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1293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2 年 05 月 17 日
裁判案由:
違反銀行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1293號
上  訴  人  翁玉芳                     



選任辯護人  孫志鴻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銀行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中華民國111年12月29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金上訴字第295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27282號,111年度偵字第491、786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      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      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用何種法則      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      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      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翁玉芳有原判決事實欄所      載違反銀行法之犯行明確,因而維持第一審論處其共同犯      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前段之非法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罪刑      併沒收之判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載敘認定      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其認定之理由,並對於上訴人否認      犯行之供詞及所辯各語認非可採,亦已依據卷內資料詳加      指駁,有卷存資料可資覆按。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原判決附表(下稱附表)一編號6至8部分,其基於人情幫助大陸地區人民「林芳」,依指示匯錢給楊温強,其與楊温強不相識,且無生意往來,亦無證據顯示其協助楊温強從事地下匯兌,自不該當銀行法第29條第1項之要件,而無涉犯同法第125條第1項前段之非法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罪嫌。
 ㈡附表二、附表三編號1、3部分,其係依同案被告鄭真文(業經判處罪刑確定)之指示匯款,不知鄭真文從事地下匯兌及同案被告謝宜達(業經判處罪刑確定)有無委託鄭真文或其等共同謀議地下匯兌事;另其與謝宜達僅見面1次、未曾對話,亦無業務往來,自無可能知悉謝宜達欲透過地下匯兌匯款之情事,難認此間有何犯意聯絡行為分擔。原判決認其有該部分非法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之主觀犯意,似嫌速斷,而有重大疑義。
 ㈢其前非法辦理兩岸間匯兌業務,經法院附條件緩刑判決確定,自有警惕,不會再犯,本件確係鄭真文等人所為,其無端捲入本案,至感冤枉。原判決認定其有犯罪所得,未說明依據,有理由不備之違法。
四、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苟其判斷無違經驗法則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觀諸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1項規定甚明。又法院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證據,並不悉以直接證據為限,即綜合各種直接、間接證據,本於推理作用,為其認定犯罪事實之基礎,並非法所不許。
    原判決依憑上訴人之部分供述,證人鄭真文、楊温強、朱家卉、林書弘、楊平和、蘇韋禎、張木松等人不利上訴人之部分證述,佐以卷附相關上訴人與楊温強之微信對話紀錄翻拍照片、鄭真文與謝宜達微信對話翻拍照片、鄭真文與「羅伊伶」之微信對話翻拍照片、網路轉帳明細或存摺封面翻拍照片、匯款申請書或存款憑條影本等證據資料,參酌卷內其他證據調查之結果,綜合判斷,依調查所得,載敘:㈠上訴人坦承自民國106年8月起至107年8月止,使用包括其姨母陳玉平在內之多個大陸地區人民帳戶,作為非法辦理兩岸間之匯兌業務工具,而經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於111年2月21日,以該院110年度金訴字第138號判處有期徒刑1年2月,附條件緩刑4年確定(下稱前案),而楊温強證述向上訴人匯兌之期間自108年12月17日至109年5月5日間,可見上訴人於109年2月20日因前案至法務部調查局接受約詢前後,均有為楊温強辦理地下匯兌業務,其中附表一編號1至5部分雖為前案判決效力所及,經第一審不另為免訴判決(此部分已確定),然如同附表編號6以下之交易模式與編號1至5及前案判決所示交易模式均相同,益證上訴人明知本案其所為係辦理地下匯兌業務,㈡相關客戶林書弘、楊平和、蘇韋禎、張木松等雖均稱不認識上訴人,然此僅係因上訴人與鄭真文、謝宜達之內部分工,而由鄭真文、謝宜達實際與客戶接洽,不足為上訴人有利之認定,又鄭真文、謝宜達對於本案違反銀行法之犯行均坦認不諱,上訴人既為其中一份子,且有前揭違反銀行法之相同前科,足認具有非法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之犯意,㈢上訴人主導決定本案收受匯兌之匯率與承作換匯業務與否,而與鄭真文、謝宜達等人共同非法從事國內外匯兌業務,期間並指示知情(相關附表二)之同案被告梁武義(業經判處罪刑確定)匯款至客戶指定之新臺幣帳戶,絕非單純受鄭真文之囑託代為匯款,而有辦理匯兌業務行為分擔之事實等旨詳,依確認之事實,論以上訴人有所載共同非法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罪刑,對於其否認犯罪所持之辯詞,委無可採,亦依卷證指駁甚詳。凡此,概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所為論斷說明,與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俱屬無違。
五、犯銀行法之罪者,應適用銀行法第136條之1有關沒收犯罪所得之規定。至其餘關於沒收之範圍、方法及沒收之執行方式,仍有刑法第38條之1第5項實際合法發還排除沒收或追徵、第38條之2第1項之估算、第2項之過苛條款等規定之適用。又依刑法第38條之2第1項前段「估算」規定之立法說明,犯罪所得及追徵之範圍與價額之估算並不適用嚴格證明法則,僅需自由證明為已足,而由法院綜合卷證資料,釋明其合理估算推計之依據,即為適法。
  原判決關於沒收部分,已敘明:上訴人前案於109年2月20日遭查獲後,仍於同年月24日又為非法辦理國內外匯兌行為,可見其前案從事非法辦理國內外匯兌行為之犯意因遭查獲而中斷,法律評價上於本案因係另行起意為非法辦理國內外匯兌,然客觀上其仍持續與大陸地區人士合作非法辦理國內外匯兌,不法利得非全歸於上訴人,而係上訴人與其餘大陸地區共犯有所分配,較符合常情,依上訴人於前案中自陳其獲利為自所經手之款項中抽取千分之3做為手續費,估算其各次地下匯兌之犯罪所得如附表一編號6、7、8、附表二各編號、附表三編號1、3「犯罪所得」欄所示,合計為新臺幣73,480元,且無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賠償之人主張於本案受有損害,無銀行法第136條之1不應沒收之除外情形,故此部分即應依前開規定沒收、追徵等旨,尚無不合,亦無上訴意旨所指理由不備之違法情形。
六、上訴意旨,經核係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仍持已為
    原判決指駁之陳詞再事爭辯,及對於事實審法院取捨證據與
    判斷證據證明力之職權行使,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摘,難認已符合首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7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沈揚仁
                                  法 官  汪梅芬
                                  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楊力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珈潔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2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