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4 年度台上字第 1399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4 年 06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妨害性自主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399號
上  訴  人  陳政男                   


選任辯護人  李思樟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7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侵上訴字第58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33463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陳政男有其事實欄所載之妨害性自主犯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審科刑之判決,改判仍論處上訴人共同犯乘機性交未遂罪刑並為沒收宣告,已載敘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心證理由,對於上訴人否認犯行之供詞及所辯各語,認非可採,亦依調查所得證據予以論述指駁,有卷存資料可資覆按。
三、上訴意旨略以:㈠原審未使上訴人對共犯莊宏吉(通緝中)行使對質詰問,且莊宏吉為歸避己身罪責,於警詢、偵查中為不實供述,並利誘其配合為虛偽陳述,原判決未調查其自白是否出於自由意志,亦未調查其他證據以補強共犯莊宏吉之供述,逕採為論罪依據,採證違法。㈡其雖有在廁所脫褲、戴保險套之舉,惟與A女尚有一段距離,縱依A女於原審證述,其僅單純走向A女,無證據可證其有撫摸A女腿部,原判決未傳喚莊宏吉釐清現場情形,遽認其已實行乘機性交之構成要件行為,有證據調查未盡、理由欠備之違法。㈢A女歷次證詞均未明確指證其有何行為,僅臆測「可能」其要對A女做甚麼事情,A女、A男(姓名均詳卷)之證言亦均未提及上訴人有撫摸A女腿部,A女所簽和解書更載明上訴人「無性侵既遂或性侵未遂或強制猥褻等妨害性自主之犯行」,原判決僅憑A女指證,遽為有罪認定,有認定事實不依證據、理由不備之違誤。㈣證人沈敬顓、林偉誠、吳俊賢、A男之證言,僅補強A女在汽車旅館遭莊宏吉乘機性交,原判決採為A女指證上訴人之補強證據,於法有違。㈤其所犯前案(施用毒品)易科罰金之罪刑,與本案之罪質、法益不同,原判決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違反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並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四、犯罪事實之認定、證據之取捨及證明力之判斷,俱屬事實審法院之職權,此項職權之行使,倘不違背客觀存在之經驗法則論理法則,即不違法,觀諸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1項規定甚明,自無許當事人任憑主觀妄指為違法,而資為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原判決認定上訴人有上揭乘機性交未遂犯行,係綜合上訴人不利於己之部分供述,莊宏吉部分不利於上訴人之證詞,A女、A男、沈敬顓、林偉誠、吳俊賢不利上訴人之證言,卷附監視器錄影畫面擷圖、A女之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受理疑似性侵害事件驗傷診斷書、微信對話紀錄擷圖,酌以所列其餘證據資料及案內其他證據調查之結果而為論斷,載敘憑為判斷A女指證上訴人於所載時地,利用A女酒醉意識不清致不能抗拒之機會,自行褪去內外褲並戴上保險套,欲與莊宏吉共同對A女為性交行為之際,因A女驚醒而未能得逞等證詞與事實相符,所為該當共同乘機性交未遂構成要件,復說明A女就遭上訴人乘機性交未遂之重要情節,前後指述一致,勾稽莊宏吉於偵查中供證叫醒上訴人後,就開始戴保險套,走過去準備3P等旨,上訴人亦曾自承A女看起來酒醉無意識,莊宏吉詢問要不要3P,其同意後就脫褲子戴保險套,靠過去摸A女腿部等詞,輔以吳俊賢證述A女逃出房間、神色驚恐請求報警,上訴人與莊宏吉駕車離開等異常舉措、A男親自見聞A女案發後呈現哭泣等情緒反應,足以擔保A女指證非虛等各情之理由詳。另本於證據取捨之職權行使,對莊宏吉供稱A女主動提議3P,但要求每人支付新臺幣(下同)3萬元,其僅支付3,000元檯費,A女就生氣離開等旨證詞,屬避重就輕之詞,上訴人執以辯稱未對A女為性交等說詞,如何委無可採或不足為上訴人有利之認定,併於理由論駁明白。凡此,概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合法行使,核其論斷說明,衡諸經驗及論理等證據法則皆無違背,並非僅憑A女指證、上訴人自白或莊宏吉不利於上訴人之證言為論罪唯一證據,且綜合調查所得之各直接、間接證據而為合理之論斷,無所指欠缺補強證據、理由不備之違法。又:
 ㈠被告之自白或不利於己之陳述,若無遭非法取供情事,而出於被告之自由意志,經調查其他必要證據,得以佐證與事實相符者,即得採為論罪之基礎。至其動機如何,為被動抑自動,簡單或詳盡,一次或數次,均不影響其供述任意性之認定。稽之第一審及原審審判筆錄記載,上訴人及其辯護人並未主張司法警察、檢察官有以不正方法取供,亦未爭執上訴人供述之任意性(見第一審卷第85至86、317頁,原審卷第63、153頁),上訴人前開供述既非出於訊(詢)問者之非法取供,即無礙其供述任意性之判斷,至於係基於如何動機或訴訟策略而為不利己之陳述,無關乎任意性之判斷。且原判決非僅憑上訴人此部分不利己之供述為論罪之唯一依據,綜以卷內其他證據,因認該部分任意性供述與事實相符,經合法調查後,本於確信判斷其證明力,併採為論罪之部分依據,無違證據法則。  
