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小上字第3號
上  訴  人  台灣施舒雅美容世界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黛照男 
訴訟代理人  朱瑞陽律師
            許雅婷律師
            何菀倫律師
被  上訴人  林佳蓉 

訴訟代理人  陳建維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2年12月2
9 日本院112 年度勞小字第74號第一審民事小額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合議庭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伍佰元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對於小額程序第一審裁判之上訴或抗告,非以其違背法令
    為理由,不得為之;又提起上訴,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
    ,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可
    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
    不當者,為違背法令,民事訴訟法第436 條之24第2 項、第
    436 條之25、第468 條分別定有明文。另民事訴訟法第468
    條規定,於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準用之,為同法第436 條之
    32第2 項所明定。是當事人對於小額程序第一審判決提起上
    訴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所違背之法令條項,
    或有關判例、解釋字號,或成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等及其
    具體內容,暨係依何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最高法院71年度台上字第314 號判決要旨參照)。
    本件上訴人提起上訴,指摘原判決忽略兩造所簽署「聘僱合
    約(美甲師)」(下稱系爭合約書)第3 條對教育訓練薪資
    已有明文約定,竟以目的性解釋不當擴張勞動基準法第1 條
    規定而認定以系爭合約書第6 條認屬教育訓練期間薪資規範
    ,抑或認為已完成2 個月教育訓練後之任何培訓均非教育訓
    練,均違反民法第98條契約解釋原則;復認上訴人受中央流
    行疫情指揮中心(下稱疫情指揮中心)指示停業而無可歸責
    性,參酌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83年5 月11日(83)台勞
    動2 字第35290 號函釋意旨(下稱系爭函釋),就停業期間
    當毋庸協商即無須發放薪資,原判決卻未說明參考之勞動部
    網站依據、對上訴人所提請假系統擷圖視而不見,更稱伊應
    舉證證明被上訴人於協議後同意變更工資等勞動條件,顯違
    反上訴人110 年7 月20日公告(下稱0720公告),實與民事
    訴訟法第222 條第1 項至第3 項、第277 條規定不合,有判
    決適用法令不當、違反論理法則及證據法則、認事用法違誤
    之判決違背法令情事,屬民事訴訟法第468 條違背法令事由
    ,已符合首開要件,其提起上訴,即屬合法,先予敘明(至
    上訴意旨另稱有違反民事訴訟法第469 條第6 款事由,基於
    同法第436 條之18第1 項、第436 條之32第2 項未準用該款
    規定,小額訴訟程序判決書因得僅記載主文,就當事人有爭
    執事項祇於必要時得加註理由要領而不得以判決不備理由或
    理由矛盾為由,指摘原判決為違背法令等節,自不合法而不
    予論述,先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本件上訴意旨略以:
 ㈠被上訴人雖起訴主張自109 年6 月30日至112 年1 月31日期
    間受僱於上訴人擔任美甲師,離職後方知伊以該段期間全係
    教育訓練為由,僅以109 年基本工資支薪而短付109 年6 月
    、7 月、8 月與10月薪資共新臺幣(下同)2,140 元,另於
    疫情期間更溢扣110 年5 月、6 月與7 月薪資2 萬2,043 元
    ,故請求上訴人給付2 萬4,183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經原判決認定上訴人
    應給付被上訴人2 萬4,183 元,及自112 年9 月26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㈡惟就以109 年以基本工資支薪部分:系爭合約書第2 條、第
    3 條業約定上訴人就被上訴人109 年6 月至同年8 月教育訓
