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交字第7號
原 告 陳鑫鑾
上列
當事人間
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2年12月26日新北裁催字第48-C00000000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被告負擔。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300元。
事實及理由
本件係原告不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處罰條例)第8條裁決所提
撤銷訴訟,屬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第1項第1款
所稱交通裁決事件,且依
兩造陳述及卷內資料,足認事證
已臻明確,
爰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逕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爭訟概要:原告駕駛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
系爭車輛),於民國112年8月14日15時39分許,行經新北市石門區台2線核一廠前外側車道(下稱系爭路段),通過行駛在內側車道的車牌號碼000-0000之自小客車(下稱他車輛)旁邊後,持續駕駛系爭車輛離去;新北市政府警察局金山分局員警認其有擦撞到他車輛,致他車輛右保桿漆面刮傷,卻未通知警察機關,即持續駕駛系爭車輛離去,有「駕駛車輛肇事(無人受傷或死亡),而未依規定處置逃逸」之違規行為,於112年10月12日製單舉發,於同日移送被告。原告於112年10月23日為陳述、於112年12月26日請求開立
裁決書,被告於112年12月26日以新北裁催字第48-C00000000號裁決書,依處罰條例第62條第1項後段、第24條第1項等規定,裁處原告
罰鍰新臺幣(下同)3,000元、
吊扣駕駛執照1個月、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下稱原處分),於同日
送達與原告。原告不服原處分,於113年1月2日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㈠自他車輛行車紀錄器及系爭路段監視器錄影,無法直接看出系爭車輛行經系爭路段時,確有擦撞到左側他車輛,且可見系爭車輛行經他車輛時,均未有晃動或聲響,自系爭車輛採證照片中,可見系爭車輛無任何他車輛轉印痕,亦無法推認系爭車輛確有擦撞他車輛,應未肇事,且系爭車輛行經他車輛後,即行離去,他車輛未曾示意攔車,原告確不知道有疑似擦撞他車輛而肇事
等情形。況系爭車輛有投保
第三人責任險,且初判表亦認原告無肇責,原告實無肇事逃逸之動機。原告確無肇事,更無肇事逃逸之違規行為及故意。
㈡爰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三、被告抗辯略以:
㈠原告駕駛系爭車輛行經系爭路段經過他車輛旁,已擦撞到對向他車輛,致他車輛右保桿漆面刮傷,卻未通知警察機關即離去,構成「駕駛車輛肇事(無人受傷或死亡),而未依規定處置逃逸」之違規行為;原告於擦撞他車輛時,理會發生聲響及震動,無不能察覺肇事情形,就
前開違規行為之發生,應具故意或過失。
㈡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院之判斷:
⒈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肇事,無人受傷或死亡而未依規定處置者,處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鍰;逃逸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1個月至3個月,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處罰條例第62條第1項、第24條第1項定有明文。
⒉道路交通事故,係指車輛或動力機械在道路上行駛,致有人受傷或死亡,或致車輛、動力機械、財物損壞之事故,處罰條例第92條第5項授權訂定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下稱處理辦法)第2條第1款定有明文。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駕駛人或肇事人不得任意移動肇事車輛及現場痕跡證據,但無人傷亡且車輛尚能行駛,或有人受傷且當事人均同意移置車輛時,應先標繪車輛位置及現場痕跡證據後,將車輛移置不妨礙交通之處所,車輛位置及現場痕跡證據之標繪,於無人傷亡且車輛尚能行駛之事故,得採用攝影或錄影等設備記錄;其尚應通知警察機關,並配合必要之調查,但無人受傷或死亡且當事人當場自行和解者,不在此限,處理辦法第3條第1項第4款、第5款、第2項定有明文。
⒊處罰條例第62條第1項規定,既將違規行為
態樣,分為前段之「依規定處置」與後段之「逃逸」等二者,如有前段之「未依規定處置」違規行為,即應科處前段之罰鍰,如有後段之「逃逸」違規行為者,尚應再科處後段之吊扣駕駛執照,顯係
立法者依憲法第23條所揭示
比例原則,
