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1 年度台上字第 4909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1 年 11 月 17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1年度台上字第4909號
上  訴  人  陳秋媛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1年8月10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訴字第1831號,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22176、2585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發回臺灣高等法院。
    理  由
一、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陳秋媛有如其事實欄即其附表所載,寄送其所申設之華南商業銀行等帳戶存摺、金融卡密碼(下稱本件華南商銀等帳戶資料)與通訊軟體LINE暱稱「mm閔」之不詳姓名者(下稱「mm閔」),以幫助「mm閔」或其同夥向告訴人劉明讓、林少筑及許清秀施詐,致劉明讓等人均陷於錯誤而將不等金額款項匯入上揭帳戶後,遭提領一空之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科刑之判決,改判仍論上訴人以幫助普通詐欺取財及幫助一般洗錢罪,並依想像競合犯關係從一重以幫助一般洗錢罪刑處斷,固非無見。
二、惟查:⑴、檢察官就犯罪事實一部起訴者,其效力及於全部,刑事訴訟法第267條定有明文。故檢察官雖就犯罪事實之一部提起公訴,其效力仍及於與起訴部分具有實質上一罪裁判上一罪關係之其他犯罪事實部分,法院自應就犯罪事實之全部加以審理判決,否則即有已受請求之事項而未予判決之違法。本件原審判決後,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民國111年11月7日以該署111年度偵字第37684號移送併辦意旨書主張略以:上訴人寄送其所申設之本件華南商銀等帳戶資料供人使用,除幫助「mm閔」等詐欺集團同夥向劉明讓等人詐欺取財外,尚且幫助該詐欺集團成員向梁子柔、李韋霓、林秀憶及郭景澄施詐,致梁子柔等人均陷於錯誤而將不等金額款項匯入上揭帳戶內並遭提領一空,涉犯幫助普通詐欺取財及幫助一般洗錢罪嫌,認與本件起訴之犯罪事實具有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為上開起訴效力所及,請求本院併案審理等情,並檢附同署111年度偵字第9890、17518、37684號卷宗。而查原案卷宗及上開移送併辦案卷所附相關證據資料,檢察官前揭移送併辦意旨之主張似非無稽,如若無誤,因與判斷上訴人本件被訴犯罪事實而應予審判之範圍攸關,非無調查釐清並說明其理由之必要。究竟上開移送併案部分與本案有無實質上或裁判上一罪關係?是否為本件檢察官起訴效力所及?此與本件應審判範圍之認定攸關,有加以調查審認之必要。原審未及調查審究檢察官於原審判決後始行移送法院之併案部分,是否為本件起訴效力所及暨應否一併加以審判,依上述說明,容難謂法,而有撤銷發回究明之必要。⑵、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為一般洗錢罪,而同法第2條第2款則規定「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上述洗錢行為係以「掩飾」、「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或「所在」等為構成要件要素,其中「掩飾」指遮掩矯飾;「隱匿」指隱藏蔽匿;「本質」指原本性質;「來源」指由來根源;「去向」指金流方向;「所在」則指處所位置而言,概念與規範內涵各異,此觀該條文立法理由所引述《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第3條第1項第b款第i目及《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第6條第1項第a款第i、ii目等規定,同係以「disguise(掩飾)」、「concealment(隱匿)」、「true nature(本質)」、「source(來源)」及「location(所在)」等相異字詞界定洗錢事項亦明。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或所在,以模糊或消泯特定犯罪所得之金流軌跡與不法脈絡而阻止司法追查,雖均觸犯一般洗錢罪,然掩飾或隱匿係該罪併立之行為手段或方法,而造成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或所在不明,則亦係該罪併立之行為目的或結果,犯罪態樣或簡或繁,不盡相同,影響於犯罪情節之認定與量刑。有罪判決書對於被告被訴幫助正犯所為之一般洗錢犯行,究係該當上述何項犯罪構成要件要素,應詳加區分並明確記載,以使主、客觀事實之認定一致,且於理由內為對應適合之說明,始稱適法。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確有被訴幫助一般洗錢犯行而予論罪科刑,惟依其事實欄之記載,其一方面認定上訴人主觀上預見提供金融帳戶存摺、提款卡暨密碼與不詳之人使用,將可幫助他人「掩飾」其犯罪所得「去向」等情;另方面卻又認定上訴人提供本件華南商銀等帳戶資料,客觀上助益詐欺集團成員「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所在」、「去向」而洗錢得逞等情(見原判決第1頁第24行及第2頁第11行)。復於理由內說明略以:告訴人劉明讓等人被詐騙所匯入上訴人本件華南商銀等帳戶之款項,遭詐欺集團成員提領之後,該等詐欺犯罪所得之「本質」及實際「去向」,經由上述匯款轉提領之方式,而混淆其「來源」及「性(本)質」而製造不易查明之金流斷點,產生了「掩飾」詐欺犯罪所得「去向」之效果,故上訴人確有幫助詐欺集團「掩飾」特定犯罪所得「去向」之一般洗錢不確定故意等旨(見原判決第6頁第26至29行及第7頁第9至10行)。由上情以觀,原判決對於具有不同概念意涵與規範事項之「掩飾」與「隱匿」,以及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或「所在」未予區辨,所認定上訴人幫助一般洗錢犯行之主觀意思與客觀結果,不盡一致,對照其理由說明,亦有出入,甚且互歧,其含混、攙合之事實認定與理由論述,非無可議。究竟上訴人主觀上對於構成一般洗錢犯罪事實所預見之內容為何?且其幫助行為究係助益「mm閔」等詐欺集團成員掩飾或隱匿本件詐欺贓款之本質、來源、去向或所在?抑兼而有之?上開疑點攸關上訴人本件幫助一般洗錢犯行具體態樣及不法內涵之確認,影響於量刑之衡酌,猶有詳查釐清並於事實欄內認定記載明確之必要。原審對於上開重要疑點未予釐清究明,並於理由內剖析論敘明白,遽於其判決事實及理由欄內為如前述含混、攙合甚且矛盾之記載與論述,揆諸上揭說明,難謂無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及判決理由矛盾暨理由不備之違法。以上為本院得依職權調查之事項,而原判決前揭違誤,影響於本件事實之認定,本院無從據以自行判決,應認原判決有撤銷發回更審之原因。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7條、第401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1  年  11  月  17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郭毓洲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沈揚仁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游巧筠
中  華  民  國  111  年  11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