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1 年度台上字第 5652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2 年 03 月 02 日
裁判案由: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1年度台上字第5652號
上  訴  人  陳新夏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1年8月31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訴字第2028號,起訴案號: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1436、2133號,追加起訴案號:同署110年度偵字第458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之推理作用,認定上訴人陳新夏有如其事實欄所載,基於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之不確定故意,先由不詳之詐欺犯罪集團成員對如原判決附表編號1至6所示之告訴人江建漢、鄒美貴、陳秀華、藍茵、王羿云及李貴雄(下稱告訴人等)等人施用詐術,致告訴人等受騙匯款至人頭金融帳戶內後,上訴人再依不詳姓名暱稱「晁先生」之指示,向自稱「李組長」之不詳姓名之人取得人頭帳戶之提款卡,將告訴人等受騙而匯入人頭帳戶內之贓款予以提領,並從中扣除日薪新臺幣(下同)1,000元之報酬後,交付予張馨予(業經第一審判處罪刑確定)轉交予綽號「阿成」之不詳姓名男子,而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去向及所在之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上訴人如其附表編號4所示罪刑及定應執行刑沒收部分之判決,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之關係,從一重以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下稱加重詐欺取財)罪處斷,量處如原判決附表編號4 「主文」欄所示之有期徒刑1年1月;暨認定上訴人有如其事實欄即其附表編號1至3、5、6所示加重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共計5次犯行,因而維持第一審依想像競合犯關係,從一重論上訴人以加重詐欺取財共5罪,分別量處如原判決附表編號1至3、5、6 「主文」欄所示之刑,而駁回上訴人就上開5罪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所憑證據及認定之理由。對於上訴人所辯何以不足以採信,亦在理由內逐一詳加指駁及說明,俱有卷存證據資料可資覆按;從形式上觀察,原判決並無足以影響其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伊循報紙廣告而向「鴻鈞代書事務所」應徵會計外務工作,依事前雙方聯繫之通訊軟體LINE(下稱LINE)對話截圖所示,對方帳號名稱亦為代書事務所,並提及因為金主不願曝光金流,故委由伊前往提領以償還借款及利息云云,致伊因受騙而前往提領現款交付予張馨予。伊發覺受騙,已向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安分局新生南路派出所(下稱新生南路派出所)報案,足認伊主觀上並無加重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之不確定故意。而伊有穩定工作,並有相當存款,亦無擔任詐欺犯罪集團「車手」之犯罪動機。又伊提出之新生南路派出所受理案件登記表,係足以證明伊本件並無犯罪故意之有利證據,原審未予調查,已屬可議。況伊本件提領及交付款項,皆在詐欺犯罪集團向告訴人等實行詐術犯罪完成以後,伊並未分擔實行任何詐欺犯罪集團成員實行詐術之行為,自不成立加重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之共同正犯,原判決論以加重詐欺取財罪之共同正犯,尚非適法。另伊於民國109年10月14日13時8分許,在臺北市○○區○○路00號超商內所設自動櫃員機提領12萬元,其中雖包含告訴人鄒美貴及陳秀華所匯款項,仍僅應依想像競合犯關係論以1罪。原判決就伊如其附表編號2、3所示犯行,依分論併罰關係,分別論以加重詐欺取財2罪,同有違誤云云。
