁邊之自用小客車內,或在 住宅內未設有窗簾或未拉下窗簾之透明窗戶前為親暱或愛撫 之私人活動等,一般人在上述情況下往往難以確認活動者主 觀上有無隱密性期待。若僅因活動者主觀上並無公開其活動 之意願,即認係屬上述罪名所稱之『非公開活動』,而對攝 錄者課以刑事責任,顯屬過苛,亦有悖刑法謙抑性(即最後 手段性)原則,自非所宜。至於『無故』竊錄他人主觀上不 欲公開,惟在客觀上尚不屬於前揭規定所稱『非公開活動』 之照片或錄影並予販賣或散布者,是否涉及道德爭議、民事 賠償或其他責任,要屬另一問題。」等語。惟查: ⑴該判決所認定之事實,係香港商壹傳媒出版有限公司臺灣 分公司人員以數位攝影機之錄影方式,竊錄影星林女與朱 男於某大樓10樓之住宅內私人活動(在窗簾空隙間活動) 之照片及錄影,並將竊錄所得之照片及靜態擷取畫面刊載 於壹週刊雜誌而散佈、販售予不特定社會大眾閱覽。而細 譯該判決全文,實係就林女與朱男當時身處窗簾未完全閉 合而有空隙之私人住宅窗台前之環境,在客觀上能否擔保 其等活動之隱密性而言,此觀其理由略謂:「林女主觀上 縱無公開其與朱男上揭活動之意願,但因其自行將原可遮 蔽屋內活動之窗簾拉開一半而形成空隙,或與朱男自窗台 左右各拉開窗簾一部分,致窗戶中間形成略似菱形之大片 空隙,在客觀上是否確實足以擔保其等在該窗簾空隙部分 活動之隱密性,而得以使一般人均能藉以確認其二人主觀 上對上述活動具有隱密性期待?即非無疑。從而,林女與 朱男在上述窗簾空隙部分之活動,能否謂係刑法第三百十 五條之一第二款所稱之『非公開活動』?似仍有詳加審究 研求餘地。」、「究竟林女與朱男當時所利用之環境及設 備,在客觀上是否確實足以擔保其等在該窗簾空隙活動之 隱密性,而得以使一般人均能藉以確認其二人主觀上對上 述活動具有隱密性期待?此與宋筱玲、吳忠維二人所為是 否符合前述妨害秘密罪之客觀要件攸關,有進一步調查 審究之必要。」等語自明,核與本案被告係在告訴人車輛 副駕駛座底下裝設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藉以查悉告訴人 行蹤之情形顯然有別,已難比附援引。 ⑵況以該案為例,林女身處大樓之10樓窗口,未關上窗戶而 讓攝影記者有機會拍攝窗內林女之影像,此一情形是否為 竊拍他人「非公開之活動」?亦有論者就上開最高法院判 決意旨,為文不表贊同,而認「即便林女未關上10樓窗戶 或拉開窗簾一角,私人住宅內的活動仍屬非公開活動,不 容他人以工具設備窺視或錄影」。其理由如下:「德國刑 法將私人住宅定義為個人核心隱私領域,也就是個人從人 群退隱、獨處與不受干擾的領域,因此在立法上並非以『 非公開』作為公、私領域的界定,而是明文將私人住宅內 的活動規定為他人不得以工具設備拍攝錄影之領域。我國 法雖是概括以『非公開活動』來作為規範要件,但對於隱 私權的保護目的,仍應以保護他人最後退隱、獨處與不受 干擾權作為解釋的核心。如果我們回頭看看『合理隱私期 待』概念的發源地美國法,也會發現美國法上隱私權概念 也強調『家』乃個人主權的城堡,不受來自政府的侵擾。 早期美國法院見解認為,搜索必須是『侵入性』(trepass ) 的行為,監聽被告電話並未『入侵』住宅,故警察無須 事先取得搜索狀。 1967 年的 Katz v. U.S. 案中,最 高法院放棄原來的搜索必須是場所入侵行為的看法,認為 警察在公共電話亭外裝設電子監聽設備竊聽被告電話,雖 無物理性的入侵行為,但仍屬侵害私人領域的隱私利益。 此一判決中,由Harlan大法官協同意見書中所提出『合理 隱私期待』概念,自此被廣泛運用於對隱私利益的解釋, 第四修正案的內容自此也擴張包含了『合理隱私期待』(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 的概念。所謂『 合理隱私期待』,Harlan大法官認為,在主觀上,只要受 侵害者展現了該資訊具有不欲他人知悉的隱私期待,而客 觀上,依社會一般通念來看,這樣的隱私期待是合理的, 則這樣的隱私利益就值得保護。因此國家竊聽私人住宅電 話,也屬侵害隱私權。(參考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 第 108頁,2007年,二版一刷)。關於『非公開』之解釋 ,我國學說與實務上大多數之見解均以『合理隱私期待』 作為認定標準,也就是個人主觀上欲隱密進行其活動而不 欲公開,且在客觀上所選擇之場所或所使用之設備亦足以 確保活動之隱密性而言。本文認為前開標準應適用於『私 人住宅以外』之情形。