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大小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11年度台上字第2346號
上  訴  人  中央存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蘇財源       
訴訟代理人  包國祥律師
            黃貽珮律師
上  訴  人  游淮銀                                     
訴訟代理人  李平義律師
被 上訴 人  陳光東                                     
            謝文倩律師即張光明之遺產管理人
            林瑞陽律師即蕭廷焜之遺產管理人
            鄭俊哲                                   
            游銀銅                                     
            連聰德                                   
            游大和                                     

            廖偉達                             
            謝振欽                                     
            楊志健                                     

            劉志煌                                   
            謝永源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1年5月10日臺灣高等法院第二審判決(110年度金上字第20號),各自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人之上訴均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各自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中央存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存保公司)主張:
 ㈠對造上訴人游淮銀、被上訴人陳光東、張光明(於民國102年4月24日死亡,由其遺產管理人謝文倩律師承受訴訟)、蕭廷焜(於105年5月25日死亡,由其遺產管理人林瑞陽律師承受訴訟)、鄭俊哲(下合稱游淮銀5人)於88年間依序擔任台東區中小企業銀行(下稱台東企銀)之常務董事、常務董事、董事長、董事兼總經理、臺北分行經理。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下稱重建基金)將台東企銀列為經營不善之金融機構,財政部並於85年2月11日指定輔導人,令台東企銀停止對利害關係人授信,且重大授信須經輔導人同意,始可放貸。訴外人寶祥實業建設股份有公司(下稱寶祥公司)係游淮銀以交叉持股方式所掌控之公司,為台東企銀之利害關係人,被上訴人游大和、廖偉達、謝振欽(下稱游大和3人)依序擔任寶祥公司之董事長、執行副總、協理,渠等為籌措寶祥公司之周轉資金,並藉由被上訴人楊志健、劉志煌、游銀銅、連聰德配合,取得無經營實績之訴外人偉林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偉林公司)經營權後,以偉林公司名義向寶祥公司購買坐落桃園市桃園區(改制前桃園縣桃園市)○○段第000、000地號土地及同上區○○路0段0000號1、2樓店舖、0000號商場與地下2樓168個車位等「冠桃園」房地、車位(下稱甲房地),並簽訂總價金新臺幣(下同)8億9,500萬元之買賣契約,復持不實之徵信資料等,以甲房地向台東企銀台北分行申請抵押貸款。游淮銀5人明知須經輔導人同意始得核貸,輔導人已於88年2月9日就上開貸款之申請提出意見告知書(下稱系爭意見書)為保留意見,竟於同年月10日召開第29次臨時常務董事會(下稱系爭董事會),未通知輔導人與會,即同意貸款予偉林公司5億9,650萬元並如數撥款(下稱甲貸款),已違背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嗣偉林公司僅清償122萬2,140元,游淮銀5人、游大和3人、楊志健、劉志煌、游銀銅、連聰德(下合稱游淮銀12人)應就台東企銀因甲貸款案所受無法回收債權之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
