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簡抗字第 23 號民事裁定
裁判日期:
民國 112 年 01 月 17 日
裁判案由:
聲請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台簡抗字第23號
抗告 人  A01                                   
代  理  人  楊淑惠律師
上列再抗告人因與相對人A02間聲請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等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1年11月24日臺灣○○地方法院裁定(111年度家親聲抗字第44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廢棄,應由臺灣○○地方法院更為裁定。
    理  由
一、本件再抗告人與相對人結婚後,育有未成年子女甲○○(民國000年00月00日生),相對人於原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合併請求分配夫妻剩餘財產、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或負擔及給付未成年子女扶養費兩造於111年1月20日就離婚及夫妻剩餘財產分配部分成立調解,關於請求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或負擔及給付扶養費部分,由原法院以111年度家親聲字第184號裁定(下稱184號裁定)對於甲○○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由相對人單獨任之,再抗告人負擔甲○○扶養費每月新臺幣1萬1000元。再抗告人不服,提起抗告,原法院合議庭以:經家事調查官進行調查結果,固認兩造皆親權人,暨自111年9月後,甲○○因就學考量,在兩造協議下先交由再抗告人照顧,並於○○就學,受照顧情形良好。就親子互動觀察所得,再抗告人亦能展現極佳親職能力,與子女互動過程中給予明確規則與正向肯定,並能與未成年子女情感同步等語,依第一審囑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下稱兒童協會)、○○市童心園社會福利關懷協會(下稱童心園協會)對兩造之訪視報告,係分別評估:相對人具備基本扶養子女之經濟能力,對扶養子女態度積極,親職上無明顯不當之處,亦有家人支持協助,故認相對人適任為子女監護人等語(相對人部分)。再抗告人雖無不適宜行使子女親權之處,然其對子女照顧安排未納入相對人角色任務及積極促進相對人參與,友善父母之善意待提升,且僅能敘述短期生活規劃,缺乏對子女不同發展階段之預先規劃。又關於子女生活起居照顧,係由再抗告人父母代理,再抗告人多為娛樂性質陪玩、聊天,其親職能力有待提升加強等語(再抗告人部分),足認相對人於親職能力、友善父母方面,較再抗告人更適宜行使子女親權。再抗告人於家事調查官調查時,其親職能力雖有提升,然係因本事件而稍有改變,持續親為子女照護之能力,尚有疑義,是相對人應仍較宜行使負擔甲○○之權利義務,因而維持184號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
二、民法第1055條之1明定法院應依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酌定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例示母親優先(幼兒從母)、子女意思尊重、照護繼續性(現狀維持)、手足同親(手足不分離)、父母適性比較衡量(包括監護意願與監護動機、監護能力與支持系統、被監護人意願與照顧情形)、主要照顧者(主要養育者)、共同親權、善意父母原則、兒童意願及各族群傳統習俗、文化、價值觀等原則,應由法院於具體個案中,查明一切影響未成年子女之有利或不利因素,再綜合衡量各項因素及其影響程度判斷之,不得專以單一因素決之。查兩造經家事調查官評估後,皆為適任之親權人選,且甲○○因就學考量,依兩造協議自111年9月間於○○地區進入小學就讀,現受照顧情形良好,為原法院認定之事實。又依兒童協會、童心園協會於第一審所作訪視報告(見一審110年度司家調字第870號卷一第119頁至122頁、第170頁至174頁),兩造結婚後,因相對人在北部工作,多於假日返回○○地區與再抗告人相聚,嗣於105年1月間因故與再抗告人分居至今。甲○○於000年00月00日出生後,近3歲開始就讀幼稚園107年間,兩造分居後,主要係由再抗告人及其家人照護。果爾,甲○○是否已習於○○地區生活、就學,強制其移居與相對人生活,是否造成心理、生活之衝擊,是否符合子女最佳利益?已無疑。次查甲○○似已具有陳述意見之能力。法院為原裁定前,是否應依家事事件法第106條、第108條第1項規定,使甲○○就其意願、訪視報告等內容及該裁判結果之影響有直接或間接陳述意見之機會。倘認甲○○所為陳述,疑受忠誠義務之影響,亦有為排除不當干擾,確認甲○○得基於自主意志進行陳述,而斟酌是否為甲○○選任程序監理人或藉由專業人士協助之需要。原法院於裁定前並未使甲○○就上開事項有直接或間接陳述意見之機會,即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亦有未合。再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據上論結,本件再抗告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46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第477條第1項、第478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1   月  17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官  袁  靜  文
                                法官  林  金  吾
                                法官  陳  靜  芬
                                法官  許  秀  芬
                                法官  石  有  為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劉  子  豪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2   月  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