三、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證認事並未違背證據法則,並已於判決內詳述其取捨證據及得心證之理由,而無違經驗、論理法則者,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第三審上訴之合法理由。又共同實行犯罪行為之人,在合同意思範圍以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者,即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共同負責。數共同正犯之間,原不以直接發生犯意聯絡者為限,即有間接之聯絡者,亦包括在內。行為人基於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參與以詐術取財為目的之犯罪組織,共同以分工方式(例如上游之取簿手取得金融帳戶及提款卡供機房向被害人詐騙財物,及下游之車手集團提領現款等)騙取被害人財物,並依約定分受贓款,對於其他犯罪組織成員多次詐取不同被害人之財物行為,縱無直接之聯繫,仍應共同負責,而依被害人財產法益被侵害之個數成立數加重詐欺取財罪而予以分論併罰。原判決認定上訴人領取告訴人等因受騙而匯入人頭帳戶內之贓款後,交付予張馨予再轉交予詐欺犯罪集團成員使用,而與該犯罪組織其他成員三人以上共同對告訴人等實行詐欺取財暨一般洗錢犯行,因而依想像競合犯關係從一重論處加重詐欺取財共6罪刑等情,業已綜合卷內相關證據,說明上訴人係具有相當智識程度及社會歷練之成年人,非但與真實姓名不詳自稱「晁先生」、「李組長」及「蔡小姐」(即張馨予)之人全不相識,亦未曾謀面。而提款、交款本可透過金融機構自由轉帳,本無須刊登廣告,付費招募全不認識之陌生人為之。徵之上訴人亦坦承:「晁先生」曾告知委由伊提款係因不希望金流曝光,要把錢交給「蔡小姐」就好,不要問太多。伊工作內容衹須在家等候指示出門提款、交款等語。而依上訴人之工作模式觀之,自稱「晁先生」之人全然隱身幕後,僅依LINE指示,上訴人即隨時外出向自稱「李組長」之人領取提款卡及密碼後前往提款,再前往指定地點交付予「蔡小姐」(即張馨予),認上訴人主觀上對於其所提領或交付之款項可能係與詐欺及洗錢犯罪有關之贓款,應有預見,而其為牟取不法私利,仍決意前往領款並轉交予張馨予,並容認「晁先生」及其詐欺犯罪集團成員犯本件加重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等犯行,而不違反其本意,自具有加重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之不確定故意。又上訴人擔任「車手」領取贓款以交付張馨予後,再層轉予詐欺犯罪集團上游人員,所為居於整體詐欺取財及洗錢行為之重要地位。上訴人明知於此,為圖獲取不法報酬,仍擔任「車手」領取贓款以後交予該詐欺犯罪集團其他成員犯罪使用,對於其所提領之款項可能是該詐欺犯罪集團其他成員施用詐術所得贓款之事實已有認識,仍決意為之,顯係以自己犯罪之意思而參與加重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犯罪構成要件行為,自應就本件詐取告訴人等財物共6次犯行全部與其他詐欺犯罪集團成員同負共同正犯責任,而予以分論併罰等旨甚詳,經核於法尚無違誤。對於上訴人否認犯行,辯稱:伊係因應徵會計外務而受騙,事前實不知違法云云,究如何不足採信,亦在理由內予以指駁及說明。至於上訴人於109年10月14日13時8分許,在臺北市○○區○○路00號超商內一次提領12萬元,其中既包含有告訴人鄒美貴及陳秀華2人因受騙所匯寄之款項,自應與其他詐欺犯罪集團成員同負2次加重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罪責,原判決因而就此部分論以加重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共2罪,於法尚無不合,並無如上訴意旨所指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可指。又上訴人所提新生南路派出所受理案件登記表「報案(受理)內容」記載,略以:報案人(指上訴人)於110年5月3日在第一審法院庭訊時指認張馨予為詐欺犯罪集團重要成員。而伊於同年1月16日揭發此事,手機立即收到葬儀社恐嚇貼文,故至派出所備案等語(見金訴字第147號卷第35頁)。然上訴人既已於110年1月20日偵查中指稱伊提款以後就交給張馨予等語,等同於已指明張馨予為詐欺犯罪集團成員(見偵字第2133號卷第98頁)。則其有無再於事後向新生南路派出所報案指稱張馨予為詐欺犯罪集團重要成員,即無關宏旨,自無再予調查之必要性。且本件事證已臻明瞭,原審未另為無益之調查,核屬事實審法院調查證據裁量權之適法行使,自不能任意指為違法。上訴意旨執此指摘原判決違法,顯有誤解,要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綜上,本件上訴人上訴意旨並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違背法令之情形,徒執相同於原審之辯解,指摘原判決違法或不當云云,無非係就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任意加以指摘,並就其有無參與共犯本件被訴犯行之單純事實,再事爭執,核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均不相適合。依上揭說明,其本件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3   月  2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郭毓洲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林英志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3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