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1795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2 年 05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殺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1795號
上  訴  人  林明杰                     

                    
                      
            李聿鈞                   




上列上訴人等因殺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1年12月28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訴字第4189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緝字第17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李聿鈞部分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並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李聿鈞有其犯罪事實欄所指共同殺人之犯行明確,因而維持第一審關於論處李聿鈞共同殺人部分之罪刑(處有期徒刑11年),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其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心證理由。
二、犯罪事實之認定,證據之取捨及其證明力如何,事實審
    院自由判斷之職權,倘其取捨不違背證據法則經驗法則
    論理法則,即不得指為違法。又法院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證
    據,並不悉以直接證據為限,即綜合各種直接、間接證據
    本於推理作用,為其認定犯罪事實之基礎,並非法所不許。
    又倘證據之調查已屬充分而達事證已臻明確之程度,則事實
    審就不足以影響判決本旨部分,縱未贅予無益調查或說明何
    以不可採之理由,亦與應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或判決理由
    不備之違法有別。而共同正犯之成立,須具有犯意聯絡行為分擔,既不問犯罪動機起於何人,亦不必每一階段犯行均經參與。其意思聯絡,不以數人間直接發生者為限,間接聯絡者,亦包括在內,且不限於事前有所謀議,即僅於行為當時有共同犯意聯絡者,仍屬之,而其表意之方法,亦不以明示通謀為必要,即相互間有默示之合致,亦無不可。共同實行犯罪行為之人,在合同意思範圍以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者,即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共同負責。
三、原判決主要依憑鍾祥振、鍾博恩、伍文杰、郭宇棟、周祐興之證述、李聿鈞之部分供述,佐以卷附之勘驗筆錄、擷圖、診斷證明書、相驗筆錄、解剖勘驗筆錄、相驗屍體證明書、法務部法醫研究所(下稱法醫研究所)之解剖鑑定報告書(下稱鑑定報告書)、檢驗報告、刑事案件被害人傷亡紀錄表等為據,敘明鍾祥振於W會館內,酒後與蕭渭騰等人發生爭執,遂聯絡其子鍾博恩糾眾前來恫嚇對方,於鍾博恩糾集後,伍文杰、張志傑、郭宇棟、周祐興、林明杰、李聿鈞等人到場,林明杰、郭宇棟、周祐興下車後,手中各持李聿鈞車內備置之開山刀1把,李聿鈞則持車內備置之球棒1支,其等於W會館內,因不滿林彥廷潑灑冰桶,林明杰昇高恐嚇犯意,轉為殺人之不確定故意,持開山刀朝林彥廷身體接續揮砍4刀,在旁共同逼近林彥廷之李聿鈞、郭宇棟、周祐興見狀,均知悉人之頭頸部、胸腹為重要部位,內有重要臟器、血管組織,四肢內亦有重要血管組織,若以銳利刀械接續猛力刺擊、揮砍,極可能導致大量出血而死亡之結果,亦由恐嚇犯意昇高為殺人不確定故意,而與林明杰本於殺人之犯意聯絡,於林明杰、郭宇棟接續持刀砍擊林彥廷身體之際,李聿鈞高舉球棒,朝林彥廷左肩頸部位(靠近頭部)由上往下揮擊,擊中林彥廷左顴顳區(致挫瘀傷併皮下出血),於林彥廷以手護衛頭部時,周祐興再持開山刀揮砍林彥廷背部,林彥廷於短時間內受林明杰、郭宇棟、李聿鈞、周祐興等人密集地輪番猛攻,全身約受有8處刀傷、1處鈍擊傷,且左頸之大砍創、右臂及左小腿之砍創開口等主要致命傷,深可見骨,李聿鈞揮中林彥廷之球棒,於再次舉起時,其表面亦已遍佈大片血跡,均可見其等下手之重,而林彥廷因上開主要致命砍切重創,致出血性休克,當場心跳休止,送醫急救仍不治死亡。