    練期間係給付當年度勞動部公告月基本薪資即2 萬3,800 元
    ,此既未違背勞動基準法所定勞動條件之最低標準限制,依
    契約自由原則當拘束兩造;系爭合約書第6 條固約定試用期
    間月薪2 萬4,400 元,但既已明文區別教育訓練期間及適用
    期間薪資定義,要無違反民法第98條而以目的性解釋不當擴
    張勞動基準法第1 條未規定內容、改依系爭合約書第6 條約
    定計算薪資,使教育訓練期間與試用期間毫無區別可能之餘
    地可言。再因上訴人為瘦身美容業,為增進員工服務技能、
    使員工得以勝任不熟悉之工作項目,依系爭合約書第2 條約
    定可知除施以自到職日起2 個月教育訓練外,日後也得因工
    作所需安排培訓;被上訴人於109 年10月後因調任至新店鋪
    美麗華店,因其無新店舖服務經驗,故於同月延長教育訓練
    日數共6 日而以基本工資計薪,其餘工作日數則以試用期薪
    資2 萬4,400 元計算,應屬可採。
 ㈢另就110 年5 月至同年7 月溢扣薪資部分:該段期間國內新
    冠疫情漸趨嚴重,上訴人依疫情指揮中心指示自同年5 月16
    日起至同年7 月26日止令被上訴人任職之美甲部停止營業,
    此屬不可歸責於雇主之停工原因,被上訴人亦於停業3 個月
    期間各請防疫假3 日、19日與4 日而未提供勞務,則上訴人
    自無給付薪資之義務。再上訴人於停業期間為保障員工基本
    生活,已公告此段期間如員工應領薪資未達2 萬4,000 元者
    均補貼至該金額,而該「應領薪資」係以「保障薪資-欠勤
    扣項+交通津貼+皆勤獎金+等級獎勵金」為計算基礎,上
    訴人薪資明細減項之勞保自付額、健保自付額、福利金與宿
    舍費用則不在保障之列,職是,在被上訴人於110 年5 月至
    7 月各實領2 萬3,539 元、2 萬2,939 元、3 萬0,130 元,
    應自行負擔費用為3,070 元、1,070 元、1,070 元,均達上
    訴人保障薪資數額,是縱停工原因屬可歸責於上訴人之事由
    ,上訴人於停業期間給付薪資均達勞動部公告之基本薪資,
    自無違法之情事。原判決未說明所參考之勞動部網站依據,
    又認上訴人應舉證證明兩造協議獲被上訴人同意變更工資等
    勞動條件,不僅違反0720公告,也未論及系爭函釋;況上訴
    人已證明被上訴人於停業期間自行申請防疫假且經主管層層
    簽核准假,堪認兩造應已協商方有被上訴人請假事實,原判
    決實有違反論理法則、證據法則、判決不備理由之判決違背
    法令情事。
 ㈣退步言之,伊曾因作業錯誤匯付1 萬9,824 元至被上訴人薪
    轉戶,並因被上訴人無法一次返還而約定自112 年6 月起每
    月還款1,982 元,兩造也分別於勞資爭議調解及起訴狀中表
    明此情,被上訴人亦於112 年7 月5 日自匯還款項中扣除1,
    175 元僅返還811 元。是倘原判決認被上訴人應給付2 萬4,
    183 元,也應扣除被上訴人薪資債權獲償1,175 元部分,是
    原判決實有認事用法之違誤,爰依法提起上訴等語。並聲明
    :⒈原判決廢棄;⒉被上訴人於第一審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
    請均駁回。
二、被上訴人則以:上訴理由爭執者,盡為原審取捨證據、認定
    事實等職權之行使為不當,且系爭合約書第6 條已約定前6
    個月月薪2 萬4,400 元,第7 個月起月薪2 萬7,400 元,是
    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給付以月薪2 萬4,400 元計算之薪資差
    額,要無不妥之處。至疫情停業期間溢扣薪資一事,上訴人
    未曾與被上訴人協商遑論經其同意,逕要求其申請防疫假不
    得到班提供勞務,該段期間被上訴人本毋須上班,兩造又約
    定停業期間仍給付薪資,上訴人當不得片面要求未到班勞工
    以請防疫假方式扣發薪資。另是否扣除被上訴人自行扣除上
    訴人已清償之1,175 元乙節,上訴人於原審從未主張此情,
    應屬第二審提出之新攻擊防禦方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 條
    之28毋庸審酌,遑論該1,175 元應係上訴人積欠之110 年1
    月部分薪資,與本案請求項目毫無關聯等語,資為抗辯。並
    聲明:上訴駁回。
三、查上訴人對於原審判決提起上訴,形式上已在民事上訴理由
    狀、民事上訴理由㈡狀中具體指摘原判決違反民法第98條,
    民事訴訟法第277 條舉證責任原則、第222 條第1 項與第3
    項之具體內容及事實,堪認伊提起本件上訴程序上固屬合法
    。惟伊提起本件上訴,實體上仍應認為無理由,茲析述如下
    :
 ㈠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民事
    訴訟法第277 條定有明文。依前述規定,原告就其主張之利
    己事實,固須證明至使法院就其存在達到確信之程度,始可
    謂已盡舉證之責。惟其倘能證明在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上,
    足以推認該待證事實存在之間接事實,即無不可,非以直接