參酌駕駛人的違規情節輕重,就不同的違規行為態樣及主觀犯意,採取不同的處罰規定。因前段課與「適當處置義務」,係為維護現場安全、確認有無人員傷亡、保存事證、通知警察機關釐清責任等規範目的,處理辦法第3條各款所定各種處置,核與前開規範意旨相符,故駕駛人於肇事後,倘未依處理辦法第3條各款規定處置,即構成前段所稱「未依規定處置」;至後段所謂「逃逸」,文義本質即具非難色彩,顯與單純地駛離有別,且立法者就此行為,亦課較前段更重的處罰,故解釋上應限於駕駛人於知悉肇事後,仍有意離去(或預見肇事而離去不違背其意),而具有肇事逃逸「故意」,始足構成後段所稱「逃逸」,尚不包括過失情形,方能寓有意圖逃避肇事責任的意涵;
是以,就駕駛人肇事後離去之行為,究係該當「未依規定處置」,或尚構成「逃逸」,應依前開立法意旨、審酌個案具體事實判斷之,僅在客觀上有不盡適當處置義務而離開現場之行為,且主觀上須知悉肇事(或預見肇事)仍決意離開(或離開不違背其意)而具有故意之主觀責任條件,始得以逃逸論處(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上字第273號、110年度交上字第274號判決意旨
參照)。所謂「故意」,係指行為人對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
構成要件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或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而言(最高行政法院110年度上字第294號判決意旨參照)。
⒋行政法院應
依職權調查證據,行政訴訟法第133條固有明文,
惟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同法第136條
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本文亦有明文。可知,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或於其他維護
公益訴訟中,固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以期發現真實,然職權調查證據仍不免發生要件事實不明之情,致有必要決定不利益結果責任之歸屬,由當事人負擔
客觀舉證責任。再者,行政
裁罰乃國家行使處罰高權之行為,與刑事罰類似,受裁罰人
無庸自證其無違規事實,
行政機關應就裁罰要件事實負擔客觀舉證責任,亦即,於裁罰要件事實陷於存否不明時,仍應將不利益歸於行政機關,認該裁罰要件事實不存在,致裁罰
難謂合法(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533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經查:
⒈如爭訟概要欄所示之事實,有卷內資料
可證,並經本院當庭
勘驗他車輛行車紀錄器及監視器錄影,製成勘驗筆錄及採證照片
可佐(見本院卷第123、125至133頁),應
堪認定。
⒉然而,原告主張系爭車輛行經他車輛時未有晃動或聲響,系爭車輛車身亦無任何他車輛轉印痕,二車應未擦撞而無肇事,且系爭車輛行經他車輛後即行離去,他車輛未曾示意停車,其確不知道有疑似擦撞他車輛而肇事等語,實與本院勘驗前開錄影結果相符(見本院卷第123、125至133頁),亦與員警採證照片內容一致(見本院卷第75至78頁),復未悖於常情及常理;從而,尚難認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有擦撞致他車輛受損,自不能認其駕駛車輛,確有肇事情形,更難認其離去時,已知悉或預見疑似肇事,卻未依規定處置,仍執意離去,亦不能認其離去現場的行為,已構成逃逸行為且有故意。
五、
綜上所述,依所調查相關證據資料,既難認原告駕駛系爭車輛,確有肇事情形,亦難認其離去現場的行為,已構成逃逸行為且有故意,即難認其有「駕駛車輛肇事(無人受傷或死亡),而未依規定處置逃逸」之違規行為及主觀責任條件,被告依處罰條例第62條第1項後段、第24條第1項等規定,裁處原告罰鍰3,000元、吊扣駕駛執照1個月、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即非適法,原告請求撤銷原處分,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
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審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
七、本件第一審訴訟費用僅
裁判費300元,爰確定第一審訴訟費用額為300元,命由敗訴之被告負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法 官 葉峻石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
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
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逕以
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書記官 彭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