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2158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2 年 06 月 15 日
裁判案由: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2158號
上  訴  人  顏鴻新                     


選任辯護人  翁偉倫律師
            馬楚涵律師
上  訴  人  劉守益                     



選任辯護人  孫瑞蓮律師
上  訴  人  陳佑昇                     



選任辯護人  賴玉山律師
上列上訴人等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2年2月2日第二審判決(110年度上訴字第3230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08年度偵字第20707、22590、22822、22823、23876、23952、23953、23954、23955、24425、26228、2699
1、27329、27643、27689、28301、28492、28666、29103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本件第一審認定,上訴人顏鴻新、劉守益、陳佑昇有如第一審判決事實欄(下稱事實欄)及其附表(下稱附表)編號1至57所載之參與犯罪組織、招募他人加入犯罪組織(僅劉守益、陳佑昇)、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下稱加重詐欺取財)、洗錢、洗錢未遂各犯行明確,因而分別論處上訴人3人加重詐欺取財各共57罪刑(顏鴻新如附表一編號1部分,想像競合犯參與犯罪組織罪、洗錢罪;劉守益、陳佑昇如附表一編號1部分,各想像競合犯參與犯罪組織罪、招募他人加入犯罪組織罪及洗錢罪;上訴人3人如附表一編號2至6、8、10至28、30至56部分,各想像競合犯洗錢罪,而如附表一編號7、9、
 29、57部分,則分別想像競合犯洗錢未遂罪),並就顏鴻新、劉守益、陳佑昇依序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5年6月、6年、5年8月,及知相關之沒收追徵。檢察官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顏鴻新前述犯行之量刑部分及未諭知強制工作部分提起上訴;而上訴人3人亦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其等量刑部分提起上訴。原審以第一審判決關於上訴人3人上開犯行量刑妥與否為審理範圍,經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關於劉守益如附表一編號2、14、27、31、32、34、41、43、46、47、50、56犯行部分之宣告刑,改判各量處如原判決附表一「本院宣告刑」欄所示之刑。另維持第一審關於劉守益如附表一上開編號以外犯行量處之宣告刑,及第一審關於顏鴻新、陳佑昇如附表一編號1至
 57所示犯行之宣告刑所定之應執行刑,而駁回上訴人3人及檢察官在第二審此部分之上訴,並就劉守益上開撤銷改判部分及上訴駁回部分所處之刑,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5年8月,已詳述其量刑所憑之依據及裁量之理由。
就顏鴻新量刑以外上訴部分: 
 上訴係不服判決請求救濟之方法,藉由上級審層層審查,以達審級制度在使當事人之訴訟獲得充分救濟之目的。又為尊重當事人設定攻防之範圍,並減輕上訴審審理之負擔,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容許上訴權人僅針對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提起上訴,其未表明上訴之犯罪事實、所犯法條、論罪等部分,則不在第二審之審判範圍,此觀前揭規定之立法理由即明。倘若當事人就第二審設定上訴攻防範圍以外之部分,提起第三審上訴,不僅與當事人自行設定攻防範圍之旨有違,且無異架空第二審之審查機制,亦與審級制度之目的不合,自非適法。本件顏鴻新上揭犯行,經第一審論處罪刑後,檢察官及顏鴻新雖均提起第二審上訴,惟顏鴻新於原審審理時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部分提起上訴,而檢察官亦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顏鴻新上開犯行所處之刑部分及保安處分部分提起上訴,有原審審判程序筆錄在卷足憑。且原判決亦已敘明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顏鴻新刑之部分及未諭知強制工作部分審理,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所犯法條(論罪)及沒收等部分不在審理範圍等旨,亦即未就顏鴻新之犯罪事實、所犯罪名、罪數等部分為判決。顏鴻新上訴意旨謂其如附表一編號1至57所示犯行間,係基於單一或概括之主觀犯意,且詐欺集團本即以詐騙為業,自應依接續犯集合犯論以一罪,原審予以數罪併罰,於法有違云云,乃爭執犯罪事實認定之犯意、罪名及論罪,顯係對於當事人於原審設定上訴攻防範圍(即量刑及保安處分)以外而不在第二審審判範圍之部分,提起第三審上訴,依上述說明,顏鴻新此部分之上訴自非適法。
就上訴人3人量刑上訴部分: 
