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裁判書系統

【停機公告】系統將於113年5月25日(六)6時至14時停機維護。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行政法院 104 年度判字第 517 號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09 月 10 日
裁判案由:
政府採購法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04年度判字第517號 上 訴 人 承唐營造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莊春隆              送達代收人 曾○○              ○區○○路○○○號17樓之3 訴訟代理人 孫志鴻 律師 被 上訴 人 高雄市政府地政局土地開發處 代 表 人 陳冠福 上列當事人政府採購法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04年3月17 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3年度訴字第550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理 由 一、上訴人於民國97年12月間涉有容許他人借用其名義或證件 參與改制前高雄縣政府所辦理「六龜鄉新寮農村社區公共設 施改善工程」(下稱六龜鄉採購案)及「美濃鎮吉洋農村社 區公共設施改善工程」(下稱美濃鎮採購案)採購案之投標 情事,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高雄地檢署)檢察 官以100年度偵字第10026號緩起訴處分書予以緩起訴在案。 被上訴人於103年6月4日以高市地發秘字第10370768500號 函(下稱原處分)通知上訴人將其刊登政府採購公報,並追 繳押標金新臺幣(下同)93,000元及140,000元。上訴人不 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經原審法院駁回其訴後,復行本件 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其代表人固曾於高雄地檢署偵查程序中自 承有容許蔡榮璋借用上訴人名義或證件參加投標之行為; 上訴人參加投標之該2件採購案均未得標,並未造成公益之 損害,且被上訴人於103年6月4日始依政府採購法第101條第 1項第1款規定,作成將上訴人刊登政府採購公報之裁罰,及 遲至103年6月始行使同法第31條第2項第8款之押標金追繳請 求權,各逾行政罰法第27條所規定之3年裁罰期間行政程 序法第131條第1項所規定之5年時效期間,故其所為處分顯 非法等語,求為判決申訴審議判斷、異議處理結果及原處 分均撤銷。 三、被上訴人則以:上訴人因參加被上訴人辦理之系爭採購案, 違反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規定,案經高雄地檢署檢察官 於100年7月27日以100年度偵字第10026號緩起訴處分書予以 緩起訴,核上訴人犯罪事實明確,被上訴人即以原處分通知 上訴人,將依政府採購法第31條第2項第2款及第101條第1項 第1款規定,追繳押標金計233,000元,並刊登政府採購公報 。系爭處分刊登政府採購公報及追繳押標金之時效,依本 院101年6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及102年11月份第 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之意旨,原處分並未罹於請求權 時效,是原處分自屬適法等語,資為抗辯。 四、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 (一)上訴人負責人莊春隆因出借上訴人名義予蔡榮璋參加投標 之行為,涉犯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後段之意圖影響採 購結果,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及證件投標罪嫌,而上訴 人則應依同法第92條規定處罰,經高雄地檢署100年度偵 字第10026號緩起訴處分在案。則被上訴人以上訴人涉有 容許他人借用其名義或證件參加投標情事,而以原處分通 知上訴人將其刊登政府採購公報,並追繳押標金93,000元 及140,000元,於法並無不合。原處分誤引政府採購法第3 1條第2項第2款「投標廠商另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 」為處分之依據,雖有未洽,惟不影響系爭追繳押標金處 分係屬合法之結論。 (二)按政府採購法第101條第1項第1款規定所欲保護者乃參與 政府採購廠商間之實質競爭關係,所稱「容許他人借用本 人名義或證件投標」,係指被借用名義或證件之廠商無投 標之意思,而明示或默示同意他人使用其名義或證件參加 投標,但不為價格之競爭,以達使借用之廠商或其他特定 廠商得標之目的。且該規定效果之適用不以「意圖影響決 標價格或獲取不當利益」為要件,自不以成立圍標之刑事 處罰為必要,僅須廠商有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參加投標 之情形即為已足,其目的係在於藉由競爭關係,使政府獲 得最好之標案,故如係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或證件參加 投標,即足以消滅競爭關係,而有礙公共利益,即屬違反 政府採購法第101條第1項第1款規定,而得將廠商刊登政 府採購公報,並得依同法第31條第2項第8款規定,追繳押 標金。 (三)又依行政罰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及第27條第1項、第2項 、第3項規定及本院101年6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 議,參與採購之廠商如有政府採購法第101條第1項第1款 事由,機關應將其事由刊登政府採購公報,並依同法第10 3條第1項規定予以停權,屬機關對違規廠商過去違反行政 法上義務行為之非難,係屬裁罰性不利處分,其裁處權時 效自應有行政罰法第2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上訴人前經 高雄地檢署檢察官於100年7月27日為緩起訴處分,並經臺 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檢察署(下稱高雄高分檢)於100年8 月19日以100年度上職議字第4745號處分書予以維持在案 。是其3年裁處權時效應自緩起訴處分確定日即100年8月2 0日起算,則被上訴人於103年6月4日以原處分通知上訴人 將刊登政府採購公報,尚未罹於行政罰法第27條規定之3 年裁處權時效。上訴人以本件刊登政府採購公報之處分, 已逾裁處權期間,自屬誤解。 (四)參酌本院102年11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意旨, 有關行政程序法所未規定之消滅時效起算點,固得類推適 用民法第128條規定,自請求權可行使起算;惟何謂「請 求權可行使時」?於公法領域乃應就具體個案判斷可合理 期待權利人為請求之時,為其消滅時效之起算時點,始符 公法上請求權時效制度兼在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之意旨。 本件被上訴人係於開標當日即97年12月25日發還系爭採購 案之押標金予上訴人,惟當時被上訴人根本尚未知悉上訴 人有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後段所定容許他人借用本人 名義投標之行為,而符合同法第31條第2項第8款及改制前 高雄縣政府工程採購招標須知第18點第9款第8目所稱「經 主管機關認定有影響採購公正之違反法令行為者」之情形 ,是依前揭本院決議有關公法上請求權「可合理期待權利 人為請求時」之說明,自無從合理期待被上訴人得於發還 押標金之97年12月25日對上訴人行使追繳押標金請求權。 又上訴人代表人莊春隆所涉違反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 後段罪嫌,係經高雄地檢署檢察官於100年7月27日作成緩 起訴處分在案,而被上訴人則係於103年3月17日接獲高雄 市政府同日高市府工工字第10301355900號函轉審計部高 雄市審計處103年3月12日審高市五字第1030001194號函之 通知,始知悉上訴人有上開影響政府採購公正之違法行為 。是依前揭說明,本件應自103年3月17日被上訴人收受高 雄市政府同日高市府工工字第10301355900號函時起,始 可合理期待被上訴人得向上訴人為追繳押標金之請求,故 本件公法上請求權時效應自斯時起算,是被上訴人於103 年6月4日作成原處分向上訴人追繳押標金,並未逾越5年 之消滅時效為由,因將申訴審議判斷、原處分(含異議處 理結果)均予維持,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五、上訴意旨略謂: (一)上訴人於97年12月間出借公司名義及證件予訴外人蔡榮璋 進行投標,其行為於斯時即終了,應適用100年11月23日 修正前行政罰法第27條第2項規定,自違反行政法上義務 之行為終了時起算其裁罰權之時效。原審法院未詳查上訴 人於行為後至受裁罰之間,有法律變動之情形,未載明本 件何以不適用修正前行政罰法第27條第2項規定之理由, 即逕自適用修正後不利於上訴人之行政罰法第27條第3項 之規定,所為認定具「判決不備理由」之當然違背法令 事由,應予廢棄。 (二)上訴人於97年12月間出借公司名義及證件予訴外人蔡榮璋 進行投標,因未得標,被上訴人即於開標當日發還押標 金233,000元,並同時取得追繳同一金額之權利,是被上 訴人遲至103年6月始為押標金之追繳請求,顯逾5年之消 滅時效期間。且原判決就公法上請求權之時效起算點既認 應類推適用民法第128條之規定,又否採「客觀說」之見 解,採用「可合理期待」此一概括標準為時效之起算點, 無異與時效制度尚有「維持法安定性」之立法意旨相悖, 而非可採。是原判決就此所為認定實有判決不備理由及理 由矛盾等當然違法事由。 六、本院經核原判決駁回上訴人之訴,固非無據,惟按: (一)按「行政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事實關係,不受當事人主張之 拘束。」「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應依職權調查證據;」 行政訴訟法第125條第1項及第133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可知,屬事實審之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應依職權調查證據 及認定事實關係,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又「(第1項 )行政機關管轄權,依其組織法規或其他行政法規定之 。……(第5項)管轄權非依法規不得設定或變更。」「 (第1項)行政機關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任所 屬下級機關執行之。(第2項)行政機關因業務上之需要 ,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託不相隸屬之行政機關 執行之。(第3項)前2項情形,應將委任或委託事項及法 規依據公告之,並刊登政府公報或新聞紙。」