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裁判書系統

系統更新將於4/20-4/22每日凌晨0時至6時進行,期間如無法正常查詢,請點選「重新整理」,系統將自動切換至其他主機,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 106 年度上易字第 256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06 年 08 月 01 日
裁判案由:
妨害名譽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判決    106年度上易字第256號 上 訴 人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庭豪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妨害名譽案件,不服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05年 度簡上字第38號中華民國106年2月24日第一審通常程序判決(聲 請簡易判決處刑案號: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5年度偵字第 494號,簡易判決處刑案號:105年度虎簡字第27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略以:被告甲○○與告訴人乙○○因 線上遊戲「○○○○Online」而結識,雙方因細故生有嫌隙 ,被告竟基於妨害名譽之犯意,於民國103年8月12日某時 許,在雲林縣○○鎮○○里○○路住處,以電腦設備連接上 網,並以帳號d0000000、遊戲角色暱稱為「司徒嘯天」之名 義登入線上遊戲「○○○○Online」之「天子」伺服器,因 對告訴人所使用之遊戲角色(暱稱)「電因三太子」有所不 滿,竟意圖散布於眾,在不特定人得共聞共見之○○○區○ ○道,以其遊戲角色暱稱「司徒嘯天」之名義,張貼內容為 「大家小心喔、電因三太子=謎情物語是小偷、專偷別人天 門倉庫的秘笈」等文字,以此方式誹謗遊戲角色暱稱為「電 因三太子」之告訴人,足以毀損告訴人之名譽,因認被告涉 犯刑法第310條第2項之加重誹謗罪嫌等語。 二、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 能證明被告犯罪或其行為不罰者,應知無罪之判決,刑事 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及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在訴 訟上用以證明事實之證據,須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於有所 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者,始得據以為有罪之認定 ;倘其證明尚未達到此一程度,而有合理之懷疑存在,致使 無從為有罪之確信時,即應為無罪之判決(最高法院76年台 上字第4986號判例意旨參照)。 三、聲請簡易判決意旨認為被告涉犯刑法第310條第2項之加重誹 謗罪嫌,無非係以被告供述、告訴人指訴、○○○○股份有 限公司(即經營「○○○○Online」網路遊戲之公司,下稱 ○○○○公司)103年8月29日行管函字第1030829002號函文 、網路遊戲畫面列印資料等,為其主要論據。訊據被告固不 否認有於上開時、地,以上開遊戲角色名義,在該遊戲頻道 張貼上開文字等情,惟辯稱:伊認為「○○○○Online」網 路遊戲之遊戲角色暱稱,無法連結到現實上之本人,不會妨 害到本人之名譽等語。 四、查被告於前揭時、地,以帳號d0000000、遊戲角色暱稱為「 司徒嘯天」名義登入線上遊戲「天子傳奇Online」之「天子 」伺服器,在○○○區○○道,以暱稱「司徒嘯天」,張貼 內容為「大家小心喔、電因三太子=謎情物語是小偷、專偷 別人天門倉庫的秘笈」等文字等情,業據被告供認不諱,核 與告訴人之指述情節相符(警卷第4至5頁),並有「天子傳 奇Online」網路遊戲畫面列印1紙附卷可稽(見偵494號卷第 16頁),固認定;惟「○○○○Online」網路遊戲無法知 道遊戲角色之真實身分,遊戲帳號內只有暱稱,並無照片、 Email或其他個人資料,被告與告訴人此不知遊戲暱稱「 電因三太子」、「司徒嘯天」本人為何人等情,亦據被告供 承(虎簡卷第48至49頁,簡上卷第18頁;警卷第2頁)、 告訴人申告陳明可按(警卷第4頁反面),核與中華網龍公 司承辦人嚴郁欣稱:「○○○○Online」玩家無法得知其他 玩家之真實身分等語(簡上卷第48頁公務電話紀錄單),互 核相符,均堪認定。 