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1年度家繼簡字第9號
原      告  楊○○    住○○市○○區○○路000巷00號9樓
            楊○○
            楊○○ 
            楊○○ 
            楊○○ 
            楊○○ 
            蔡○○ 
            楊○○ 
            楊○○ 
兼上九人之 
送達代收人  楊○○ 
原      告  蘇○○(原告蘇○○○之承受訴訟人)

            蘇○○(原告蘇○○○之承受訴訟人)

            蘇○○(原告蘇○○○之承受訴訟人)

            蘇○○(原告蘇○○○之承受訴訟人)

被      告  林○○○
訴訟代理人  林○○ 
被      告  黃○○○
            楊○○(被告楊○○之承受訴訟人)   

訴訟代理人  廖○○ 
被      告  楊○○    應送達處所不明
            楊○○ 

            楊○○    應送達處所不明
            楊○○    應送達處所不明
            楊○○    應送達處所不明
            王○○○

            林○○ 
            林○○ 
            吳○○○
            楊○○ 
            楊○○    應送達處所不明
            楊○○ 
            楊○○ 
            楊○○ 
            楊○○ 
            林○○ 
            楊  ○ 
            楊○○○
            楊○○ 
            楊○○ 
            楊○○ 
            楊○○ 
            陳○○○
            楊○○ 
            楊○○ 
            楊○○ 
            楊○○ 
            陳○○ 
            陳○○ 
            陳○○ 
            宋○○ 
            宋○○ 

            宋○○ 
            陳○○ 
            陳○○ 
            陳○○ 
            陳○○    應送達處所不明
            楊○○(被告楊○○之承受訴訟人)

            楊○○(被告楊○○之承受訴訟人)

            楊○○(被告楊○○之承受訴訟人)

            楊○○○(被告楊○○之承受訴訟人)

            楊○○(被告楊○○之承受訴訟人)

            楊○○(被告楊○○之承受訴訟人)

            楊○○(被告楊○○之承受訴訟人)

            楊○○(被告楊○○之承受訴訟人)

            楊○○○
            楊○○ 
            楊○○ 
            楊○○ 
            楊○○ 
            楊○○ 
追加被告    林○○ 