又本件明顯提昇及激化衝突並致傷亡嚴重之開山刀及球棒,均為李聿鈞所備置,且李聿鈞甫因夜店襲警之另案,於民國106年12月28日經原審法院判處聚眾鬥毆致人於死罪刑在案,其於隔年之107年9月1日再隨車備妥上述兇器,任令他人取刀近距離猛力揮砍林彥廷,其並持球棒參與圍擊夾攻,且當時現場光線明亮,李聿鈞已見林明杰、郭宇棟接連揮刀重擊林彥廷身體,林彥廷並往沙發倒下,撞翻桌子,仍高舉球棒在旁逼迫身體受創之林彥廷,復於林明杰、郭宇棟手起刀落時,承繼其等之攻擊,緊接著持球棒朝林彥廷左側頭頸部由上往下毆擊,復由周祐興持刀揮砍林彥廷背部,自有與林明杰、郭宇棟、周祐興互相利用此行為之認識,而具有殺人之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事證明確等旨,並就李聿鈞及原審辯護人於原審所辯其並未打中林彥廷,並無殺人動機,亦無犯意聯絡云云何以不可採,詳予指駁。核其論斷,俱有卷存資料可憑,復與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無違。而李聿鈞如何高舉球棒由上往下朝林彥廷左側頭頸部揮擊,而揮中其左顴顳區,又該部位之傷勢如何與球棒攻擊所形成之挫瘀傷相符,且不可能是伍文杰丟擲短棍所擊傷,又球棒表面已沾染大面積血跡,亦不可能是單純噴濺所造成,則此部分待證事實已臻明瞭,自無庸依原審辯護人所請,函詢法醫研究所再行調查傷勢成因之必要等情,原判決俱已斟酌卷內證據詳予說理、判斷,並無上訴理由所謂球棒揮擊身體理應造成球棒反彈、偏離之跡證,亦無其他可能造成林彥廷左顴顳區成傷之證據資料,原判決之說明與判斷,復與鑑定報告書及原審勘驗內容並無不一致之情形,則原審未贅以上訴理由所稱之「慢速」勘驗監視器錄影畫面,或未再函詢調查左顴顳區傷勢之成因,或未調查監視器畫面是否受色調、播放設備影響而導致失真,概無上訴理由所指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之違法。另原判決就李聿鈞高舉球棒,如何與持刀揮砍林彥廷之林明杰、郭宇棟、周祐興,強圍近逼林彥廷至沙發一角,於林彥廷中刀倒下再起身時,又如何續受林明杰、郭宇棟持刀接續揮砍,李聿鈞再如何持棒揮擊林彥廷,周祐興又自其背部補刀砍擊等情,逐一剖析現場狀況及林明杰、郭宇棟、李聿鈞、周祐興之猛力合擊行為,並林彥廷所受之傷勢與致命重創各情,綜合判斷認定李聿鈞係提昇恐嚇犯意,所為與林明杰、郭宇棟、周祐興同有殺人不確定故意之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並說明如何無從以李聿鈞與林彥廷素不相識亦無仇怨,即反推李聿鈞無殺人犯意之理由,尚無上訴理由所謂未考量李聿鈞所為僅係遏止、反擊林彥廷之自我防衛行為之情形,原判決此部分亦無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可指。李聿鈞之上訴理由,均係置原判決明白之論斷於不顧,任憑己意,反覆為事實之爭執,並未依據卷內資料而為具體指摘,自非適法之上訴第三審之理由。
貳、林明杰部分
一、第三審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已逾上述期間,而於第三審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法院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第395條後段定有明文。
二、原判決認定上訴人林明杰犯共同殺人罪部分,林明杰於112年1月30日提起上訴,惟未敘明上訴理由,今逾期已久,於本院未判決前仍未補提理由書,是其上訴亦非合法。
參、綜上所述,李聿鈞、林明杰之上訴,或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或未敘述上訴理由,均應予駁回。
肆、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作成本判決。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1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侯廷昌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