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大小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2131號
上  訴  人  黃德瑄                     



選任辯護人  王聖傑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2年1月17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訴字第2526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30164號、111年度偵字第123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次按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本件因上訴人黃德瑄於原審明示僅針對第一審判決之刑部分上訴。故原審僅就第一審判決之量刑是否合法、妥適予以審理。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量刑裁量之權限,就第一審判決關於上訴人所犯如其犯罪事實欄(下稱犯罪事實)所載之犯行,論處其如其附表(下稱附表)一編號1至3(即犯罪事實一、㈠)所示販賣第二級毒品3罪刑、編號4(即犯罪事實一、㈡)所示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1罪刑,及為相關沒收等之宣告。因上訴人僅對於第一審判決之刑部分提起上訴,認第一審既已敘明上訴人附表一編號4之犯行依刑法第25條第2項減輕其刑,附表一之犯行均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減輕其刑,附表一編號3、4之犯行再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減輕其刑(附表一編號4部分共遞減3次、附表一編號3共遞減2次)後,附表一編號1、2之犯行(無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減免其刑規定之適用,各僅減輕其刑1次)部分,均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遞減之),附表一編號3、4之犯行(依序已遞減如上開所述之2次、3次)部分,無再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規定,於量刑時,經依上開所述遞減輕其刑之情形後,考量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詳後述),所處刑度與罪刑相當原則及比例原則無悖,予以維持,上訴人上訴主張第一審量刑過重(違法或不當),為無理由,而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量刑所憑依據及理由。核原判決所為論斷說明,俱有卷內證據資料可資覆按。
三、
(一)刑法第66條規定:「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所稱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均係規範其減輕之最大幅度,並非必減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又有期徒刑之減輕,應就其最高度及最低度刑同減輕之,於減輕之最高度與最低度範圍內,審酌一切情狀為科刑輕重之標準,並非一經減輕,即須處以減輕後之最低度刑。再者,關於刑之量定,事實審法院本有依個案具體情節裁量之權限,倘科刑時係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其所量之刑,既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即裁量權行使之外部性界限),亦無違反比例、公平及罪刑相當原則者(即裁量權行使之內部性界限),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資為第三審上訴之適法理由。
(二)原判決敘明:第一審就上訴人犯行,經依上開所述遞減其刑之情形(其中附表一編號3、4犯行可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減免其刑,並可減輕至三分之二)後,已具體審酌上訴人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所生危害及犯後態度及刑法第57條所列等一切情狀,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量刑裁量職權,未逾越法定刑度,亦無濫用裁量權之情事,予以維持。而上訴人附表一編號3、4犯行,雖有減免其刑之適用,並可減輕至三分之二,但減輕多少比例,或是否減輕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本屬法院量刑裁量之職權,此部分所犯為最低法定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經2或3次遞減輕其刑後,最低法定刑為有期徒刑2年6月或1年3月,原判決依序量處有期徒刑2年1月、1年2月,均已接近上開之最低法定刑。原判決此部分量處之刑,依上開說明,尚無不合。上訴意旨主張:上訴人所犯如附表一編號3所販賣之物,不能證明係毒品,應判決其此部分無罪;其所犯附表一編號1至3部分係受蕭詮禾之託代為購買毒品,以便利、助益其施用,而原價轉讓,並無營利意圖;其所犯如附表一所示各犯行,均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刑法第66條(但書規定減輕至三分之二)、第59條規定,減輕(或減免)其刑並從輕量刑,其所犯各罪之減(免)輕其刑及所為量刑結果,有違反比例原則、罪責原則之違法等語。或對已非原審審判範圍之「罪」部分,重為事實之爭執,或對原審量刑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依憑己意指為違法,均非上訴第三審之合法理由。
四、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7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邱忠義
                                  法 官  洪兆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