上列當事人間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6月1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R○○、Q○○、楊○○應就被繼承人天○○繼承如附表一所示之土地辦理繼承登記。
二、被告w○○、蘇進隆、u○○、v○○應就被繼承人x○○○繼承如附表一所示之土地辦理繼承登記。
三、被繼承人楊○○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應按附表一所示之方法分割。
四、訴訟費用由兩造依附表二所示之比例分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當事人喪失訴訟能力或法定代理人死亡或其代理權消滅者,訴訟程序在有法定代理人或取得訴訟能力之本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惟於有訴訟代理人時不適用之;另承受訴訟人,於得為承受時,應即為承受之聲明;他造當事人,亦得聲明承受訴訟。當事人不聲明承受訴訟時,法院亦得依職權,以裁定命其續行訴訟。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73條本文及第175條、第178條分別定有明文。又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於家事訴訟事件準用之。經查,本件被告天○○於民國111年1月29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子女即R○○、Q○○、楊○○3人,Q○○已於111年7月18日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本院卷一第153頁),原告E○○亦於111年8月18日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本院卷一第241頁);被告a○○於111年11月28日死亡,其法定繼承人為其配偶s○○、子女宙○○、A○○、黃○○等4人,上開人等已自行商議被告a○○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由宙○○單獨繼承,而宙○○已於111年12月18日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本院卷二第27至31頁),原告E○○亦於112年6月27日具狀聲明由宙○○承受訴訟(本院卷二第59頁);被告S○○於000年0月00日死亡,其法定繼承人為其配偶即楊○○○、子女宇○○、k○○、j○○、h○○、i○○、q○○等7人,其中楊○○○、h○○及q○○等3人業已聲明拋棄繼承,且經本院准予備查在案(本院卷二第301頁),而原告E○○已於112年11月8日具狀聲明由上開人等承受訴訟(本院卷二第213頁);原告x○○○於112年11月21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配偶w○○、子女蘇○○、u○○、v○○等4人,而原告E○○於112年12月5日具狀聲明由上開人等承受訴訟(本院卷二第239頁);被告j○○於112年12月14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配偶T○○○、玄○○2人,而原告E○○已於112年12月27日具狀聲明由該2人承受訴訟(本院卷二第289頁)。是上開當事人聲明承受訴訟,於法均無不合,皆應予准許。
二、次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者、以及該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時,追加其原非當事人之人為當事人者,不在此限,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5款定有明文。查原告請求裁判分割被繼承人楊○○之遺產,嗣於112年8月15日具狀追加漏列之繼承人即被告辛○○為被告,復於113年4月12日當庭以言詞追加請求命被告R○○、Q○○、楊○○就其等被繼承人天○○繼承如附表一所示之土地辦理繼承登記、以及請求命被告w○○、蘇進隆、u○○、v○○就其等被繼承人x○○○繼承如附表一所示之土地辦理繼承登記,與其請求分割遺產之基礎事實同一,核原告所為訴之追加,於法均無不合,皆應予准許。
三、被告均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且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兩造之被繼承人楊○○與其配偶楊○○○○有長女楊○○、長男楊○○、次男楊○○、三男楊○○、四男楊○○、五男楊○○、六男楊○○、四女楊○等子女,嗣被繼承人楊○○於33年1月28日死亡,依臺灣日治時期民事習慣屬戶主繼承,應由繼承開始尚生存之男子直系血親卑親屬為其法定推定財產繼承人,至配偶及女兒等女性親屬則無繼承權,而被繼承人之次男楊○○、六男楊○○均先於被繼承人死亡而無繼承權,故被繼承人楊○○之繼承人為其長男楊○○、三男楊○○、四男楊○○、五男楊○○4人繼承,應繼分比例各4分之1,又第一代之繼承人均已亡歿,而再轉繼承之情形分述如下:
(一)長男楊○○部分:楊○○於75年1月5日死亡,其長女蔡○○、三女陳○○○、四女吳○○○均出養予第三人,長男楊○○、六女楊○○則先於楊○○死亡且絕嗣,上開人等皆無繼承權,故楊○○之繼承人為配偶楊○○○、次女即被告壬○○○、次男楊○○、五女即被告甲○○○、三男即被告己○○、四男即被告癸○○、七女即被告乙○○○、五男楊○○、六男即被告楊○○、八女即被告V○○、七男即被告b○○、九女即被告庚○○、十女即被告g○等13人,其等對於楊○○遺產應繼分各為52分之1(1/41×1/13=1/52)。嗣楊林○○於92年6月8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子女即被告己○○、被告癸○○、被告乙○○○、五男楊○○、被告楊○○、被告V○○、被告b○○、被告庚○○、被告g○、養女即被告辛○○等10人,故被告己○○、被告癸○○、被告乙○○○、五男楊○○、被告楊○○、被告V○○、被告b○○、被告庚○○、被告g○等9人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合計各為520分之11(1/52+1/52×1/10=11/520),被告辛○○之應繼分則為520分之1(1/52×1/10=1/520)。