 ㈡游淮銀、陳光東、蕭廷焜、游銀銅、游大和3人及劉志煌(下合稱劉志煌8人),同為籌措寶祥公司周轉資金,先由財力不足之劉志煌向寶祥公司購買桃園市桃園區○○街000、000號各1、2樓房地(下稱乙房地),簽訂價金合計5,460萬元之買賣契約,並透過陳光東介紹,提供不實之財力資料,於88年6月12日以乙房地向台東企銀申請抵押貸款,經游淮銀、陳光東、蕭廷焜授意後,於88年6月30日違反規定核貸3,700萬元(下稱乙貸款),劉志煌於90年11月21日停止繳納本息,台東企銀僅陸續受償56萬元、1,710萬元、4萬4,904元,劉志煌8人應就台東企銀因乙貸款所受之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
 ㈢游淮銀、陳光東、蕭廷焜、游銀銅、游大和3人、被上訴人謝永源(下合稱謝永源8人)為籌措寶祥公司周轉資金,由財力不足之謝永源向寶祥公司購買桃園市桃園區○○路0段0000號1、2樓房地(下稱丙房地),簽訂價金6,774萬元之買賣契約,並透過陳光東介紹,於88年6月23日提供不實財力資料,以丙房地向台東企銀申請抵押貸款,經游淮銀、陳光東之授意及蕭廷焜之審核,於同年7月5日違法核貸4,410萬元(下稱丙貸款),謝永源自89年9月起延滯繳納本息,台東企銀僅受償228萬9,600元、2,855萬6,092元。
 ㈣嗣訴外人荷商荷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荷蘭銀行)於96年6月11日概括承受台東企銀之營業及資產、負債,重建基金賠付資產與負債之差額68億餘元予荷蘭銀行,並授與伊訴訟實施權,依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下稱重建基金條例),伊於100年1月5日將甲、乙、丙貸款(下合稱系爭三貸款)依序以1億7,208萬9,519元、42萬1,359元、34萬3,991元出售予訴外人臺灣金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聯公司),經扣除所得之價款後,得請求游淮銀及被上訴人就台東企銀因甲、乙、丙貸款所受之損害負賠償責任等情,爰依民法第544條、第184條第1項、第2項、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擇一求為命游淮銀12人連帶給付伊4億2,318萬8,341元,及自原審判決附表(下稱附表)所示之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加付法定遲延利息;劉志煌8人連帶給付伊1,887萬3,737元,謝永源8人連帶給付伊1,291萬0,317元,及均自附表「利息起算日」欄所示之日起加付法定遲延利息之判決(未繫屬本院者,不予贅敘)。
二、游淮銀則以:訴外人弘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弘勝公司)為台東企銀之法人股東,其當選為台東企銀之董事後,指派伊執行董事職務,伊與台東企銀間無委任關係。伊無參與乙、丙貸款案之審核,伊雖於系爭董事會參與審核甲貸款,惟常務董事會採合議制,伊個人無核准貸款之權限,甲貸款之核貸亦未違反存保公司之指示,且擔保物之價值足以確保該債權之清償,台東企銀並無因此受有損害。縱認伊應賠償,台東企銀嗣將甲貸款之債權讓與金聯公司,金聯公司再讓與訴外人德立管理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立公司),自應扣除金聯公司及德立公司嗣後受償之金額,且德立公司間接掌控偉林公司,其所受讓之甲貸款債權因混同而消滅,另伊亦得依民法第218條之1規定為同時履行抗辯。存保公司指述之侵權行為發生在88年2月間,存保公司復於訴訟中變更聲明,新訴依侵權行為及民法第544條規定所為之請求,均已罹於消滅時效;張光明遺產管理人、蕭廷焜遺產管理人、陳光東、鄭俊哲亦以:伊無存保公司所指不法行為,存保公司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消滅時效;游大和3人、游銀銅、連聰德亦以:伊與台東企銀間無委任契約,亦無存保公司所指之侵權行為,台東企銀並未受有損害,伊不負損害賠償責任,況存保公司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消滅時效;楊志健亦以:伊與台東企銀無委任關係,偉林公司所貸得之款項均用於支付向寶祥公司購屋之價金,無任何不法或侵權,且存保公司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時效消滅;劉志煌亦以:伊僅有協助辦理增資手續,並無共同侵權行為;謝永源亦以:伊僅依廖偉達、劉志煌之指示,出具名義購買丙房地,對相關事項均不清楚各等語,資為抗辯。  
三、原審以:
