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04 年度台上字第 2570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08 月 26 日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一○四年度台上字第二五七○號 上 訴 人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蕭㨗文 選任辯護人 嚴怡華律師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公共危險案件,不服台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 一○四年一月二十一日第二審判決(一○三年度交上訴字第一九 八號;起訴案號: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一○三年度偵字第九 六四一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檢察官上訴部分: 一、此部分上訴意旨略稱:原審認定上訴人即被告蕭㨗文成立犯 罪,係依憑蕭㨗文供承系爭車禍發生後,未行妥處,即逕自 離去的供述,核與車禍被害人「曾葭心」的指訴相符為由, 並因肇事乙情,業經黃威嵐、曾葭心(係夫妻)原諒,宣 告緩刑。然則遍查全卷,未見曾葭心的任何筆錄,「似亦」 無從就此一證據資料,進行提示、調查程序,可見其程序有 瑕疵,且判斷基礎與卷證不符,顯然違法。 二、惟按: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八十條規定:「除前條情形外,訴訟程序 雖係違背法令而顯然於判決無影響者,不得為上訴之理由。 」屬性質上為法律審之第三審,所特設的限制。 三、卷查: 原判決主要係依憑蕭㨗文屢次坦承駕駛計程車,載客途中, 客人逕開車門,致行駛於右後方的機車騎士黃威嵐和後座的 曾葭心,閃避不及、撞門受傷,蕭㨗文稍作停留,即行離去 的自白,核與黃威嵐指述情形相同,並有相關交通事故調查 報告表、現場圖、照片等可以參證,認定蕭㨗文確有駕駛 交通工具,致人受傷而逃逸的犯行。並以事後達成民事和解 ,經黃威嵐在偵查中供明,且當庭書交撤回告訴狀,認蕭㨗 文已得被害人夫妻諒解,作為宣告緩刑的一項理由。 以上,有上揭各訴訟資料在案可稽,自形式上觀察,雖然卷 內確無曾葭心的筆錄(當然也沒有其表示提告的供述),但 既由其夫黃威嵐一併陳述:「我們」已和解等語,且果真撤 回告訴,不再追究。從而,除去此一誤載瑕疵,並不影響原 判決的本旨。參照上開法條規定法理,不能憑為第三審上訴 的法理由。此部分上訴,自應駁回。 貳、蕭㨗文上訴部分: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七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 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 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 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 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 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 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此部分上訴意旨略稱:原審既然認定蕭㨗文在系爭車禍發生 後,曾經下車察看,除交代違規擅開車門的乘客,應自行妥 善與受傷的被害人,商談民事和解外,更親見黃威嵐拿照相 型手機,拍攝蕭㨗文所駕計程車號牌,才開車離去等情,顯 見蕭㨗文係為避免交通堵塞而駛離,主觀上並沒有逃逸的犯 意,而被害人方面於客觀上,也不會找不到蕭㨗文。從而, 原判決依肇事遺棄(逃逸),予以論罪處刑,顯非適法云云 。 三、惟查: (一)、駕駛汽車,本屬具有一定危險的行為,但因在現代社會 生活中,已經難以或缺,爰予容忍,乃設有種種汽車駕 駛的交通規則,藉此遵守、產生互信,而能此安全, 學理上稱為信賴保護原則。然而,人類雖是理性的動物 ,但不一定都完全依照邏輯過生活,違規者,依然所在 多有,現實生活中,自不免發生車禍,滋生諸多社會問 題,社會大眾對於駕車肇事逃逸,咸認「罪惡重大」, 故於民國八十八年四月間,仿德國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 設計規範,增定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駕駛動力交 通工具肇事,致人死傷而逃逸」罪,屬抽象危險犯,據 立法說明,目的在於「維護交通安全,加強救護,減少 被害人之死傷,促使駕駛人於肇事後,能對被害人即時 救護」,課以肇事者在場及救護的義務,既合情、合理 ,且有正當性,負擔也不重,尤具人道精神,復可避免 衍生其他交通往來的危險,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之要求 和比例原則。