   ⒈楊○○於97年8月19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配偶楊○○○、長女即被告戌○○○、長男即被告a○○、次男即被告Z○○、次女即被告r○○、三女即被告K○○、四女即被告G○○、三男即被告X○○等8人,其等對於楊○○遺產應繼分各為416分之1(1/52×1/8=1/416)。嗣楊吳○○於105年6月28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子女即被告戌○○○、被告a○○、被告Z○○、被告r○○、被告K○○、被告G○○、被告X○○等7人,上開人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合計各為364分之1(1/416+1/416×1/7=1/364)。被告a○○於111年11月28日死亡,其法定繼承人為其配偶s○○、長女即被告宙○○、長男A○○、次男黃○○等4人,惟上開人等已自行協商,a○○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364分之1由被告宙○○單獨繼承。
   ⒉楊○○於103年12月25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長男即被告地○○、被告e○○、次女I○○3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1560分之11(11/520×1/3=11/1560)。
(二)三男楊○○部分:楊○○於61年8月26日死亡,配偶楊○○先於楊金龍死亡,養女陳○○經楊○○終止收養,該2人均無繼承權,故楊○○之繼承人為其長男楊○○、長女陳○○○、次女即被告辰○○○、次男楊○○、三女楊○○等5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20分之1(1/4×1/5=1/20)。
   ⒈楊○○於109年5月5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配偶即被告l○○○、長女即被告N○○、次女即被告L○○、長男即被告Y○○、四女即被告M○○等5人,上開人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100分之1(1/20×1/5=1/100)。
   ⒉陳○○○於105年8月3日死亡,配偶陳○○先於陳○○○死亡,五男陳○○則出養予第三人,該2人均無繼承權,而次男陳應和亦先於陳○○○死亡,其應繼分由其子即被告寅○○代位繼承。故陳○○○之繼承人為其長男即被告酉○○、長女即被告卯○○、次女陳○○、三女即被告丑○○、三男即被告未○○、四男即被告申○○、孫即被告寅○○等7人,上開人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140分之1(1/20×1/7=1/140)。而陳○○嗣於106年1月13日死亡,其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由其配偶即被告戊○○、長女即被告丙○○、長男即被告丁○○3人再轉繼承,應繼分各為420分之1(1/140×1/3=1/420)。
   ⒊楊○○於109年1月2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配偶即被告P○○、長男即被告C○○、次男即被告D○○、長女即被告m○○等4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80分之1(1/20×1/4=1/80)。
   ⒋楊○○於104年4月26日死亡,配偶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其子女巳○○、子○○均已聲明拋棄繼承並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准予備查在案,故其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20分之1由其次女即被告午○○單獨繼承。
(三)四男楊○○部分:楊○○於48年2月16日死亡,其繼承人為配偶楊○○○、長男即被告S○○、次男即被告天○○、三男楊○○、長女楊○○等5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20分之1(1/4×1/5=1/20)。嗣楊○○○於90年2月15日死亡,其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又由其子女即被告S○○、被告天○○、楊○○、楊○○等4人再轉繼承,應繼分合計各為16分之1(1/20+1/20×1/4=1/16);而楊○○於97年12月31日死亡,其無配偶與子女,其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又由其兄弟姊妹即被告S○○、被告天○○、楊○○3人再轉繼承,應繼分合計各為12分之1(1/16+1/16×1/3=1/12)。
   ⒈被告S○○於000年0月00日死亡,其配偶楊○○○、子女h○○、q○○3人均已聲明拋棄繼承並經本院准予備查在案,故其繼承人為其子女即被告宇○○、被告k○○、被告i○○、被告j○○等4人,應繼分各為48分之1(1/12×1/4=1/48)。而被告j○○嗣於112年12月14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配偶即被告T○○○、子女即被告玄○○,應繼分各為96分之1(1/48×1/2=1/96)。
   ⒉被告天○○於111年1月29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長男即被告R○○、長女即被告Q○○、次男即被告O○○3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36分之1(1/12×1/3=1/36)。
   ⒊楊○○於108年2月26日死亡,其繼承人為配偶即被告H○○○、長女即被告p○○、次女即被告亥○○、三女即被告W○○、四女即被告c○○、長男即被告J○○等6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72分之1(1/12×1/6=1/72)。
(四)五男楊○○部分:楊○○於68年10月2日死亡,配偶楊○○○先於楊金土死亡,次女楊○○及五女楊○亦先於楊○○死亡且絕嗣,長女簡○○則出養予第三人,該4人均無繼承權,故楊○○之繼承人為其長男楊義祥、三女楊○○、次男楊○○、四女即原告x○○○、三男即原告d○○、六女即原告U○○等6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24分之1(1/4×1/6=1/24)。而楊○○於110年1月21日死亡,其無配偶及子女,其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由其尚生存之兄弟姊妹即原告x○○○、原告d○○、原告U○○3人再轉繼承,故上開人等應繼分合計為18分之1(1/24+1/24×1/3=1/18)。