 ㈡所謂補強證據,並非以證明犯罪構成要件之全部事實為必要,倘得以佐證被告自白或被害人指證非屬虛構,能予保障其陳述之真實性,即已充足。
  原判決已記明沈敬顓、林偉誠、吳俊賢及A男於審判外之陳述得為證據之判斷理由,綜合卷附監視器錄影畫面擷圖等證據資料,以上訴人將A女帶離KTV並進入汽車旅館房間時已呈泥醉狀態,及案發後A女逃出房間並要求報警,上訴人與莊宏吉旋駕車離開,不久又返回要吳俊賢轉交現金3,000元予A女等情,憑為判斷A女指證情節非虛,無誣指情事,所為論斷說明與卷內資料委無不合,自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合法行使,因認上揭證據與上訴人被訴此部分犯罪事實具有相當程度關連性,雖非直接可以推斷上訴人之犯罪,但以此等證據與A女相關之陳述綜合判斷,足以認定上訴人有乘機性交A女而未遂之事實,經合法調查後,採為論罪之補強證據,無所指採證違法可言。   
 ㈢原判決已敘明依憑上訴人於警詢時自承前戲完,當然是要打炮,及偵查中供述莊宏吉說要不要來3P,其應允後就脫褲子戴保險套,靠過去摸A女之大腿及小腿等旨,而認定上訴人主觀上自始基於乘機性交犯意而為之理由,且依原判決認定之事實,A女案發時因酒後意識不清而躺臥床上,上訴人既自行將褲子褪去,裸露下體並戴上保險套,以手撫摸A女腿部,所為已屬性交意欲之動作,足以表徵上訴人主觀係出於性交之犯意,原判決因此認定上訴人已著手於乘機性交而未遂,自無不合。  
五、對質詰問權雖屬憲法保障之基本權,但並非絕對防禦權如當事人已捨棄不行使,或待證事實已臻明瞭無再調查之必要者,或其未行使詰問權倘非可歸責於法院,且法院已盡傳喚、拘提證人到庭之義務,而其未詰問之不利益業經法院採取衡平之措施,其防禦權於程序上獲得充分保障時,則容許例外援用未經被告詰問之證詞,採為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證據。
  原判決依調查所得,已記明A女指證上訴人有所載乘機性交未遂犯行,參酌卷內其他證據佐證不虛之論證,而原判決並未引據莊宏吉於警詢之供述為論罪依據,又依卷內資料,上訴人(民國112年7月13日)於第一審雖聲請傳喚莊宏吉到庭詰問,然莊宏吉已於111年10月21日、112年9月8日分別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本案)第一審法院發布通緝,復經第一審傳喚、拘提無著,致未能踐行詰問調查(見第一審卷第93、179至180、205至211、225至237、245、257至279、291至299、311、341至363、367至375頁),可知法院已盡促使其到庭之義務,其不到庭乃因逃匿通緝中,係非可歸責於法院之事由。稽之原審筆錄記載,上訴人及其辯護人均未爭執莊宏吉偵訊陳述之證據能力(見原審卷第63、149至150頁),原判決併已敘明得為證據之理由,且審判長於審判期日踐行法定調查程序,已賦予其等充分辯明證明力之機會(同上卷第149至150頁),亦未以莊宏吉偵查中不利證言為認定上訴人犯行之唯一證據,而兼以上開直接、間接證據綜合判斷,原判決採用莊宏吉上開不利供述作為證據,已合於容許例外情形,並就相關事證詳加調查論列,既認綜合其調查之結果,已適足證明上訴人對A女為乘機性交未遂犯行之認定,核屬審酌全般證據資料,本於確信而為獨立之判斷,以事證明確,未再為其他無益之調查,難認損及上訴人之對質詰問權或有調查職責未盡之違法。上訴人於上訴本院時,始主張原審有此部分證據調查未盡之違法,顯非依據卷內資料而為指摘。 
六、累犯之加重,係因犯罪行為人之刑罰反應力薄弱,需再延長其矯正期間,以助其重返社會,並兼顧社會防衛之效果,要與前後所犯各罪類型、罪名是否相同或罪質是否相當,無何必然之關連。原判決已敘明上訴人所犯前揭之罪,符合累犯規定之要件,並審酌上訴人前案與本案均屬故意犯罪,其於前案執行完畢後,仍未能自我控管,再為本案犯罪,足見其對刑罰反應力薄弱,如何有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記明其裁量理由,依其所犯情節,無因累犯加重其刑,致使其所受刑罰超過所應負擔罪責,或其人身自由因此遭受過苛侵害之情形,且與罪刑相當原則比例原則無違,難認有所指違反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或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誤。
七、綜合前旨及其餘上訴意旨,無非係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仍持已為原判決指駁之陳詞再事爭辯,或對於事實審法院取捨證據與判斷證明力之職權行使,或與犯罪構成事實無關之枝節問題,或對於原審前述量刑裁量權之合法行使,徒以自己說詞,任意指為違法,且重為事實之爭執,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6     月    11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洪兆隆
                                  法 官  汪梅芬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何俏美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鄭淑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6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