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大小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860號
抗  告  人  戴宏諺   
            戴呂錦菊
            戴蔡傳 
            戴承鴻 
            戴秀琴 
            戴秀美 
            戴秀滿 

            戴妘蓉 
            戴曾教 
            戴添發 
            戴秀玉 
            戴秀如 
            戴秀雲 
            戴秀霞 
            戴妤芳 
            戴正樹 
            戴正廷 
            顏戴玉梅
            戴玉却 
            戴陳含笑
            林玉梅 
            戴異軒 
            戴曉其 
            戴君如 
            戴正豐 
            戴玉女 
            戴馨慧 

            戴玉香 
            戴銘恩 
            戴彤誼 
            戴永道 
            吳戴金鳳
            戴貴英 
            戴桂枝 
            戴阿屘 
            鄭吳金英
            鄭金塗 
            鄭秋鑾 
            黃律維 

            黃建誠 
            黃品禎 
            鄭秋燕 
            鄭秋玲 
            鄭祈泉 
            張美月 
            鄭國權 
            鄭丁榮 
            鄭珍芳 
            鄭珍宜 

            陳麗嬌 
            鄭育明 
            鄭仲豪 
            鄭李月嬌
            鄭敏聖 
            鄭百翃 
            鄭金玫 
            鄭輝文 
            呂學鐘 
            呂學鵬 
            呂學熔 
            呂學程 

            曾富國 
            曾錦鳳 
            曾富源 

            林鄭芳真

            徐進財 
            徐進益 
            劉徐犁花
            呂徐犁月
            徐秀琴 
            徐月桂 
            曾文雄 
            楊一和 
            楊天正 
            楊淑岑 
            劉盆妹 
            呂哲銘 
            呂靜宜 
            呂靜妮 
            呂益傑 
            呂旭日 
            洪金田 
            洪湧嵐 
            洪桂秋 
            陳心妮 
            洪畇軒 
            呂秀容 
            游戴翠華
            林戴阿說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江楊秋絨等間聲請返還提存物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5月31日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聲字第261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提存者,依提存法第17條、第18條規定,可分為清償提存及擔保提存兩種類型。前者係指提存人因與受取人間私法上法律關係,為清償積欠受取人之債務或返還應給付受取人之金額所為之提存行為。後者則係指出於諸如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或停止執行等依法令供程序上擔保情形所為之提存行為。又法院得以裁定方式,依供擔保人聲請返還提存物者,僅限於擔保提存之情形,且須符合應供擔保之原因消滅,或受擔保利益人同意返還,或訴訟終結後供擔保人證明已定20日以上之期間催告受擔保利益人行使權利而未行使等要件,此觀民事訴訟法第106條準用同法第104條之規定自明。至於清償提存情形,依提存法第17條規定,提存人於提存後僅於:㈠提存出於錯誤者;㈡提存之原因已消滅者;㈢受取權人同意返還者之情形,得向該管法院提存所聲請返還提存物。是以,就清償提存而言,縱符合上開法定要件,依法亦應直接向提存所為請求,無由逕向法院聲請返還。
二、經查:
    ㈠抗告人以江文慶、江阿秋、相對人江文煌(下稱江文慶等3人)前出售與訴外人戴東海共有,坐落桃園市○○區○○段000000000000000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江文慶等3人嗣依土地法第34條之1規定,將應分配予戴東海繼承人之價金共新臺幣(下同)803萬1248元(下稱系爭提存款)辦理提存,經原法院提存所以101年度存字第875號受理在案(下稱系爭提存事件);因戴東海繼承人之一即訴外人鄭蓮茹於提存前已死亡,經原法院提存所發現後於109年12月14日以提存不合法通知取回系爭提存款,然江文慶之繼承人即相對人江楊秋絨、江志誠、江志斌、江佳君,江阿秋之繼承人即相對人江李𤆬治、江宗穎、江秀霞、江秀蓮、江秀茹,與江文煌迄今遲未出面領取;又伊等即為戴東海之繼承人,前訴請相對人連帶給付伊等803萬1248元,經原法院110年度重訴字第450號判決(下稱另案判決)伊等勝訴,伊等有權代位相對人取回受領系爭提存款為由,聲請返還系爭提存款。原法院以系爭提存事件為清償提存,非擔保提存,法院無從以裁定方式直接准予提存物返還為據,駁回抗告人之聲請,於法核無不當。
    ㈡抗告人之抗告意旨略以:伊等前訴請相對人給付803萬1248元,既經另案判決伊等勝訴,顯見伊等確實對相對人有該金額之債權存在,現相對人怠於領取系爭提存款,伊依民法第242條規定,代位向法院請求返還應有所據,求予將原裁定廢棄云云。惟查:
   ⒈江文慶等3人前依土地法第34條之1規定,出售與戴東海共有之系爭土地,並於101年間將戴東海按其應有部分應得之價金803萬1248元,為戴東海之繼承人辦理提存,經原法院提存所以系爭提存事件受理在案;嗣原法院提存所於109年間發現戴東海繼承人之一鄭連茹於提存前之101年6月5日便已死亡,乃認系爭提存事件程序不合法,進而撤銷原提存處分,並以109年12月14日桃院祥所101年存字第875號函命江文慶等3人取回系爭提存款,惟相對人迄今仍未辦理等情,有卷附不動產買賣契約書、系爭提存事件提存通知書及前開函文可稽(見原審卷第37至51頁),固堪認屬事實。
   ⒉然按清償提存之提存人於提存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聲請該管法院提存所返還提存物:提存出於錯誤。提存之原因已消滅。受取權人同意返還。關係人對於提存所之處分,得於處分通知書送達關係人翌日起1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提存所認前項異議有理由時,應於10日內變更原處分,並將通知書送達關係人;認異議無理由時,應於10日內添具意見書,送請法院裁定之。法院認異議為有理由時,應以裁定命提存所為適當之處分,認異議為無理由時,應駁回之。對於法院之裁定,得為抗告。但不得再抗告。提存法第17條第1項、第24條、第25條第1項、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可知清償提存於符合法文所定要件下,仍應先向提存所聲請返還;如對提存所作成之處分不服,始得另提異議,並於該所認異議無理由後,方有送請所屬法院更為衡酌之必要;換言之,在提存所尚未就返還清償提存物之所請為處分前,關係人無由逕向法院聲請以裁定命提存所配合返還提存物。準此,系爭提存事件既屬清償提存,而為抗告人所不爭執,抗告人倘認相對人確有怠於行使其等基於提存法上開規定,所得聲請領回系爭提存款之權利,並欲為保全對相對人之債權而行代位主張,亦應先向原法院提存所提出返還聲請方為正辦,倘該所未按其等請求為允准處分,始有再為異議,並送原法院審認之問題;抗告人捨此不為,卻逕向原法院聲請裁定返還系爭提存款,於法自屬無據。
  ㈢從而,原審以抗告人直接請求法院裁定返還提存物並代位受領,尚非法之所許為由,裁定駁回抗告人之本件聲請,於法核無違誤。抗告意旨仍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駁回其等抗告。  
三、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7  日
                  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楊絮雲
                            法  官  郭顏毓
                            法  官  盧軍傑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7  日
              書記官 李佳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