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大小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1970號
上  訴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陳正芬
上  訴  人  陳柏均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李曜宏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等重傷害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2年2月8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訴字第3955號,起訴案號: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少連偵字第8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李曜宏部分: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即被告李曜宏確有其犯罪事實欄(下稱事實欄)所記載之犯行明確,因而維持第一審依想像競合犯之規定,從一重論處李曜宏共同犯刑法第150條第1項後段、第2項第1款之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罪刑(尚想像競合犯同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已詳述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得心證理由,從形式上觀察,並無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二、上訴人等之上訴意旨略稱:
(一)檢察官部分:依證人即共犯陳柏均之偵查中供述,可知包含李曜宏在內之20多人,係事前在新北市三重區忠孝碼頭(下稱忠孝碼頭)集結,現場除發放至少10把西瓜刀、多把球棒,並有人提到少年賴○勳(真實姓名詳卷)遭砍傷之事。衡情李曜宏應知悉陳柏均等人係基於復仇而多人攜帶兇器,前往位在新北市○○區○○○路000號之統一超商茄苳門市(下稱本案超商),且客觀上應預見可能會砍斷告訴人即少年林柏○(真實姓名詳卷)之手。且依本案超商之監視錄影畫面及李曜宏與其他共犯之供述,可知案發時有20多人進入本案超商,並多人持西瓜刀、球棒,其中共犯即少年曾聖○(真實姓名詳卷)先徒手毆打及腳踹告訴人,共犯即少年彭○笙(真實姓名詳卷)持球棒攻擊告訴人,接著共犯即少年曾豐○(真實姓名詳卷)持西瓜刀朝告訴人自上往下猛砍,告訴人為免頭部遭砍,遂舉右手擋住頭部,因而遭砍斷右手掌,告訴人為求活命朝超商外奔逃,過程中共犯陳柏均、沈○儒(真實姓名詳卷)等多人仍持西瓜刀朝告訴人揮砍,共犯馬裴祐徒手毆打告訴人,李曜宏則持球棒追趕告訴人。足認整起行兇過程,應係在李曜宏與共犯曾豐○、馬裴祐、陳柏均等人之合同意思範圍內。李曜宏具有通常智識經驗,對於己方人數眾多,且多人持西瓜刀、球棒,朝落單之告訴人攻擊施暴,應明知足以造成告訴人受有重傷害,甚至造成死亡之結果,其仍執意參與砍殺告訴人之行動,並於目睹告訴人手掌遭砍斷後,仍持球棒追趕告訴人,顯見其對於曾豐○、馬裴祐、陳柏均等人砍殺告訴人致重傷害之結果,主觀上容任其發生,且不違背其本意,至少應評價為具有重傷害之間接故意,自應論以重傷害之共同正犯。原判決無視上情,竟認李曜宏並無重傷害之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因而祇論以普通傷害罪之共同正犯,其採證認事違反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二)李曜宏部分:證人即共犯陳柏均、簡展加、徐偉翔、馬裴祐與李曜宏為共同被告而具有利害關係,且證人張柏愷等人之供述前後不一,並有諸多瑕疵,顯然欠缺證據價值。本件檢察官並未舉證證明李曜宏確有前揭犯罪行為,原判決僅依憑李曜宏之自白及共犯陳柏均等人有瑕疵之供述,遽論處上開罪刑,且既未於事實欄記載李曜宏犯罪之時間、地點,復未於理由內敘明形成心證之理由,其採證認事違反證據法則,且有不適用法則、適用法則不當及理由不備等違法。
三、惟查:
(一)關於證據的取捨、證明力的判斷與事實的認定,俱屬事實審法院自由裁量判斷之職權,此項職權行使,倘不違背客觀存在之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無違法可言,觀諸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1項規定甚明,自無由當事人任憑己意,指摘為違法,而執為上訴第三審合法理由的餘地。且法院認定事實,並不悉以直接證據為必要,其綜合各項調查所得的直接、間接證據,本於合理的推論而為判斷,要非法所不許。而補強證據所補強者,不以犯罪事實之全部為必要,祇須因補強證據與被害人之指述相互利用印證,在客觀上足以使人對該犯罪事實獲得確信之心證者,即足當之。重傷害罪與傷害罪之區別,乃依行為人之主觀犯意而定,前者係以毀敗他人身體機能之故意,著手於傷害之實行而發生毀敗之結果為要件;後者則是祇有使人受普通傷害之認識與意欲。有關重傷害犯意之有無,雖係存在於內心之主觀構成要件,然得由案發時之相關客觀情狀推認,舉凡案發經過之相關事證,包括被害人受傷部位、所用兇器、行為當時之具體情況等一切情狀,均足執為判斷資料。
