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裁判書系統

系統更新將於5/17-5/19每日凌晨0時至6時進行,期間如無法正常查詢,請點選「重新整理」,系統將自動切換至其他主機,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4 年度台上字第 49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4 年 02 月 06 日
裁判案由:
違反廢棄物清理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49號
上  訴  人  黃俊銘                   



選任辯護人  張藝騰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14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477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8854、39583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黃俊銘有如其犯罪事實及理由欄貳、一、之犯罪事實㈡所載與郭映亞等人共同將○○市○○區○○段1010地號(下稱1010地號)土地上堆置商家、住家之垃圾等廢棄物,載運至○○縣○○鎮○○巷000之000號建物倉庫前土地(即彰化鹿港鎮土地)及興宏企業行後方土地(即彰化福興鄉土地,上開彰化土地,下稱本案土地),未依廢棄物清除許可文件內容為清除等犯行明確,因而維持第一審依集合犯之一罪關係,論處上訴人共同非法清除廢棄物罪刑,並知相關沒收追徵之判決,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所憑證據及得心證之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伊駕駛貨車協助郭映亞將1010地號土地上之廢棄物,清運至本案土地,係相信郭映亞之說詞及其出具黃金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黃金屋公司)之清除許可證,主觀上認為僅係協助合法業者將廢棄物送往焚化廠處理前為分類而暫置之合法行為,且伊協助清運期間,該公司仍合法持有清除許可證,伊並無違法清除廢棄物之犯意,原審對郭映亞前後陳述不一之證詞,並未傳喚其到庭釐清,亦未調查勘驗其手機內通訊軟體臉書之對話紀錄,有無向伊提及焚化爐或合法清運等對話內容,仍採納郭映亞所為不利於伊之陳述,遽認伊有主觀犯意,而認定伊有本件被訴犯行,有調查未盡及違反無罪推定原則云云。
三、惟證據取捨及事實認定,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證認事並未違反相關證據法則,並敘明其取捨證據之心證理由者,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原判決綜合卷證資料,依憑上訴人為不利於己之供述(坦承載運廢棄物之客觀事實),參酌共犯證人郭映亞(黃金屋公司負責人)、劉哲瑋(黃金屋公司員工)、張蓉和(千叡交通有限公司負責人,上開3人均判處罪刑確定)、證人謝女枝(興宏企業行員工)、黃鴻堯(上訴人之父,界富資源回收業負責人)、陳秉辰等之證詞,及卷附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環境稽查紀錄表、採證照片及函文、興宏企業行秤量傳票、高雄市政府廢棄物清除許可證、本案土地與1010地號土地之現場照片等相關證據資料,相互勾稽結果,定其取捨資為判斷,據以認定上訴人有本件非法清除廢棄物等犯行,並敘明:①郭映亞及劉哲瑋對何人以通訊軟體與上訴人聯繫一節,雖此推諉,然均否認有向上訴人提供黃金屋公司之廢棄物清除許可證,劉哲瑋並表示不曾佯稱其等設有貯存場或轉運站,及上訴人於警詢及偵訊時亦未提及對方有出示許可證,酌以郭映亞已化名與上訴人接觸,藉此規避自身違法清除行為,豈有仍告知所屬公司名稱或出示公司相關文件之可能,以及黃金屋公司領有清除許可證的內容,確實載明「無」貯存場或轉運站之設置,上訴人提出其與化名「蔡明珊」之郭映亞的臉書對話紀錄,亦無黃金屋公司領有廢棄物清除許可證之相關內容。因而不採信上訴人所為郭映亞等有出示清除許可證之辯詞。②上訴人在其父親為負責人之界富資源回收業任職多年,知悉縱領有廢棄物清除許可證,亦未必設有轉運站或貯存場,仍僅能載往主管機關許可或核准地點置放。上訴人自1010地號土地所清除之廢棄物,係黃金屋公司違法堆置遭裁罰而需清除原向商家、住家收取之垃圾,均為混雜之一般垃圾等廢棄物,有張蓉和及證人楊碧蓮(曾到現場評估是否清運)之證詞,及現場稽查照片可參,以上訴人多年從事資源回收業之經驗,佐以其在另案違法清除廢棄物審理期間,已知廢棄物不得隨意置放,竟再為本件清運廢棄物之情形,因認上訴人主觀上有違法清除之犯意,對其主張不知係違法傾倒或以為係放置進行分類等辯詞,認均為卸責言詞而不足採,並載敘本案事證已臻明確,無再次傳喚郭映亞及勘驗其手機之必要等旨詳,核其論述尚無違反經驗、論理等相關證據法則,亦無調查未盡之情形,此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上訴人上訴意旨無視原判決明確之論斷與說明,重執其不為原審所採信之相同陳詞,泛言原判決違反無罪推定原則,仍就其主觀上有無犯罪之意思,再為單純事實之爭辯,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首揭規定及說明,本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