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2178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2 年 06 月 21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2178號
上  訴  人  陳耀華                     



選任辯護人  陳錦昇律師
上  訴  人  洪凱祥                     




            郭睿洺



            粘元榤                   


            陳俊嘉                     



上列上訴人等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中華民國112年3月24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重訴字第4、5號、111年度上訴字第919號,起訴案號: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5111、5298號,追加起訴案號:同署110年度偵字第5257、5332、9505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認定上訴人陳耀華、洪凱祥、郭睿洺(原名郭冠廷)、粘元榤及陳俊嘉有其事實欄所載與莊啟義(原審另行審結)、顏旭懋、林余姿、陳佑維(以上3人另案審理)、黃志生及涂宏德(以上2人業經原審判刑確定)等人共同走私及運輸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至臺灣地區之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陳耀華部分,洪凱祥、郭睿洺、粘元榤、陳俊嘉罪刑部分之判決,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規定,從一重分別論處上訴人等共同運輸第二級毒品各罪刑,並就陳耀華部分知相關之沒收追徵;另維持第一審關於洪凱祥、郭睿洺、粘元榤及陳俊嘉前開犯罪所諭知沒收部分之判決,而駁回其等及檢察官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認定之理由。
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犯第4條至第8條、第10條或第11條之罪,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所稱「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係指被告供出毒品來源之有關資料,諸如前手之姓名、年籍、住居所、或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等,使調查或偵查犯罪之公務員因而對之發動調查或偵查並查獲者,亦即被告之「供出毒品來源」,與調查或偵查犯罪之公務員對之發動調查或偵查並進而查獲之間,論理上須具有先後且相當之因果關係。依本件卷內資料,第一審法院向高雄市政府警察局新興分局函詢關於警方是否因陳耀華供出毒品來源而查獲顏旭懋等事項,該分局函附職務報告及偵查報告已載敘:陳耀華到案後,多次對走私毒品犯行均推稱不知情,係船長莊啟義個人所為,對毒品去向、由何人聯繫運送及何人出資等均三緘其口。經警方持續追查莊啟義等人所使用通訊軟體「line」對話內容、手機鑑識、艙單、通聯對象及監視器畫面,循線查緝第二層運毒「車手」,掌握聯絡人黃志生、幕後金主顏旭懋,陳耀華係發現警方業已掌握黃志生、顏旭懋等人身分暨相關犯罪事證,始坦承黃志生係聯絡人;本案於民國110年5月11日檢視陳耀華與莊啟義間以「line」對話之內容時,即得知金主「議員」亦為本案共犯,雖據陳耀華於110年8月25日供稱:該對話內容所稱「議員」係顏旭懋等語,惟陳耀華辯稱顏旭懋是投資漁船捕魚,與走私毒品無關,並未指證顏旭懋為本案之資金提供者,且企圖誤導警方偵辦方向,警方根據陳耀華與莊啟義間以「line」對話之內容,即已鎖定顏旭懋為共犯,陳耀華從110年8月25日至警方於110年12月11日至顏旭懋藏匿處所執行搜索約4個月在押期間,均未針對警方提示證據與共犯供述據實陳述等旨(見第一審重訴字第10號卷二第229頁、卷三第162、163頁),可見警方並非因陳耀華之供述而查獲共同正犯黃志生、顏旭懋,陳耀華所為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減輕或免除其刑規定要件不符,自無該條項減免其刑規定之適用。原判決對此雖未詳加審究,惟不影響其未適用該條項規定減免其刑之結果。陳耀華上訴意旨主張其供出顏旭懋,警方因而查獲共同正犯云云,而據以指摘原判決未依上述規定減免其刑為違法,自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刑罰之量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量刑合於法律所規定之範圍,並無顯然失當或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者,自不能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而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其犯罪情狀確可憫恕,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認為即予以宣告法定最低度刑,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原判決已說明上訴人等所犯本件運輸第二級毒品罪,如何在客觀上不足引起一般人同情,並無情輕法重之情形,因而未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等情甚詳,核其此部分論斷,於法並無不合。