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大小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1164號
上  訴  人  楊素華                               
訴訟代理人  洪士宏律師
            蘇辰雨律師
            甘芸甄律師
被 上訴 人  陳惠君(原名陳絲琦)

上列當事人間債務人異議之訴(確認債權不存在)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2月14日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字第246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理  由
一、本件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於民國109年間執伊簽發如原判決附表(下稱附表)編號1至5所示面額合計新臺幣(下同)330萬元之本票5紙(下稱系爭本票),向臺灣高雄地方法院聲請109年度司票字第5344號本票裁定(下稱系爭本票裁定)准予強制執行後,對伊聲請強制執行。惟系爭本票係訴外人嘉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嘉博公司)因公司資金週轉需求,陸續向上訴人借款,上訴人於各次借款要求伊簽發系爭本票擔保借款之返還,並就同筆借款同時簽發本票及如附表編號1-1至5-1所示之相對應支票(下合稱系爭支票)作為擔保,本票面額即為約定借款金額,本票發票日為借款日,支票發票日則為約定還款日。系爭支票業經上訴人兌現,借款已全數清償完畢,系爭本票所擔保債權即不存在等情,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規定,求為確認系爭本票裁定所載上訴人對伊之330萬元本票債權不存在(被上訴人請求撤銷強制執行程序部分,經第一審判決其敗訴後,提起上訴,嗣於原審撤回此部分上訴而告確定,該未繫屬本院部分,不予贅述)。
二、上訴人則以:系爭支票為被上訴人個人借款,系爭本票則為被上訴人向伊借款之擔保,被上訴人就同一筆債務同時開立本票及支票作為擔保,本票於支票兌現後未返還被上訴人,係因被上訴人之後又進行借款等語,資為抗辯。
三、原審將第一審所為駁回被上訴人上述聲明部分之判決廢棄,改判如其聲明,無非以:系爭本票及附表編號1-1、5-1所示支票為被上訴人簽發並交付上訴人,附表編號2-1、3-1、3-2、4-1、4-2、4-3所示支票則為嘉博公司簽發,均交付上訴人。而被上訴人主張本票及相對應支票係擔保同一筆嘉博公司之借款一節,經上訴人於第一審言詞辯論自認系爭本票及相對應之支票係擔保同筆借款債務,僅爭執係被上訴人個人之借款,及因被上訴人再為借款而未歸還本票。雖上訴人嗣後改稱:系爭本票係作為嘉博公司借款擔保,與支票無關,支票為被上訴人個人借款之擔保云云。惟依證人即嘉博公司實際負責人李世強之證述,可知李世強最初係由被上訴人陪同前往向上訴人借款,先由被上訴人開立支票、本票、借據,李世強開立本票,俟取得上訴人信任後,則由李世強開立支票、本票、借據而借款,被上訴人開立本票用於擔保,李世強以公司名義向上訴人所借最後4、5筆款項,係由其單獨前往借款,未由被上訴人另開立本票作為擔保。審酌李世強證述:本票發票日為借款日期,支票抬頭寫到期日,是清償借款日期,伊向上訴人單獨借款大概是在109年6月中、7月中等語;核對附表編號1至4所示本票,發票日即借款日均為109年6月中以前,足認此部分本票相對應之支票並非李世強最後單獨向上訴人之借款。至編號5所示本票發票日雖為109年6月18日,惟李世強就附表編號5-1所示面額160萬元支票,因金額比較大而有印象,並確認如以該張支票為分界,後續尚有借款7、8筆,可見系爭支票擔保之借款確非李世強所稱最後向上訴人單獨借用之4、5筆借款。系爭本票及相對應之系爭支票既係擔保同一筆借款,可認系爭本票之基礎原因關係為借款。附表編號1-1、2-1、3-1、4-1、4-2、4-3、5-1所示支票均由上訴人提示兌現,編號3-2所示支票亦於109年6月16日經由上訴人向其子楊大衛借用之帳戶兌現,顯見系爭支票已全部經上訴人兌現而清償所擔保之借款債務。上訴人固主張:支票兌現後未返還被上訴人本票,係因被上訴人之後又進行借款等語,惟為被上訴人否認,上訴人復未就其再交付借款之事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執此抗辯本票擔保之債權尚未消滅云云,即無可採。系爭本票所擔保之借款債務既因系爭支票兌現而清償,該本票所擔保之債權即消滅。被上訴人請求確認系爭本票之債權不存在,應予准許等詞,為其判斷之基礎。
四、按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固屬事實審法院之職權,惟其採證、認事如違背法令或有悖於論理法則、經驗法則,即難謂非違背法令,當事人自得援為上訴第三審之理由。又當事人主張之事實,經他造於準備書狀內或言詞辯論時或在受命法官、受託法官前自認者,無庸舉證,民事訴訟法第279條第1項固有明文。惟所謂自認,係指不負舉證責任之當事人一造,就負舉證責任之他造主張之不利於己事實,予以承認或不爭執者而言。查被上訴人於事實審主張:系爭本票與系爭支票係作為嘉博公司同筆借貸之擔保,系爭本票之票面金額即為約定之借款金額等語;而上訴人於第一審111年5月3日言詞辯論期日陳稱:「本票是原告(指被上訴人)簽發,擔保嘉博公司及原告個人的借款,支票是原告個人的借款。(改稱)如附表所示的5張本票,是原告自己借款,跟我借款的擔保,都是原告來跟我接觸」、「是原告自己一筆債務,同時開本票及支票做為擔保」等語(見一審訴字卷第96至97頁),似見上訴人僅陳述被上訴人就其本人之同一筆債務,同時開立本票及支票做為擔保。果爾,能否謂被上訴人就其主張系爭本票及系爭支票係擔保嘉博公司同筆借款債務之事實無庸舉證?自滋疑問。究竟上訴人上開陳述之真意為何?尚待釐清。又附表編號3所示本票面額為70萬元,與編號3-1、3-2所示支票面額合計100萬元,即有30萬元差額;另附表編號5所示本票面額為60萬元,更與編號5-1所示支票面額160萬元間之差額高達100萬元,乃原審未令被上訴人就系爭本票與系爭支票間究有如何相對應關係先負舉證責任,遽認系爭本票所擔保之借款債務均因系爭支票兌現而清償,進而為上訴人不利之判決,不免速斷。本件上開事實既未臻明瞭,本院尚無從為法律上之判斷。上訴論旨,執以指摘原判決不當,聲明廢棄,非無理由。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第478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8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官  盧  彥  如
                                法官  翁  金  緞
                                法官  黃  明  發
                                法官  周  舒  雁
                                法官  吳  麗  惠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賴  立  旻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