「行政機關 對事件管轄權之有無,應依職權調查;」行政程序法第11 條、第15條、第17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可知,作成行 政處分之機關必須屬於在地域管轄及事務(物)管轄上之 有權官署,原本無管轄權之機關所為行為,除非因委任或 委託之關係,從上級或平行之機關獲得授權,否則即屬有 瑕疵之處分行為。法律上強制遵守機關之權限劃分,主要 理由:一係貫徹憲法上之權力分立原則;一係維護人民審 級救濟之利益,蓋行政機關一旦違反管轄之劃分,則行政 爭訟之審級救濟必陷於紊亂。次按「政府機關、公立學校 、公營事業(以下簡稱機關)辦理採購,依本法之規定; 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機關得於招標 文件中規定,廠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所繳納之押標金 ,不予發還,其已發還者,並予追繳︰……八、其他經主 管機關認定有影響採購公正之違反法令行為者。」「機關 辦理採購,發現廠商有下列情形之一,應將其事實及理由 通知廠商,並附記如未提出異議者,將刊登政府採購公報 :一、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或證件參加投標者。」政府 採購法第3條、第31條第2項第8款及第101條第1項第1款分 別定有明文。可知,有權對廠商為追繳押標金或刊登政府 採購公報停權處分者,為辦理是項採購事務之機關。 (二)查本件上訴人於97年間,因容許他人借用其本人名義或證 件參與系爭六龜鄉採購案及美濃鎮採購案,致生是否應依 上開規定追繳押標金及為停權處分之爭議,而上開2採購 案招標機關均為改制前高雄縣政府等情,乃原審調查審認 之事實,且有該2採購案招標公告、開決標紀錄表、決標 公告等資料附原處分卷可稽。依上開規定及說明,得基於 該等採購事實,對上訴人作成追繳押標金或刊登政府採購 公報停權處分者,原應為辦理該等採購事務之機關即高雄 縣政府;惟高雄縣與原高雄市之行政區域業於99年12月25 日合併改制為新直轄市(高雄市),則改制前高雄縣政府 之上開處分管轄權限,依地方制度法第7條第2項及同法第 87條之3第1項規定:「縣(市)改制或與他直轄市、縣( 市)行政區域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者,依本法規定。」「縣 (市)改制或與其他直轄市、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者,原直轄市、縣(市)或鄉(鎮、市)之機關(構)與 學校人員、原有資產、負債及其他權利義務,由改制後之 直轄市概括承受。」似應由改制後之直轄市(高雄市)公 法人所設之高雄市政府概括承受。被上訴人僅係高雄市政 府之二級機關,此由高雄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第6條:「 本府設下列各局、處、委員會:……二十三、地政局。… …。」高雄市政府地政局組織規程第8條:「本局下設土 地開發處、地政事務所,其組織規程另定之。」及高雄市 政府地政局土地開發處組織規程第1條:「本規程依高雄 市政府地政局組織規程第8條規定訂定之。」足認定。 依上開說明,被上訴人如未經高雄市政府依行政程序法第 15條等相關法令授權委任,是否具有對上訴人為本件追繳 及停權處分權限容有疑慮。另觀訴願法第1條第1項規定: 「人民對於中央或地方機關之行政處分,認為違法或不當 ,致損害其權利或利益者,得依本法提起訴願。……」第 4條第4款規定:「訴願之管轄如左:……四、不服直轄市 政府所屬各級機關之行政處分者,向直轄市政府提起訴願 。」第8條規定:「有隸屬關係之下級機關依法辦理上級 機關委任事件所為之行政處分,為受委任機關之行政處分 ,其訴願之管轄,比照第4條之規定,向受委任機關或其 直接上級機關提起訴願。」可知,本件處分管轄權限之歸 屬,除關乎行政處分之形式合法與否,尚涉及訴願救濟之 審級利益。 (三)本件原處分作成之緣由,乃審計部高雄市審計處依審計法 第59條規定,發函請高雄市政府填報「各檢察機關99年1 月至102年6月緩起訴書列載涉有違法(約)廠商之相關行 政處罰調查表(包含系爭2採購案)」,高雄市政府據以 通知包含高雄市政府地政局在內之下級機關就上開調查表 所列違約廠商之行政處罰情形予以填報並送該府工務局彙 辦,嗣由被上訴人以自己名義,就系爭2採購案違法事實 ,對上訴人為系爭追繳押標金、停權處分及異議處理結果 ,復由高雄市政府受理上訴人之申訴而作成本件申訴審議 判斷等情,雖有審計部高雄市審計處、高雄市政府往來公 文及被上訴人內部簽呈、原處分、異議處理結果函、高雄 市政府採購申訴審議判斷書等在卷可稽。然核本案全卷並 無關於高雄市政府因縣市合併承受改制前高雄縣政府業務 上之權利義務關係後,已將本件處分管轄權限移轉被上訴 人之事證資料,則若本件被上訴人未受委任並無處分權限 ,其所為原處分及高雄市政府所為申訴審議判斷即難謂合 法,原審對此攸關原處分形式上是否合法及等同訴願之審 議判斷是否合法事項,未能依職權調查,即為判決,自有 判決適用法規不當、不適用法規及理由不備之違法,並於 判決結論有影響,上訴論旨雖未指摘及此,然原判決既有 上述違誤,仍應認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並因本件事證尚有 未明,有由原審再為調查審認之必要,本院尚無從自為判 決,故將原判決廢棄,發回原審更為適法之裁判。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6條第1項 、第260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9   月  1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侯 東 昇 法官 沈 應 南 法官 闕 銘 富 法官 楊 得 君 法官 江 幸 垠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9   月  10  日                書記官 邱 彰 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