   ⒈楊○○於83年9月3日死亡,其繼承人為配偶楊○○、長男即原告o○○、長女即原告f○○、次女即原告n○○、次男即原告B○○等5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120分之1(1/24×1/5=1/120)。嗣楊○○於103年11月5日死亡,其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由其子女即原告o○○、原告f○○、原告n○○、原告B○○4人再轉繼承,上開人等應繼分合計為96分之1(1/120+1/120×1/4=1/96)。
   ⒉楊○○於86年2月12日死亡,其繼承人為配偶即原告t○○、長男即原告E○○、長女即原告c○○、次男即原告F○○等4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96分之1(1/24×1/4=1/96)。
   ⒊原告x○○○嗣於112年12月21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其配偶即原告w○○、長男即原告w○○、次男即原告u○○、三男即原告v○○等4人,其等對於楊○○遺產之應繼分各為96分之1(1/18×1/4=1/96)。
    被繼承人楊○○之遺產並無不能分割之情形,兩造間亦無不分割之約定,系爭遺產僅因繼承人人數眾多而無法達成分割協議,爰依民法第1164條訴請分割被繼承人楊○○之遺產。另天○○之繼承人即被告R○○、Q○○、楊○○等3人,以及x○○○之繼承人即被告w○○、蘇○○、u○○、v○○等4人各自均未對其等被繼承人繼承如附表一所示之土地辦理繼承登記,爰請求命上開人等辦理繼承登記等語。
三、被告答辯略以:
(一)被告戊○○、丁○○、丙○○、未○○到庭後均稱:對於原告訴請分割遺產沒有意見等語。
(二)戌○○○、宙○○、Z○○、r○○、K○○、G○○、X○○、甲○○○、己○○、癸○○、乙○○○、地○○、e○○、I○○、楊登祿、V○○、b○○、庚○○、g○、l○○○、N○○、L○○、Y○○、M○○、辰○○○、P○○、C○○、m○○、酉○○、寅○○、卯○○、丑○○、申○○、午○○、宇○○、k○○、i○○、T○○○、玄○○、R○○、Q○○、O○○、H○○○、p○○、亥○○、W○○、c○○、J○○、辛○○均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庭爭執,亦未提出任何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四、經查,兩造為被繼承人楊○○之全體繼承人,被繼承人楊○○於33年1月28日死亡,其於繼承開始時遺有附表一編號1至3號所示之土地等情,業據提出土地登記謄本、被繼承人之繼承系統表、戶籍謄本、除戶謄本等件為證,且經本院核閱無誤,亦為到庭之被告戊○○、丁○○、丙○○、未○○、午○○所不爭執,堪予認定。
五、按分割共有物既對於物之權利有所變動,即屬處分行為之一種,凡因繼承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其取得雖受法律之保護,不以其未經繼承登記而否認其權利,但繼承人如欲分割因繼承而取得公同共有之遺產,因屬於處分行為,依民法第759 條規定,自非先經繼承登記,不得為之(最高法院82年度台上字第1783號判決意旨參照)。查楊○○所遺如附表一所示遺產既經其繼承人辦理繼承登記,則繼承人之一天○○、x○○○死亡後,應分別由其等之繼承人為天○○、x○○○死亡後所遺繼承自楊○○遺產之公同共有如附表一所示土地辦理繼承登記。雖該部分性質上仍為楊○○之遺產,但既曾經天○○、x○○○辦理繼承登記為公同共有,同時亦分別為天○○、x○○○遺產之一部,原告並非天○○、x○○○之繼承人,尚無法以自己名義向地政事務所申請為天○○、x○○○之繼承人辦理繼承登記,且因天○○之繼承人即被告R○○、Q○○、楊○○等3人,以及x○○○之繼承人即被告w○○、蘇○○、u○○、v○○等4人迄未辦理繼承登記,原告自得請求其等先就天○○、x○○○部分辦理繼承登記後,再為本件遺產分割。是原告為分割遺產,訴請本院命被告R○○、Q○○、楊○○就其等被繼承人天○○繼承如附表一所示之土地辦理繼承登記、以及請求命被告w○○、蘇進隆、u○○、v○○就其等被繼承人x○○○繼承如附表一所示之土地辦理繼承登記,自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151條、第1164條已有明定。查被繼承人楊清吉既未以遺囑禁止分割遺產,全體繼承人亦未訂有不分割之特約,並無不能分割遺產之情形,然兩造迄未達成分割遺產之協議,依照上開規定,原告請求裁判分割被繼承人楊清吉之遺產,於法即屬有據,應予准許。
七、按公同共有物分割之方法,依民法第830條第2項所定,應適用分別共有物分割之規定,即以原物分配或變賣分割為之,如以原物為分配時,而共有人中有未受分配或不能按其應有部分受分配者,則得以金錢補償之,另將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終止改為分別共有關係,性質上亦屬分割遺產方法之一。再裁判分割共有物訴訟,為形式之形成訴訟,其事件本質為非訟事件,究依何種方式為適當,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應斟酌當事人之聲明、共有物之性質、經濟效用及全體共有人之利益等公平決之,不受當事人聲明之拘束。本院審酌原告陳明之分割方法,併考量附表一編號1至3號所示之土地,應按兩造之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始符合繼承人間之公平,並有利於兩造協議利用或依土地法規定予以處分,以促進不動產利用之經濟效率,爰裁判分割如附表一「分割方法欄」所示。
八、綜上所述,原告訴請分割楊○○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財產,為有理由,且應按上述方法分割,始為妥允,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九、本件裁判分割遺產為形成訴訟,法院決定遺產分割之方法時,應斟酌何種分割方法較能增進共有物之經濟效益,並兼顧兩造之利益,以決定適當之分割方法,不受當事人聲明之拘束,且不因何造起訴而有不同,故原告訴請分割遺產雖為有理由惟關於訴訟費用之負擔,仍應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由兩造按應繼分比例分擔,方為公允。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7   月  23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林妙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上訴,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判決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7   月  23  日
                           書記官 李苡瑄