五、惟無法連結得知真實身分之線上遊戲角色,在網路上受有貶 抑評價,是否為刑法誹謗罪規範之保護客體?論述如下: (一)按「人民有言論之自由」,為憲法第11條明文保障之基本人 權。另「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 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亦為憲法第22條明文,人格權植 基於此,經創設列為基本權利之一,正是基於「人性尊嚴與 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大法官釋字第603號 解釋參照),即以人格尊嚴為基本權利之最高價值,中外憲 法,如我國86年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基本國策)第6項「國 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德國基本法第1條明定「人之 尊嚴不得侵害」,均揭明及此;然人性尊嚴之所以為最高價 值,除可從自然法演變觀察外,其內涵概可曰之體現人的主 體性及自主性(王澤鑑,人格權法,第72-74頁);本此人性 尊嚴觀點出發,享有基本權利中例如人格權之名譽權,其名 譽的本質,為人的真正價值與真實名譽,為相應於人格之客 觀價值,故可曰之前於實證法(包含憲法)而存在之人性尊嚴 ,原則上應歸屬於自然存在之人(homo),除少許例外合於 目的及性質所許之私法人或團體得享有名譽權外(王澤鑑, 人格權法,第82頁),應以具有倫理學位格及法律上人格( persona)為權利主體,始得享有名譽權,名譽與名譽權因 之區分(高金桂,論刑法對個人名譽保護之必要性及其界限 ,載於: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184至186頁);反之, 例如人工智慧、機械人等非真實世界自然存在之人,可能具 有名譽,但不擁有名譽權,人工智慧在網路遊戲經營之線上 遊戲角色,亦然;惟對於無法得知真實身分之自然人在線上 遊戲經營角色,是否有以名譽權保護之必要,則有歧見。 (二)司法實務或持肯定說,略謂:現代人以暱稱、別名、帳號在 網際網路從事各項活動,彼此可能並不知悉其現實世界之姓 名、相貌、性別、年籍、職業、嗜好等足以形塑其真實身分 之資訊,但對於該些網際網路上之暱稱、別名或帳號,背後 均係由現實世界之人進行運作並賦予意義乙節,則為眾所周 知之事實。現實世界之個人透過網際網路,使用暱稱、別名 、帳號等化身進入虛擬社群,以此名義展現自己,並與其他 亦由現實世界之人所經營之網路化身進行競爭、合作等互動 交往,而逐漸在社群成員間建立起人際網絡,構築屬於該化 身在社群裡之人際關係及聲譽評價,此點與個人在現實世界 中,亦係在不同場域扮演角色、展現自己,因此以各種形貌 與不同場域之成員建立連結產生評價,二者並無不同。故無 論是個人在現實世界或虛擬社群所展現之人格形貌,既均屬 存在於現實世界之同一主體所展現之人格,則行為人只要對 該虛擬角色為現實世界之人所經營一事有所認識,並預見到 其侮辱行為足以貶抑網路社群對於該網路化身之評價,影響 經營該化身之人其社會生活,對於該網路化身之名譽保護, 即不應與現實世界有所差異(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易字 第1201號判決意旨參照);或持否定說,略謂:在網路虛擬 世界既有使用多個代號、暱稱之可能性,除非該代號、暱稱 已由某人頻繁、公開使用至網友眾所皆知,達到「只要觀其 帳號、暱稱」即「知其人為何人」之顯著程度,實難藉由代 號、暱稱即得特定或可得特定使用人之真實身份。而現實世 界中所保護之名譽權僅為一身專屬於每一個人,在網路虛擬 之世界中,當然無由將名譽權之保障無限制地擴大,而試圖 藉由刑罰保護每一個人在網路中所使用之無限多個虛擬代號 、暱稱,明顯超越現實世界名譽權之保護範疇(臺灣高等法 院103年度上易字第261號判決意旨參照);網路遊戲雖屬公 開環境為不特定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但如遊戲中無有關 角色之真實身分或特徵之標誌,自難認針對角色之言論,等 同對真實世界之人社會上之評價有所貶抑,故不構成妨害名 譽罪(參閱法務部法檢字第10104102620號函意旨)。 (三)肯定說論述架構,以個人在現實世界或虛擬社群所展現之人 格形貌,均屬存在於現實世界之同一主體所展現之人格,只 要對虛擬角色為現實世界之人所經營一事有所認識,並預見 有所貶抑,該虛擬人格同樣享有名譽權為主要論據;惟本院 認為: 1.所謂名譽本質,既為人的真正價值與真實名譽,屬於一種應 被承認之名譽,為相應於人格之客觀價值,縱然能預見線上 遊戲虛擬角色為真實世界某自然人所使用,然如此自然人身 分並不為真實世界之他人所知悉,此虛擬角色之名譽無從被 承認、歸屬至某特定自然人,何來人格之客觀價值?尤有甚 者,參照司法院院解字第3806號解釋文以:「來電所述,既 非對於特定人或可推知之人所發之言論,自不構成刑法第 309條及第310條之罪。」等旨,刑法第309條及第310條構成 要件保護之「人」、「他人」,指特定或可得特定之人; 如自然人以一人分飾多角或多人共使用一角色,此虛擬角色 之無所附依特定自然人,名譽之歸屬未定,欠缺人格一身專 屬性,人性尊嚴之最高價值,無從展現歸屬於某權利主體。 以本案為例,被告於線上遊戲中張貼文字,指涉對象為「電 因三太子=謎情物語」,然「電因三太子」此角色是告訴人 獨自使用,但「謎情物語」此角色為案外人范秀蘭使用,有 段時間(不到1年)范秀蘭請告訴人幫忙代玩該角色,在該 段時間告訴人均可使用「電因三太子」、「謎情物語」等情 ,為告訴人證述在卷(核交卷第36頁);告訴人一人分飾「 謎情物語」角色時,該「謎情物語」在線上遊戲社會活動之 名譽,無從歸屬范秀蘭或告訴人,其理自明。 2.是以學者亦主張,存在於虛擬世界之虛擬代號或分身,縱有 類似名譽之評價,但只有在其可視為實體世界的完全人格延 伸時,才有人格評價的名譽權刑法保護;即參酌網路特性, 作實質認定,從網路上一切資訊而足以特定或可得特定實際 上為何人,或該網路代號、暱稱之使用者,因從事某特定領 域之網路活動,使得該代號、暱稱「及」其所擁者,已相連 結、廣為人知,方可認為有刑法名譽權保障(參閱王正嘉, 網際網路上之刑法妨害名譽罪用與界限—以實體與虛擬的 二分社會論之,政大法學評論,第128期,第194頁),該等 評價如無法連結至真實世界之人格,縱然建立於網路空間之 角色,藉由與其他網路使用者之互動、社會活動,獲致一定 之類似名譽評價,具有足資辨識之仿人格特質同一性,仍難 將線上遊戲中虛擬人格權與真實世界之人格權等同視之。 3.至於線上遊戲之虛擬人格之評價,因無法連結真實人格名譽 ,縱虛擬人格名譽或真實人格之感情受有侵害,雖非刑法名 譽權保護範疇,但仍可能成為財產法上利益,隨虛擬社會之 社會活動內容、經濟規模、程式設計,此種利益仍可能為民 事法律保障,本於刑罰之謙抑性及倫理性,究難對此無人格 主體之名譽,以刑事法律相繩。 六、綜上,依檢察官所舉事證,並無法認定告訴人於「○○○○ Online」網路遊戲中所使用之遊戲角色暱稱「電因三太子」 ,一般社會大眾可透過網路資訊連結到告訴人之真實身分, 在此情形被告所為侵害「電因三太子」虛擬人格之名譽,並 無刑罰規定,被告犯罪自屬不能證明,應諭知無罪之判決。 從而,原審據此諭知被告無罪判決,本院經核並無不當;檢 察官上訴意旨,或略謂:網路上每一暱稱均係一特定人使用 ,即便使用相同名聲或暱稱,在某種範圍內,仍具有相當程 度之辨識性,且因此可得推知其為何人云云,並未提出證據 證明;或略謂:縱無法連結告訴人遊戲中「電因三太子」與 真實世界中身分,然被告以貶損告訴人在「○○○○Online 」網路遊戲中化身之名譽,而該當於刑法誹謗罪責云云,未 考慮以人性尊嚴為最高價值之人格權,仍以具法律上人格為 權利主體,始有刑法保護必要等旨,均論駁如前,並無可採 ,檢察官上訴,據此指摘原判決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七、適用之法律: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章京文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8 月 1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陳金虎 法 官 蔡廷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黃雅雲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8 月 1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