  ㈠財政部於85年2月11日指定存保公司人員為台東企銀之輔導人,並令台東企銀停止對利害關係人之授信業務,重大授信案件須經輔導人同意始可放貸,常務董事會、董事會或其他重要會議應於3日前通知輔導人參加。游淮銀、張光明、陳光東、蕭廷焜於89年間擔任台東企銀之董事,負責審議台東企銀超過5,000萬元以上之貸款案核放,鄭俊哲擔任台東企銀台北分行經理,負責徵授信台東企銀貸放業務。楊志健於88年1月15日代表偉林公司以8億9,500萬元向寶祥公司購買甲房地,並於同年月20日以該房地向台東企銀台北分行申請抵押貸款6億5,000萬元,張光明、游淮銀、陳光東、蕭廷焜於同年2月10日出席系爭董事會,一致通過甲貸款並撥放貸款5億9,650萬元至偉林公司帳戶,嗣偉林公司僅清償122萬2,140元。劉志煌於88年6月11日以價金5,460萬元向寶祥公司購買乙房地,並以該房地向台東企銀營業部申請抵押貸款,台東企銀於同年月30日核貸3,700萬元,嗣劉志煌僅清償56萬元,台東企銀於96年4月24日經強制執行受償1,710萬元、4萬4,904元。謝永源於88年6月間以價金6,774萬元向寶祥公司購買丙房地,並於同年月23日以該房地向台東企銀申請貸款,台東企銀於88年7月5日核貸4,410萬元,嗣謝永源僅清償228萬9,600元,台東企銀於96年2月15日經強制執行受償2,855萬6,092元。重建基金、存保公司、台東企銀、荷蘭銀行於96年6月11日簽訂概括讓與及承受合約,約定台東企銀之資產、負債,除部分保留外,其餘均概括讓與給荷蘭銀行;嗣重建基金、存保公司、台東企銀與金聯公司於100年1月5日簽約,將台東企銀對偉林公司、劉志煌、謝永源之甲、乙、丙貸款債權依序以1億7,208萬9,519元、42萬1,359元、34萬3,991元讓與金聯公司,為兩造所不爭執。而台東企銀於88年間核准系爭三貸款後,財政部於同年8月24日就台東企銀針對甲貸款未依輔導人存保公司意見辦理一事發函糾正,存保公司復於92年8月28日就「游淮銀關係關聯戶貸款」作成專案檢查報告,其中附表十七、十八、十九已臚列系爭三貸款案之主要缺失,及記載相關貸款違反相關函令及內部作業規定或預估其損失,嗣其於95年12月15日接管台東企銀,及於96年6月11日簽訂概括讓與契約,經重建基金委託而對荷蘭銀行賠付負債超過資產之差額68億9,999萬9,999元,並經重建基金授與訴訟實施權,顯見存保公司至遲於96年6月11日已知悉上開侵權事實,其迄於98年8月4日始依侵權行為法律關係或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起訴暨於99年1月24日、104年2月26日追加起訴,請求游淮銀12人、劉志煌8人、謝永源8人依序就其因甲、乙、丙貸款所受之損害連帶賠償,均已罹於2年之消滅時效,游淮銀及被上訴人為時效抗辯,拒絕給付,均屬有據。游大和3人、游銀銅、連聰德、楊志健、劉志煌、謝永源與台東企銀間並無委任關係,存保公司依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渠等賠償,亦難認有據。
  ㈡弘勝公司於86年6月17日指派張光明、游淮銀、陳光東、訴外人李玉洲擔任該公司轉投資台東企銀之法人代表,嗣於86年6月17日股東常會,上開4人均以弘勝公司代表人身分當選董事,可見游淮銀係以個人身分當選為台東企銀董事,與台東企銀成立有償之委任關係。而寶祥公司為台東企銀之利害關係人,游淮銀實際參與寶祥公司之經營,惟其擔任台東企銀常務董事,受任處理甲貸款申請之審核,明知財政部已函令台東企銀停止對利害關係人之授信業務,重大授信案件須經輔導人即存保公司人員同意始可放貸,常務董事會、董事會或其他重要會議之召開應通知輔導人參加,竟於88年2月9日輔導人已出具系爭意見書,要求應再查明偉林公司之投資動機及購買價格是否合理,及切實評估偉林公司增資計畫之可行性及還款來源等是否可靠後,竟未通知輔導人到場,且尚未得輔導人之同意,於翌日與張光明、陳光東、蕭廷焜在系爭董事會,僅依鄭俊哲擬具之簽呈,即一致通過甲貸款並撥款難認游淮銀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且不因台東企銀就甲貸款之審核係採合議制,即得免除其責任。游淮銀上開行為,致台東企銀本不應為甲貸款而為之,乃屬全額違法放款雖偉林公司所提供之擔保品甲房地斯時經鑑估之價值可涵蓋該貸款債權額,惟游淮銀故意主導就不應貸放之款項為貸放並撥款,此與一般單純抵押品不足之超貸有間,不得以當時擔保品之鑑估金額足以涵蓋債權即謂台東企銀無損害發生。且偉林公司提供擔保之甲房地,前經台東企銀於92年間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聲請強制執行拍賣,未能拍定,其後台東企銀以1億7,208萬9,519元將甲貸款債權出售予金聯公司,金聯公司再將之售予德立公司,金聯公司或德立公司於受讓債權後所受償之款項,均無足使台東企銀之損害受到填補。德立公司縱間接控制偉林公司,亦無同一主體之權利義務混同而消滅可言。是甲貸款扣除偉林公司清償之122萬2,140元及台東企銀將該貸款債權出售予金聯公司所得價款1億7,208萬9,519元後,存保公司請求游淮銀賠償4億2,318萬8,341元,自屬有據。台東企銀已將甲貸款債權讓與金聯公司,對偉林公司無請求權,游淮銀無從依民法第218條之1規定,請求存保公司讓與其對第三人之請求權及為同時履行抗辯。存保公司於98年8月4日起訴時,即依民法第544條規定向游淮銀為請求,其於訴訟中為聲明之更正,無礙於起訴時中斷時效之效力,游淮銀就存保公司之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請求權為時效抗辯,並無足取。