附表一:被繼承人楊○○之遺產
編號
遺產項目
遺產內容
分割方法
1
臺北市○○區○○段○○段000地號土地
面積:2,589.13平方公尺;權利範圍:20分之5
依兩造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2
臺北市○○區○○段○○段000地號土地
面積:2230.84平方公尺;權利範圍:20分之5
3
臺北市○○區○○段○○段000地號土地
面積:304.11平方公尺;權利範圍:5分之1

附表二:兩造之應繼分比例
編號
繼承人
應繼分比例
1
被告壬○○○
1/52
2
被告戌○○○
1/364
3
被告宙○○
1/364
4
被告Z○○
1/364
5
被告r○○
1/364
6
被告K○○
1/364
7
被告G○○
1/364
8
被告X○○
1/364
9
被告甲○○○
1/52
10
被告己○○
11/520
11
被告辛○○
1/520
12
被告癸○○
11/520
13
被告乙○○○
11/520
14
被告地○○
11/1560
15
被告e○○
11/1560
16
被告I○○
11/1560
17
被告楊○○
11/520
18
被告V○○
11/520
19
被告b○○
11/520
20
被告庚○○
11/520
21
被告g○
11/520
22
被告l○○○
1/100
23
被告N○○
1/100
24
被告L○○
1/100
25
被告Y○○
1/100
26
被告M○○
1/100
27
被告辰○○○
1/20
28
被告酉○○
1/140
29
被告寅○○
1/140
30
被告卯○○
1/140
31
被告戊○○
1/420
32
被告丙○○
1/420
33
被告丁○○
1/420
34
被告丑○○
1/140
35
被告未○○
1/140
36
被告申○○
1/140
37
被告P○○
1/80
38
被告C○○
1/80
39
被告D○○
1/80
40
被告m○○
1/80
41
被告午○○
1/20
42
被告宇○○
1/48
43
被告k○○
1/48
44
被告T○○○
1/96
45
被告玄○○
1/96
46
被告i○○
1/48
47
被告R○○
1/36
48
被告Q○○
1/36
49
被告O○○
1/36
50
被告H○○○
1/72
51
被告p○○
1/72
52
被告亥○○
1/72
53
被告W○○
1/72
54
被告c○○
1/72
55
被告J○○
1/72
56
原告o○○
5/480
57
原告f○○
5/480
58
原告n○○
5/480
59
原告B○○
5/480
60
原告t○○
1/96
61
原告E○○
1/96
62
原告c○○
1/96
63
原告F○○
1/96
64
原告w○○
1/72
65
原告蘇○○
1/72
66
原告u○○
1/72
67
原告v○○
1/72
68
原告d○○
1/18
69
原告U○○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