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裁判書系統

系統更新將於7/19-7/21每日凌晨0時至6時進行,期間如無法正常查詢,請點選「重新整理」,系統將自動切換至其他主機,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3 年度台上字第 3371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3 年 09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違反銀行法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3371號
上  訴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洪三峯
上  訴  人
(被  告)  陳俊宏                   




被      告  蕭慧瑜(原名蕭圓繻)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等違反銀行法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4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2年度金上訴字第57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08年度偵字第14558號、109年度偵字第7005、15115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蕭慧瑜部分: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原判決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被告蕭慧瑜有如第一審判決事實欄所載犯行,以及所犯罪名,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蕭慧瑜所處之刑(含定執行刑)部分之判決,改判量處如原判決主文欄㈢所示之有期徒刑及應執行刑,宣告緩刑與負擔,已詳細敘述第一審判決關於蕭慧瑜部分之量刑不當,應予撤銷改判、量刑及緩刑之理由。從形式上觀察,原判決並無足以影響其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
三、檢察官上訴意旨略以:  
  蕭慧瑜就「不老溫泉方案」合計違法吸金新臺幣(下同)2,530萬元,佔該方案吸金總額3成;就「千里馬方案」合計違法吸金375萬元,佔該方案吸金總額4成,犯罪情節重於原審共同被告陳俊宏,原判決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所處刑度竟輕於陳俊宏,量刑失衡。又蕭慧瑜於「不老溫泉方案」後,仍參與「千里馬方案」吸金,且其曾因詐欺案件,經判處罪刑,並為緩刑宣告,於本件偵辦期間另有違反銀行法之吸金及背信行為,現於法院審理中。其雖有賠償相關被害人,然給付之賠償金額僅約14萬元。而原審共同被告賴柏宏(已判決確定)未參與「千里馬方案」,其於第一審判決前即與相關被害人達成民事上和解,給付和解金額多達474萬元,除本件及103年間有偽造文書犯行外,別無其他犯罪紀錄。兩相比較,原判決僅對蕭慧瑜為緩刑宣告,難認妥適,且違反平等及比例原則等語。     
四、惟按:量刑之輕重,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倘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又未違背罪刑相當原則,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又法院對於具備緩刑條件之刑事被告,認為以暫不執行刑罰為適當者,得宣告緩刑,為刑法第74條第1項所明定,至於暫不執行刑罰是否適當,則由法院就被告能否由於刑罰之宣告而策其自新等一切情形,依其職權裁量定之。至於被告是否有改過向善之可能性及執行刑罰之必要性,係法院綜合被告之智識程度、家庭情形、生活狀況、犯罪動機、目的及犯罪後態度等全般因素而為之預測性判斷,本有其自由裁量之職權。如事後有客觀事證證明法院之判斷有誤,尚得依刑法第75條、第75條之1規定撤銷緩刑之宣告,令被告再執行其原應執行之刑,以符正義。是基於尊重事實審法院裁量職權之行使,法律審宜採取較低密度之審查標準。被告犯罪情節是否重大,或是否尚有另案偵查、審理中等卷內事證,倘均經事實審法院審酌以後,仍預測其應無再犯之虞,且得藉由刑罰之宣告以策其自新,而就符合上揭緩刑規定條件之被告予以宣告緩刑,倘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或濫用其權限,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以為第三審上訴之理由。
  原判決就蕭慧瑜就「不老溫泉方案」部分量處有期徒刑1年4月;就「千里馬方案」部分量處有期徒刑1年,合併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並知緩刑5年,緩刑期間並應按附表一編號4、5、6、7、9、10、16、19、21、22、36、37備註欄所示時間向被害人給付和解金額等旨。原判決並說明:蕭慧瑜就「不老溫泉方案」及「千里馬方案」,與大部分其所招攬之投資人達成民事上和解,或於原審審理期間新增賠償部分被害人合計115,000元。且未保有「千里馬方案」大部分犯罪所得,有情輕法重,宣告法定最低度刑仍嫌過重之旨,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並審酌其為圖賺取獎金,參與犯罪及所生危害程度,較陳俊宏輕微,以及其於原審坦承犯罪之犯後態度、與部分被害人達成民事上和解,並獲得諒解等一切情狀,而為量刑及定其應執行刑。原判決並進一步說明:蕭慧瑜犯罪情節較陳俊宏為輕,且與大部分被害人成立民事上和解(詳如附表一「願景公司負責之業務員」、「備註」欄所示),取得已和解之被害人原諒或同意給予緩刑,考量其雖於民國98年間因詐欺案件,經判處有期徒刑4月,並宣告緩刑2年確定。惟於緩刑期滿,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該刑之宣告失其效力,此外則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信其經此偵、審程序及科刑之宣告後,知所警惕無再犯之虞,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宣告緩刑5年。又審酌蕭慧瑜與部分被害人於原審審理期間,就「千里馬方案」及「不老溫泉方案」部分,已達成前揭民事上和解,為兼及保障被害人權益,諭知蕭慧瑜於指定之緩刑期間內,依和解條件所示期間向被害人履行支付和解金額。且前開分期履行部分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如蕭慧瑜未遵循原審法院諭知之緩刑期間所定負擔而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及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之規定,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等旨。原判決之量刑未逾法定刑度,量刑(含定執行刑及緩刑)亦未濫用裁量權限及違反比例原則、平等原則情事,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且量刑應就行為人之科刑事由為整體觀察綜合考量,不同行為人之具體犯行情節、科刑事由俱不相同。而是否宣告緩刑,亦係著眼於特殊預防需求之個別化處遇,無從單純比附援引其他共同被告之量刑結果或有無宣告緩刑,逕行指摘量刑違法。且原判決復說明:賴柏宏於107年間,因違反公司法案件,經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8月,於109年6月12日執行完畢,不符合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後,5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而得以緩刑之要件,無從宣告緩刑,自難執此指摘原判決宣告蕭慧瑜緩刑,而未宣告賴柏宏緩刑係屬違法。至檢察官上訴意旨所指蕭慧瑜另涉犯背信及違反銀行法等罪案件尚在審理中,既經原判決審酌,且原判決宣判時,各該案件均未判決確定,原判決宣告緩刑,尚無違法可指。倘事後經有罪判決確定,仍得依刑法第75條、第75條之1規定撤銷緩刑之宣告。檢察官上訴意旨泛言指摘:原判決量刑失衡,宣告蕭慧瑜緩刑,有欠妥適,違反平等原則、比例原則云云,係就原審量刑(包含定執行刑、緩刑)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再事爭論,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依上揭說明,本件檢察官就蕭慧瑜之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貳、陳俊宏部分:
一、按第三審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未補提者,毋庸命其補提。其已逾上述期間,而於第三審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法院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第395條後段規定甚明。又第三審上訴書狀僅敘述不服判決,而未指摘判決違背法令,不得認為已敘述理由。
二、本件上訴人陳俊宏因違反銀行法等罪案件,不服原判決,於113年6月17日具狀提起上訴,僅載稱:不服原判決,特於法定期間內提起上訴(檢察官未對陳俊宏提起上訴),除理由另狀補陳外,謹先聲明等語(見本院卷第51頁),難認已敘述理由。且所稱理由另狀補陳,今逾期已久,於本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依首揭說明,陳俊宏之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12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蘇素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君憲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