就私人住宅內的活動,本文認為應 屬個人核心隱私領域內之活動,私人住宅的圍牆、門、窗 、牆壁等,均屬客觀上足以區隔公、私領域的物理上界線 ,只要個人身處私人住宅中,就應具有合理隱私期待,即 使個人所處之家宅有所謂未確保家宅內活動隱密性之情形 ,例如大門沒有關上,窗戶打開,或沒拉上窗簾,他人或 可輕易地直接觀看,但仍不得使用工具設備加以窺視、竊 聽或竊錄。本則最高法院判決認為,被害人雖然身處十樓 住家,但『自行將原可遮蔽屋內活動之窗簾拉開一半而形 成空隙,或與朱男自窗台左右各拉開窗簾一部分,致窗戶 中間形成略似菱形之大片空隙』,在客觀上無法認為確實 足以擔保其等在該窗簾空隙部分活動之隱密性,因此不具 有隱密性期待,此項見解本文並不贊同。因為此判決的論 述方式可能導致出另一種結論,認為私人住宅如果客觀上 無法確實擔保居家活動的隱密性,就形同與『公開場所』 無異,且容許他人拍攝,忽略了私人住宅乃個人最後退隱 獨處的場所,故本文不表贊同。」等語(參閱王皇玉所撰 寫之上開最高法院裁判之解析,登載於司法院「司法智識 庫」網頁)。辯護人猶執上開案情不同非可類比、且容有 爭議之個案判決見解,謂被告所竊錄之告訴人車輛位置、 行蹤等,並非告訴人「非公開之活動」云云,亦非有據。 ㈢再按刑法第315條之1妨害秘密罪規定,其所謂「無故」,係 指欠缺法律上正當理由者而言,縱一般人有伸張或保護自己 或他人法律上權利之主觀上原因,亦應考量法律規範之目的 ,兼衡侵害手段與法益保障間之適當性、必要性及比例原則 ,避免流於恣意。現行法就人民隱私權之保障,既定有通訊 保障及監察法等相關法律,以確保人民秘密通訊自由不受非 法侵害,而以有事實足認該他人對其言論及談話內容有隱私 或秘密之合理期待者,依該法第3條第1項第3款、第2項之規 定進行通訊監察之必要,固得由職司犯罪偵查職務之公務員 ,基於偵查犯罪、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秩序之目的,並符合 法律所明定之嚴重危害國家、社會犯罪類型,依照法定程序 ,方得在法院之監督審核下進行通訊監察,相較於一般具利 害關係之當事人間,是否得僅憑一己之判斷或臆測,藉口保 障個人私權或蒐證為由,自行發動監聽、跟蹤蒐證,殊非無 疑。質言之,夫妻雙方固互負忠貞以保障婚姻純潔之道德上 或法律上之義務,以維持夫妻間幸福圓滿之生活,然非任配 偶之一方因而須被迫接受他方全盤監控自己日常生活及社交 活動之義務,自不待言。故不得藉口懷疑或有調查配偶外遇 之必要,即認有恣意窺視、竊聽他方,甚至周遭相關人士非 公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之舉措,率謂其具有 法律上之正當理由(最高法院 103年度台上字第3893號判決 意旨參照)。從而,所謂「正當理由」,非謂行為有其目的 、或動機良善(例如為挽回感情),即足當之。被告因懷疑 告訴人與他人有曖昧關係,為掌握告訴人行蹤,未經告訴人 同意,在告訴人車輛之副駕駛座底下,裝設 GPS定位系統追 蹤器,縱其目的在於維護婚姻純潔,亦難認有法律上之正當 理由。所辯:因伊子、伊公司同事均向伊表示告訴人在外與 其他女子交往,伊才會裝設追蹤器,目的僅係為維護伊之婚 姻及配偶權,並非「無故」為之云云,亦不可採。 ㈣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認定,應予依法論 科。至被告聲請傳喚證人即其長子,證明其長子曾向其表示 告訴人在外交女友乙節,核無調查之必要,附此敘明。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15條之1第 2款之無故以電磁紀錄 竊錄他人非公開之活動罪。被告以電磁紀錄竊錄告訴人非公 開活動之行為,侵害同一法益,且係於密切接近之時、地實 行,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難以 強行分開,應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行為,而論以一罪。 三、原審認被告罪證明確,而予論罪科刑,固非無見,惟查被告 行為後,刑法關於沒收之規定業經修正(詳如後述),原審 未及適用新法,已有違誤,且扣案之 GPS定位系統追蹤器除 含門號0000000000號SIM卡1張外,另有電池 1顆(見偵卷第 17頁、第19至20頁),原審漏未知沒收,亦有未當。被告 上訴猶執前詞,否認犯罪,固無理由,惟原判決既有上開可 議之處,自屬無可維持,應由本院將原判決撤銷改判。 