 ㈢再依台東企銀授信審核授權辦法,乙、丙貸款之授信額度均未逾5,000萬元,無須常務董事會通過,游淮銀亦未於上開二貸款之審核等文件簽名或用印,難認其參與乙、丙貸款之審核;而蕭廷焜所受委任處理之事務不含乙貸款,存保公司無從依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游淮銀就乙、丙貸款所生之損害,及請求蕭廷焜遺產管理人就乙貸款所生之損害負賠償責任。故存保公司依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游淮銀、張光明遺產管理人、蕭廷焜遺產管理人、陳光東、鄭俊哲各給付存保公司4億2,318萬8,341元,陳光東給付存保公司1,887萬3,737元,蕭廷焜遺產管理人、陳光東各給付存保公司1,291萬317元各本息,如以上各組給付中任一人為給付,其餘同組人於該給付範圍內免給付責任,應予准許;逾此之請求,不應准許。爰維持第一審就上開不應准許部分所為駁回存保公司之訴,及就上開應准許部分所為命游淮銀給付之判決,駁回存保公司、游淮銀之上訴。
四、按不變更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者,非為訴之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6條定有明文。訴訟標的既未變更,在當事人僅就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有所更正,應認為無礙。存保公司起訴時即依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游淮銀就甲貸款為賠償(見第一審卷一第3頁以下),嗣其於訴訟中依重建基金條例第17條第1、2項規定,將原聲明請求給付與重建基金並由存保公司代為受領部分,改為由存保公司自己受領(見第一審卷第2頁以下),不過係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非屬訴之變更或追加。原審因認存保公司對游淮銀關於民法第544條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已於98年8月4日起訴時中斷,並無罹於15年之消滅時效,而就此部分為游淮銀不利之論斷,經核於法並無違誤。次查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屬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若其取捨、認定並不違背法令,即不許任意指摘其採證、認定或解釋不當,以為上訴理由。本件原審參酌上開事證,綜合研判,本其認事、採證之職權行使,並調查所得之證據資料,合法認定游淮銀擔任台東企銀之董事,其受任審核甲貸款之申請,明知不應同意核貸卻為之,經台東企銀就偉林公司提供之擔保品甲房地聲請強制執行而無效果,嗣於100年1月5日以1億7,208萬9,519元將甲貸款之債權全部讓與金聯公司,存保公司得請求游淮銀賠償甲貸款金額於扣除偉林公司之清償金額及讓與該債權所得價金之餘額4億2,318萬8,341元本息,至金聯公司或再受讓人德立公司於受讓債權後所受償之款項,均無足使台東企銀之損害受到填補,不得扣除;游大和3人、游銀銅、連聰德、楊志健、劉志煌、謝永源與台東企銀間無委任關係,游淮銀未參與乙、丙貸款之審核,蕭廷焜所受委任處理之事務不包括乙貸款,存保公司至遲於96年6月11日即知悉系爭三貸款違反財政部函令及內部作業規定,開始起算請求權時效,存保公司依侵權行為法律關係於98年8月4日起訴或於99年1月24日、104年2月26日追加起訴,已超過2年之消滅時滅,存保公司不得請求游銀銅、游大和3人、楊志健、劉志煌、連聰德就甲貸款,游淮銀、蕭廷焜遺產管理人、游銀銅、游大和3人、劉志煌就乙貸款,游淮銀、游銀銅、游大和3人、謝永源就丙貸款各未償金額本息連帶賠償,進而以上開理由各為上訴人部分不利之判決,經核於法均無違誤。上訴人上訴論旨,猶執陳詞,並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暨已論斷說明者或其他與判決基礎無涉之理由,各自指摘原判決不利於己部分為不當,求予廢棄,均非有理由。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人之上訴均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449條第1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5   月  29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官  吳  麗  惠
                                法官  鄭  純  惠
                                法官  徐  福  晋
                                法官  翁  金  緞
                                法官  邱  景  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陳  禹  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6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