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大小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711號
再 抗告 人  陳俊銘                                     
訴訟代理人  謝昆峯律師
            余瑋迪律師
上列再抗告人因與相對人廣運機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間請求返還借款等事件,聲請法官迴避,對於中華民國113年7月23日臺灣高等法院裁定(113年度抗字第797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再抗告訴訟費用由再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再抗告人向臺灣基隆地方法院(下稱基隆地院)訴請相對人返還借款,於訴訟繫屬中追加依公司法第99條第2項規定之法理為請求(下稱系爭追加之訴),該事件承審法官(下稱承審法官)以系爭追加之訴為不合法,裁定駁回之。再抗告人提起抗告,經原法院以112年度抗字第1475號裁定廢棄該裁定後,分由承審法官繼續審理。再抗告人以該法官有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之迴避事由,聲請迴避。基隆地院裁定駁回其聲請,再抗告人不服,對之提起抗告。
二、原法院以:再抗告人自承承審法官曾諭知將在判決交代不調查證據之理由,難認該法官故意忽視證據調查之必要性,而屬執行職務偏頗。縱其表示再抗告人發回前後之主張均相同,且很快就要結案云云,乃對事件審結與否等訴訟指揮,雖與再抗告人意見不同,亦非可指為不能客觀中立審理系爭追加之訴。再抗告人據以聲請承審法官迴避,不應准許,因而以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
三、法官迴避制度,旨在確保法官公正審判,以維護訴訟救濟之
  功能,為憲法保障訴訟權之重要制度,應由立法機關衡量訴訟案件之種類、性質、目的及司法資源有限性等因素,以法律定之。於民事訴訟程序,立法者於民事訴訟法第32條明定7款法官應自行迴避事由,另於同法第33條第2款規定如有該7款以外之事由,足認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當事人亦得聲請法官迴避。前者,法官有法定應自行迴避事由時,因難期待法官完全中立而無偏頗,乃明定其應自行迴避,無個案裁量或反證之餘地;後者,則得視具體個案情節,是否達於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而定,二者不同。民國92年2月7日修正民事訴訟法第32條第7款,刪除法官曾參與該訴訟事件更審前之裁判為應自行迴避之事由後,法官縱曾參與該訴訟事件更審前之裁判,已非當然可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是除其對於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或與當事人之一造有密切之交誼或嫌怨,或基於其他情形,客觀上足疑其為不公平之審判者(例如於更審前之裁判理由,對當事人有特別深刻、固執之嫌惡定見或為強烈之譴責等)外,尚不得逕謂其執行職務即有偏頗之虞,而聲請迴避,始符上開規定及修正本旨。
四、承審法官於更審前認再抗告人系爭追加之訴為不合法,而以裁定予以駁回,經原法院廢棄該裁定後,雖繼續審理系爭追加之訴,惟其執行職務並無偏頗之虞,為原法院所認定,則依上開規定及說明意旨,原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經核並無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事。再抗告意旨,以承審法官就系爭追加之訴,曾參與更審前之裁判,已生預斷定見自有偏頗之虞,指摘原裁定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聲明廢棄,非有理由。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抗告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
    第2項、第481條、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25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官  鍾  任  賜
                                法官  黃  明  發
                                法官  呂  淑  玲
                                法官  陶  亞  琴
                                法官  陳  麗  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郭 金 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