且原判決關於量刑部分,已具體敘明如何以上訴人等之責任為基礎,依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而為量刑,業已審酌上訴人等之犯罪情節所生危險或損害,以及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等情狀,既未逾越法定刑範圍,亦無顯然失當或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形,核屬裁量權之適法行使,自難遽指為違法。至陳俊嘉犯後初始自白之時間雖早於洪凱祥、郭睿洺、粘元榤,惟其等之犯後態度,並非原判決量刑主要依憑,且共同正犯之間,其犯罪情節各有差異,量刑之結果即難免有所不同,原判決已說明審酌其等於本案所擔任之角色、犯罪目的、手段之情形而為量刑等情甚詳,且依刑法第57條規定之科刑標準等一切情狀為全盤觀察,所為量刑與罪刑相當原則無違,原判決未對陳俊嘉量處較輕之刑,亦難遽指為違法。洪凱祥、郭睿洺、粘元榤及陳俊嘉之上訴意旨徒憑己見,任意指摘原判決未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為不當,以及量刑未審酌其等受人利用,未參與毒品來源之聯繫,犯罪情節較輕微,而陳俊嘉自白時間點較早,惟其刑度未相對較輕,量刑顯然失衡,且違反比例、公平、罪刑相當原則云云,同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為避免被告因犯罪而坐享犯罪所得,顯失公平正義,而無法預防犯罪,且為遏阻犯罪誘因,並落實「任何人都不得保有犯罪所得」之普世基本法律原則,刑法第38條之1已明文規範犯罪利得之沒收及追徵,期澈底剝奪不法利得,以杜絕犯罪誘因。本件原判決事實欄已認定顏旭懋、黃志生、陳耀華與莊啟義多次商洽運輸毒品相關事宜後,乃共同謀議以莊啟義所有之「漁百財9號」漁船運輸毒品,陳耀華所有之「祥湧6號」漁船作為掩護、監督,並由顏旭懋以投資上開兩艘漁船名義及負擔修繕、補給等費用之方式出資,而由黃志生將顏旭懋供運輸毒品之資金轉交陳耀華、莊啟義等人,顏旭懋先於110年2月間,透過黃志生轉交而付給陳耀華現金新臺幣(下同)400萬元等情,復於理由內依據黃志生之證詞及陳耀華之供詞等卷內資料,詳細說明如何認「祥湧6號」漁船為陳耀華所有,並為參與本件犯行而提供用以掩護、監督主船,後並進而直接擔綱運輸毒品之用,顏旭懋為遂行本件犯行,所交付陳耀華400萬元之性質,實際上亦為給付陳耀華之報酬,因認陳耀華辯稱其於110年2月間向顏旭懋收取400萬元,係顏旭懋為投資入股其所有之「祥湧6號」漁船,其於本案中全未獲得利益云云為不可採等旨,並以陳耀華因參與本件犯行而獲取上開400萬元報酬之犯罪所得,除原判決附表八編號9所示現金29萬4,000元部分業經扣案外,尚有370萬6,000元未經扣案,因而均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規定宣告沒收,並就未扣案部分諭知追徵,於法尚無不合。至陳耀華上訴意旨主張其為整修漁船共支出款項67萬1,200元,未扣案370萬6,000元扣除該款項後之餘額,始應沒收云云,惟原判決於其事實欄認定:顏旭懋復於110年3月24日,再交付陳耀華現金180萬元,作為修繕原計畫供運輸毒品所用「漁百財9號」漁船之費用等情,並於理由敘明:陳耀華除上開400萬元以外,稍後又經顏旭懋交付供修繕「漁百財9號」費用之180萬元,及經莊啟義付給180萬元(連同清償此前因繳納醫藥費所借20萬元,共計交付200萬元)供準備出海行動所需之油料、補給,經核其性質乃陳耀華與顏旭懋等人形成共同謀議後,為實現共同犯罪而在內部相互分擔、支付之事務性質費用,既無事證可認陳耀華從中尚另有所得,應認為非屬其犯罪所得,因而未予宣告沒收等旨,是縱認陳耀華上訴意旨所主張其為整修漁船支出款項一節屬實,惟該款項既屬顏旭懋所交付供修繕「漁百財9號」費用180萬元之範疇,則原判決宣告沒收之上開數額未扣除該款項,亦不能遽指其為違法。陳耀華上訴意旨任憑己意,謂上開400萬元與本件走私毒品無關,原判決認定為其犯罪所得而宣告沒收為不當,且未扣除其為整修漁船所支出款項67萬1,200元,亦有違誤云云,而據以指摘原判決違法,依上述說明,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六、其餘上訴意旨均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有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之情形,徒就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暨不影響於判決結果之枝節問題,漫事爭論,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之首揭說明,應認上訴人等之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6   月  21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侯廷昌
                                  法 官  林海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朱宮瑩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6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