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1875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2 年 05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1875號
上  訴  人  李侑橋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2年1月31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訴字第3870號,起訴追加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9年度偵字第33261號、110年度偵字第9379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李侑橋有如原判決事實欄所記載之犯罪事實,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上訴人有罪部分之判決,改判就起訴之犯罪事實,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刑法第339條第1項),並依想像競合犯規定,從一重論處上訴人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刑,已詳述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以及認定犯罪事實之得心證理由。
三、上訴意旨略以
    上訴人於原審審理時,坦承犯行,並與被害人楊少辰達成民事上和解,有悔悟之心,犯後態度良好,且其非所屬詐欺集團首腦,亦未分得報酬等犯罪情狀,如科以所犯加重詐欺取財罪之最低法定刑嫌過重,有情輕法重之情形,符合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之規定。原判決未據以酌減其刑,亦未審酌上揭情形而為量刑,致量刑過重,又不宣告緩刑,而未說明所憑理由,有適用法則不當及理由不備之違法。
四、經查:  
  ㈠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為裁量之事項,且以於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期,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
   依上訴人參與詐欺集團之犯罪情狀,已難認其有何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之同情,原判決未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規定,自屬適法。又於原審審理時,審判長詢問:涉及刑法加重、減輕事由,有無其他證明方法要提出?上訴人回答:沒有等語(見原審卷第645頁)。可見上訴人於原審審理時,並未主張應適用上開酌減其刑之規定。原判決未酌減其刑,亦未說明理由,自無理由不備之違法可指。此部分上訴意旨泛詞指摘:原判決未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違法云云,洵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㈡量刑之輕重,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倘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又未違背罪刑相當原則,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而據為上訴第三審之合法理由。
    原判決審酌包括上訴意旨所指參與詐欺集團之程度、所擔任之角色,以及坦承犯行與被害人達成民事上和解之犯罪後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有期徒刑1年。以上訴人所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之罪,其法定刑為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原判決所處刑度已屬法定最低度刑。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形而為量刑,既未逾法定刑度,又未濫用裁量之權限,即不得指為違法。此部分上訴意旨任意指摘:原判決量刑過重違法云云,同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㈢按刑事訴訟法第310條第5款規定,有罪之判決書知緩刑者,應記載其理由,並未包括未宣告緩刑之情形。
  依原判決說明:上訴人前因公共危險案件,經判處有期徒刑確定,於民國105年8月12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其受有期徒刑執行完畢,5年內故意再犯本件有期徒刑以上之罪為累犯之旨,所處有期徒刑1年,難認符合刑法第74條第1項所定以暫不執行為適當之宣告緩刑要件。且上訴人於原審審理時,並未請求宣告緩刑(見原審卷第646頁)。則原判決未宣告緩刑亦未說明其理由,自不能指為違法。上訴意旨任意指摘:原判決未宣告緩刑違法云云,亦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至於上訴意旨另指,原審受命法官於進行準備程序時,曉諭上訴人與被害人為民事上和解,可獲得緩刑乙節。惟依筆錄所載:上訴人表明願與被害人和解,盼能從輕量刑,原審受命法官乃詢問上訴人是否願意賠償被害人,進行民事上和解之旨(見原審卷第187、195頁)。並無上訴意旨所指上情,附此指明。
五、綜上,本件上訴意旨,係就原判決量刑(緩刑)職權之適法行使,仍持己見,漫為指摘違法,難認已符合首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本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8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錢建榮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周政達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黃秀琴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2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