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4 年度台抗字第 217 號刑事裁定
裁判日期:
民國 114 年 02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217號
抗  告  人  林伯儒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11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3286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有2裁判以上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第53條定有明文。至數罪併罰如何定其應執行刑,應由法院視個案具體情節,以各罪所宣告之刑為基礎,本其自由裁量之職權,依刑法第51條所定方法為之,如未逾越法定刑度範圍,復符合比例原則,自無違法可言。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林伯儒犯其裁定附表(下稱附表)編號1、2所示加重詐欺取財等罪,均判決確定在案(該編號所示之本院判決,均係以上訴不合法律上程式,駁回抗告人之第三審上訴,其「確定判決」法院及案號俱應更正如該附表編號「最後事實審」之法院及案號),且各罪行為時間在附表編號1之裁判確定前,有期徒刑部分合於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要件,因認檢察官之聲請為正當,並予抗告人對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意見之機會後,綜合審酌抗告人所犯各罪之犯罪類型、行為態樣、侵害之法益犯行時間及地點、責任非難重複程度與各罪間之關聯、次數,所反應抗告人之人格特性、施以矯正之必要性、實現刑罰經濟之功能,依限制加重原則,酌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2年1月。核已綜合審酌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而予整體評價,係在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且未逾其中部分曾經定應執行刑(附表編號2所示各罪前經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9月確定),加計其他未曾合併定刑之宣告刑總和,並予當之恤刑,符合法律授與裁量定應執行刑之目的。於法尚無違誤。
三、抗告意旨臚列抽象之刑罰裁量理論及援引案例事實不同之他案,泛謂原裁定於刑法刪除連續犯規定後,有違反公平正義及比例原則,請重新裁量,給予抗告人改過自新之機會等語,核係對原裁定定應執行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