可見本罪所保護的法益,除維護各參與交 通的眾人往來安全、避免事端擴大,和立即對於車禍受 傷人員,採取救護、求援行動,以降低受傷程度外,還 含有釐清肇事責任的歸屬,及確保被害人的民事求償權 功能,兼顧社會與個人的重疊性權益保障。因肇事者 常心存僥倖,「先跑再說」,而司法實務不乏輕判情形 ,尤其又有少數炫富的年輕人,駕駛高價名廠跑車,疾 速行駛肇事後,棄死傷者不顧而逃逸的事件發生,引起 社會公憤,經立法委員提案修正、總統公布,自一○二 年六月十三日起生效、施行,將原定的刑度「六月以上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為「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徒刑」,立法委員並要求主政的行政機關,列為社會教 育的一部分,多加宣導,期使國人建立正確觀念,認知 「車子就是一個武器」,仿美國法制,就此類犯罪,採 取重刑主義嚇阻。此外,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六十 二條第三項前段規定:「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肇事致人 受傷或死亡者,應即採取救護措施及依規定處置,並通 知警察機關處理,不得任意移動肇事汽車及現場痕跡證 據,違反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九千元以下罰鍰。」第 四項規定:「前項駕駛人肇事致人受傷而逃逸者,吊銷 其駕駛執照;致人重傷或死亡而逃逸者,吊銷其駕駛執 照,並不得再考領。」運用行政罰和刑罰雙管齊下,形 成一個嚴厲、綿密的法律網,務必杜絕此類相對高危險 ,而卻企圖卸責的不良作為。 考諸此肇事遺棄(逃逸)罪,最重要之點,乃是在於「 逃逸」的禁止,若未等待警方人員到場處理,或無獲得 他方人員同意,或不留下日後可以聯繫的資料,就逕自 離開現場(含離去後折返,卻沒表明肇事身分),均屬 逃逸的作為;而為確保公眾交通的安全,所稱「肇事」 ,當指客觀上的車禍發生情形已足,不以行為人對於該 車禍的發生,應負刑責為必要,此因肇事責任歸屬,尚 屬下一順位,需費時間,才能釐清、不爭。又為釐清責 任,並確保車禍中遭受死傷一方的權益,肇事的各方( 按有時不對立的雙方,甚至有多方的連環車禍),其 對外關係,應構成一整體;具體而言,非但駕駛人和汽 車是0整體,而且駕駛人與其乘客也是一整體,例如: 駕車者臨停違規、下車離開,或車上乘客違規亂丟物品 或隨意打開車門等,一旦肇事而逃逸,無論車內違規的 一方係親友或一般人員,對於受害的另方,都應共同構 成一整體,居於保證人的地位,全該當於本罪所規範的 肇事概念,此因該相關義務的負擔不重,業見上述,自 當如此理解,才能切合立法目的。 四、原判決業於其理由貳-四內,載敘:蕭㨗文就系爭肇事、被 害人受傷乙節,既下車察看,可見知情;縱然被害人受傷, 是由於不詳姓名乘客的過失所致,但因係在蕭㨗文駕車過程 中發生,蕭㨗文仍有停留現場的義務;況且上述乘客上車不 久,即擅開車門,未付車資離去,顯然已經醉酒、失理性, 難以期待能盡責防免事端擴大、確保交通往來安全,及協助 被害人夫妻就醫;蕭㨗文身為職業駕駛人,長期參與交通活 動,更當理解其若在場,可以有助於肇事責任的釐清,參與 救護,和保障被害人的民事求償權,乃竟不留下任何聯繫資 料,逕自駛離,可見純為避免牽連,具有逃逸故意甚明。至 於目睹被害人拿手機拍攝照片,益知被害人要蒐證、欲究責 ,豈有同意其離去,無所謂客觀上已足以循線追查,憑為有 利於蕭㨗文認定的依據;所為如同上揭上訴意旨的辯解,無 非飾卸之詞,並不足採。因而撤銷第一審不當的無罪判決, 改判論蕭㨗文以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受傷而逃逸罪 ,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以上所為之事實認定及得心證理由,俱有各項證據資料在案 可稽,既係綜合調查所得的各直接、間接證據而為合理推論 ,自形式上觀察,即未違背客觀存在的經驗法則論理法則 。此部分上訴意旨,置原判決已經明白論斷的事項於不顧, 就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的適法行使,任憑己意、妄指違法, 且執陳詞,仍為單純事實爭議,不能認為已經具備合法上 訴第三審的形式要件。依上說明,應認其上訴亦為違背法律 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九十五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一○四 年 八 月 二十六 日 最高法院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花 滿 堂 法官 蔡 國 在 法官 李 錦 樑 法官 許 仕 楓 法官 洪 昌 宏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中 華 民 國 一○四 年 八 月 二十七 日 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