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大小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上易字第69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江英龍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竊盜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1年度易字第1123號,中華民國112年4月19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28573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提起上訴,應以上訴書狀提出於原審法院為之;不服地方法院之第一審判決而上訴者,應向管轄第二審之高等法院為之;上訴書狀應敘述具體理由,刑事訴訟法第350條第1項、第361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此為上訴必備之程式;倘所提上訴理由非屬具體理由者,為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且由同法第361條之立法理由第3項:「上訴理由是否具體,係屬第二審法院審查範圍,不在命補正之列」等語可知,上訴書狀雖記載理由,但並未具體敘述時,則無須再命補正(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3889號判決意旨參照),第二審法院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7條前段之規定以判決駁回之。而所稱「具體理由」,並不以其書狀應引用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審判決不當或違法之事實,亦不以於以新事實或新證據為上訴理由時,應具體記載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情形為必要。但上訴之目的,既在請求第二審法院撤銷或變更第一審之判決,所稱「具體」,當係抽象、空泛之反面,若僅泛言原判決認事用法不當、採證違法或判決不公、量刑過重等空詞,而無實際論述內容,即無具體可言。從而,上開法條規定上訴應敘述具體理由,係指須就不服判決之理由為具體之敘述,而非空泛之指摘而言(最高法院106年度第8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參照)。準此,上訴人之上訴書狀縱有敘述上訴理由,倘僅是徒托空言或漫事指摘,未舉出該案相關之具體事由者,即與未敘述具體理由無異,所為上訴即非適法。
二、上訴人即被告江英龍不服原審判決,提起上訴。上訴意旨略以:被告竊取藍芽音響2個,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5月,量刑過重,不符比例原則,因此提起上訴,請求從輕量刑云云。
三、經查:原審認定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普通竊盜罪。審酌被告前已有多次竊盜之前案紀錄,此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仍不思以正途獲取財物,竟為貪圖非法利益,而為本案竊盜犯行,所為欠缺尊重他人財產權之觀念且危害社會治安,毫無法制觀念。且考量其犯後否認犯行,態度非佳,及其犯罪之動機、手段、所生危害,兼衡被告高中畢業之教育智識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有期徒刑5月,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另敘明被告竊得之藍芽音響2個為其犯罪所得,未實際合法發還告訴人,應予宣告沒收,並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經核原判決已詳敘認定事實所憑證據、認定理由、量刑與沒收之依據,從形式上觀察,原審已敘明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事項之理由,並無採證、認定事實錯誤、量刑瑕疵或違背法令之情形,尚難指為違法。
四、被告雖以原判決量刑過重,請求從輕量刑為由提起上訴云云。惟按刑事審判旨在實現刑罰權之分配的正義,故法院對有罪被告之科刑,應符合罪刑相當之原則,使輕重得宜,罰當其罪,以契合社會之法律感情,此所以刑法第57條明定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該條所列10款事項以為科刑輕重之標準,俾使法院就個案之量刑,能斟酌至當。而「量刑輕重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刑度,不得遽指為違法」(最高法院72年度台上字第6696號判例、98年度台上字第5002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原判決已基於行為人之責任基礎,詳為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並敘述理由如上,而為刑之量定,既未逾越法定刑度,亦未濫用自由裁量之權限,難認有何違法或不當。況被告前屢犯竊盜案件,分別經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確定,且於民國111年1月14日出監後未久即於同年4月1日再犯本案,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顯見被告並未因經判刑及執行而心生警惕,不應輕縱。本院審核前開之量刑事由,認為原審對被告所犯之罪所量處之刑洵屬妥適,並無顯然失出或有失衡平之情事。被告上訴意旨就原判決所處刑度為爭執,指摘量刑過重,惟並未具體指摘原判決量刑有何違背正義、比例原則,或有其他違法未斟酌事由,僅泛稱請從輕量刑,無實際論述內容,難認其上訴有具體理由。
五、綜上,被告並未依據卷內既有訴訟資料或提出新事實、新證據,指摘或表明原判決有何採證認事、用法足以影響判決本旨之不當或違法,已難謂提出合於刑事訴訟法第361條第2項規定之具體理由。依首揭說明,本件上訴顯無具體理由而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行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7條前段、第372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31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孫惠琳
                                      法 官  鍾雅蘭
                                      法 官  張育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蔡麗春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