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㈡上訴權人如僅針對第一審判決之刑提起第二審上訴,第二審當依第一審認定之犯罪事實,資以審認第一審所為刑之量定有無違法或不當。又量刑之輕重及定應執行刑,均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倘其裁量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或濫用其權限,即不得任意指摘其為違法。原判決已敘明劉守益本案犯行,如何有刑法累犯加重其刑規定之適用,及上訴人3人於偵、審中,雖均自白其等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洗錢防制法之犯行,惟何以無法依同條例第8條第1項後段、同法第16條第2項規定減刑,僅能於量刑時一併衡酌,在加重詐欺取財罪之刑度內合併評價等情,並依第一審判決於事實欄明白認定之上訴人3人之犯罪情節,以其等之罪責程度為基礎,就劉守益前開撤銷部分,改判量處以罪責相稱之宣告刑;復說明上訴駁回部分,第一審如何以上訴人3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刑法第57條相關之量刑事項等情狀,而為量刑,及就顏鴻新、陳佑昇酌定之應執行刑,並無不當,因而予以維持;以及就劉守益撤銷改判及上訴駁回部分各罪何以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5年8月等旨。核其量定之刑罰,已兼顧相關有利與不利之科刑資料,尤無未審酌上訴人3人自白犯行、合於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及洗錢防制法所定減刑事由、劉守益與顏鴻新分別與部分被害人成立和解及履行部分賠償金額等之犯後態度,且就上訴人3人所犯各加重詐欺取財罪,分別量處之刑度為有期徒刑1年2月至1年6月(顏鴻新)、1年3月至1年8月(劉守益)、1年3月至1年6月(陳佑昇),均僅略高於法定最低刑度(該罪法定刑為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至所定之應執行刑,亦給予大幅度刑期寬減之利益,無悖應執行刑之恤刑目的,客觀上並未逾越法定刑度或範圍,亦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難認有濫用其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縱原審於量刑審酌時,未就各項量刑因子逐一於判決內敘明,稍欠嚴謹,惟於判決本旨不生影響。而劉守益於本案詐欺集團,負責保管集團之公積金並於集團成員因案件遭逮捕時,以公積金為該成員辦理交保,或於成員遭羈押時供寄送金錢購買日用品之用等情,為第一審判決事實欄所認定;且上情並經劉守益、顏鴻新數度於偵查及第一審中自白或供述在卷,而劉守益於原審審理時亦稱:「對於地方法院認定之事實均坦承」等語。準此,原判決以第一審判決事實欄上開認定,資為量刑依據,自無違法可言。又劉守益雖有與部分被害人和解,惟其既有累犯加重其刑規定之適用,則原審就其與無任何法定刑加重其刑事由適用之陳佑昇,酌定相同之應執行刑,自無悖於平等原則及比例原則。再者,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於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期,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原判決已詳述何以認定顏鴻新、陳佑昇本件犯行無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規定適用之理由。經核尚無不合。至他案之量刑,因個案情節不同,自難以比附援引。上訴人3人上訴意旨漫指原審量刑未審酌其等犯後態度、未全盤考量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復未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及洗錢防制法前述規定酌減其刑,且所定應執行刑較他案裁判為重云云;劉守益復以其保管公積金時,不知為犯罪所得,得悉後即交還施緯;且其業與被害人和解,為其上游之陳佑昇則無,原審卻就其2人酌定相同之應執行刑,難謂公允;顏鴻新、陳佑昇並主張其等應有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規定之適用等節,指摘原判決量刑違法,乃係就原審量刑及酌減與否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決已斟酌說明之事項,任憑己意所為之指摘,均非上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
綜上,應認本件上訴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6   月  15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侯廷昌
                                  法 官  江翠萍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朱宮瑩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6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