(二)本件原判決認定李曜宏有其事實欄所載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及共同傷害等犯行,主要係依憑:李曜宏於偵查、第一審(羈押及延長羈押)及原審之供述(含自白)、證人即共犯馬裴祐、陳柏均、徐偉翔、簡展加於警詢、偵查、第一審(羈押及延長羈押)及原審之供述、證人即共犯少年蘇聖○、曾聖○、周○慶、陳奕○、趙○、溫妤喬、張乃○、陳室○、沈○儒、彭○笙、陳○璇、曾豐○、林煒○、余承○、黃嘉○、甘○永(均詳細姓名詳卷)、證人即告訴人林柏○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證人即共犯少年何怡○、葉崑○、林顥○、葉子○(均詳細姓名詳卷)於警詢之證述、證人即本案超商店員張柏愷之警詢證述、本案超商及超商路口監視器畫面擷圖照片、車號000-0000、OOO-OOO0、OOO-OOOO、OOO-OOO、OOO-00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0OO-OOO號車主、車輛使用人年籍資料及監視器畫面擷圖照片、馬裴祐等人騎乘機車前往案發現場監視器畫面擷圖、新北市三重區五金行監視器畫面擷圖照片、監視器畫面之車牌比對資料、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下稱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診斷證明書、三軍總醫院函附之告訴人病詢說明表、病歷資料、第一審勘驗筆錄(含擷圖)等證據資料,因認李曜宏與共犯馬裴祐、陳柏均、徐偉翔等人出於任意性之自白,均與事實相符,足採為證據,並與其他證據資料相互勾稽資為認定。就使告訴人受有重傷害結果乙節,如何認定李曜宏與陳柏均、馬裴祐及曾豐○等共犯應非基於重傷害之犯意聯絡,僅有容任傷害結果發生之不確定犯意聯絡,並依憑卷內相關證據資料,於其理由內載敘:李曜宏係因徐偉翔轉知少年趙○要找對方吵架,始一同前往忠孝碼頭,至忠孝碼頭雖看見刀械、棍棒放置地上供人取用,但李曜宏僅認識少年趙○、陳○達、溫妤喬,且雖知聚集目的是要尋仇,但並不清楚緣由(即賴○勳前遭砍傷),且馬裴祐、陳柏均、彭○笙係直接或間接邀集他人到場,並非事先經過縝密策畫,李曜宏亦不認識仇家,依其聚集時所知之情,僅足認李曜宏至多祇預見使用上開兇器時,可能會造成他人身體受傷之結果,尚難預見曾豐○等人會失控直接砍向告訴人手腕。況李曜宏雖進入本案超商內,然並未攻擊告訴人。因認李曜宏就本件犯罪行為非居於核心角色,僅係應邀聚集,並隨他人前往本案超商,依現有證據資料,難認李曜宏就告訴人所受重傷害結果,與馬裴祐、陳柏均、曾豐○等人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自無從成立重傷罪之共同正犯等旨(見原判決第17至18頁)。已詳述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得心證理由。原審所為論斷說明,悉與卷內證據資料相符,且俱不違背證據法則及論理法則,亦無判決理由不備及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誤可指。凡此,概屬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判斷證據證明力職權之適法行使,自不能任意指為違法。檢察官依循告訴人之請求,其上訴意旨主張李曜宏知悉多人持西瓜刀、球棒,朝告訴人攻擊,足以造成告訴人受有重傷害,甚至造成死亡之結果,竟仍執意參與砍殺行動,並於目睹告訴人手掌遭砍斷後,仍持球棒追趕告訴人,顯見其對於告訴人所受重傷害,至少具有不確定故意,應論以重傷害罪之共同正犯等情,指摘原判決認定李曜宏此部分行為僅構成普通傷害罪,有採證認事違反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之違法云云,或係對原判決就相同證據取捨評價及判斷證明力之職權行使,依憑己意而異持相左之評價,或非依據卷內證據資料而為具體指摘,均難認是合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又原判決就李曜宏如何受邀而至忠孝碼頭聚集,並持球棒前往本案超商,而共同參與犯罪之時間、地點,俱已於事實欄記載明確(見原判決第3至6頁),對於如何形成李曜宏有罪之心證,並根據前揭包含李曜宏供述在內之相關證據資料,於理由內詳為說明其論斷(見原判決第7至9頁)。李曜宏上訴意旨漫指原判決僅依憑李曜宏之自白及共犯陳柏均等人有瑕疵之供述,遽論處上開罪刑,且未於事實欄記載其犯罪時間、地點,復未於理由內敘明形成心證之理由,指摘原判決採證認事違反證據法則,並有不適用法則、適用法則不當及理由不備等違法云云,核或未具體指摘共犯陳柏均等人之供述,有何不足採信之瑕疵,或與卷內訴訟資料不相適合,均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有如何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之情形,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四、檢察官及李曜宏以上及其餘上訴意旨,或係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或是就事實審法院取捨證據與判斷證明力之職權行使,徒以自己說詞,任意指為違法,並均重為事實之爭執,均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有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法則不當之情形,俱難認已符合首揭法定之上訴要件,應認檢察官及李曜宏之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貳、陳柏均部分:
一、第三審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未補提者,毋庸命其補提。其已逾上述期間,而於第三審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法院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第395條後段規定甚明。
二、查上訴人陳柏均於112年2月9日提出上訴狀聲明上訴,惟其上祇載「理由後補」,並未敘述理由,且迄今逾期已久,於本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依前揭規定,其上訴顯非合法,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24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林勤純
                                  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蔡新毅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吳秋宏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麗智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