四、爰審酌被告因懷疑告訴人與他人有曖昧關係,為掌握告訴人 行蹤而觸法,侵害告訴人之隱私權,惟其並無前科,素行良 好,一時為情所苦,始犯本案,兼衡其高中畢業之智識程度自承目前無業、需照顧 2名未成年子女之生活狀況(見原 審卷第 7頁、第46頁反面)、犯罪之手段、所造成之損害、 犯罪後之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第 2項所示之刑,並 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五、末查被告行為後,刑法關於沒收之規定,業於 104年12月30 日修正公布,並自 105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2條第2項修 正為:「『沒收』、非拘束人身自由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 之法律。」,考其立法理由略謂:「本次沒收修正經參考外 國立法例,以切合沒收之法律本質,認沒收為本法所定刑罰 及保安處分以外之法律效果,具有獨立性,而非刑罰(從刑 ),為明確規範修法後有關沒收之法律適用,爰明定適用裁 判時法……」等旨,故關於沒收之法律適用,尚無新舊法比 較之問題,於新法施行後,應一律適用新法之相關規定。又 本次刑法修正,關於「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 生之物」之沒收,除將原第38條第 1項第2款、第3款前段及 第3項合併為第38條第2項規定:「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 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者,得沒收之。但有特 別規定者,依其規定。」,由法官審酌個案情節決定有無沒 收必要外,並增訂第38條第 4項規定,「於全部或一部不能 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另為符合比例原則 ,兼顧訴訟經濟,並考量義務沒收對於被沒收人之最低限度 生活之影響,增訂第38條之2第2項之過苛調節條款,於宣告 第38條之沒收或追徵在個案運用「有過苛之虞、欠缺刑法上 之重要性、犯罪所得價值低微,或為維持受宣告人生活條件 之必要者」,得不宣告或酌減之。扣案之 GPS定位系統追蹤 器(含電池 1顆及門號0000000000號SIM卡1張),為被告所 有、供本案犯罪所用之物,業據其供明在卷,應依修正後刑 法第38條第 2項前段規定宣告沒收,且既已扣案,即得直接 「原物沒收」,而不生追徵其價額之問題,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299 條第1項前段,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2項、刑法第315條之1第2款、 第41條第1項前段、修正後刑法第38條第2項前段,刑法施行法第 1條之1,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劉異海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8 月 9 日 刑事第十六庭審判長法 官 葉騰瑞 法 官 莊明彰 法 官 陳芃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李佳芬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8 月 15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15條之1 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30 萬元以 下罰金: 一、無故利用工具或設備窺視、竊聽他人非公開之活動、言論、 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者。 二、無故以錄音、照相、錄影或電磁紀錄竊錄他人非公開之活動 、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