    證明或直接證據為必要(最高法院107 年度台上字第4 號、
    106 年度台上字第2334號判決要旨參照)。又法院為判決時
    ,應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依自由心證判斷事
    實之真偽;法院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之真偽,不得違背論理
    及經驗法則,民事訴訟法第222 條第1 項、第3 項定有明文
    。所謂論理法則,係指依立法意旨或法規之社會機能就法律
    事實所為價值判斷之法則而言;所謂經驗法則,係指由社會
    生活累積的經驗歸納所得之法則而言,凡日常生活所得之通
    常經驗及基於專門知識所得之特別經驗均屬之(最高法院91
    年度台上字第741 號判決要旨參照)。另取捨證據、認定事
    實屬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若其取捨、認定並不違背法令、
    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或證據法則,即不許任意指摘其採證、
    認定不當,以為上訴理由(最高法院109 年度台上字第2811
    號、110 年度台上字第2239號判決要旨參照)。
 ㈡經查,上訴人雖主張原判決違背民法第98條契約解釋原則,
    民事訴訟法第222 條第1 項至第3 項、第277 條舉證責任分
    配原則、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云云,然參原審已依系爭合約
    書第3 條、第6 條文字約定略有歧異,觀第6 條顯明確約定
    :「乙方(按:即被上訴人)完成教育訓練課程(第一個月
    至第二個月),並分發至甲方(按:即上訴人)營業據點之
    日起算四個月(第三個月至第六個月)之期間,為試用期間
    ,六個月之試用期間,每月薪資為新台幣貳萬肆仟肆佰元…
    …」,進而認定6 個月試用期間涵蓋教育訓練課程2 個月、
    分發起4 個月,佐以勞動基準法第1 條規定採取第6 條約定
    而以月薪2 萬4,400 元計算差額給付;以及據被上訴人薪資
    清冊與薪資單所載110 年5 月至同年7 月「出缺勤金額」確
    共2 萬2,043 元(見原審卷第29頁至第51頁),衡以勞動部
    109 年7 月1 日勞動條3 字第1090130635號函「因應景氣影
    響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應行注意事項」第3 條、第6 條規
    定,事業單位如未經與勞工協商同意,仍應依約給付工資,
    不得片面減少工資等節,乃疫情當時眾所皆知之事實,原審
    以上訴人未提出被上訴人於兩造協商同意減少薪資等認定,
    核屬原審取捨證據及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要無違反民法第
    98條,民事訴訟法第222 條、第277 條等規定之情事。況自
    被上訴人與上訴人斯時敦南店店長間LINE對話紀錄擷圖以觀
    (見原審卷第53頁),確見店長逕對被上訴人為防疫假申請
    日期之指示,上訴人所提請假系統擷圖、0720公告(見原審
    卷第119 頁至第123 頁),反徵上訴人片面在未與被上訴人
    協議之情況下減少薪資金額,是伊此部分主張尚乏其據,自
    不待言。
 ㈢末當事人於第二審程序不得提出新攻擊或防禦方法,民事訴
    訟法第436 條之28定有明文,此立法目的即在貫徹小額訴訟
    程序之簡速性,達成迅速而經濟之裁判,避免當事人於上訴
    審提出新事實及證據延滯訴訟至明。上訴人上訴後抗辯原判
    決應扣除被上訴人於112 年7 月5 日分期返還不當得利時逕
    予扣除之1,175 元云云,此乃伊於原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未提
    出之新攻擊防禦方法,兩造先前僅提及上訴人誤匯款項之前
    提事實,諒與被上訴人嗣有無扣除且是否作為兩造攻擊防禦
    方法乙情無涉,伊復未敘明原審有何違背法令致其未能於原
    審提出該等新攻擊防禦方法,依前開規定,自非屬本院得審
    酌之範圍,併予敘明。
四、綜上所述,本件原判決難認有何上訴人所指違背法令之情事
    ,上訴人提起上訴,求為廢棄改判,為無理由,爰依民事訴
    訟法第436 條之29第2 款規定,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
    回之。
五、依民事訴訟法第436 條之32第1 項準用同法第436 條之19規
    定,小額訴訟程序之第二審法院為訴訟費用裁判時,應確定
    其訴訟費用額。查本件第二審訴訟費用額確定為1,500 元,
    爰諭知如主文第2 項所示。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 條之32
    第1 項、第2 項、第436 條之29第2 款、第449 條第1 項、
    第436 條之19第1 項、第78條、第85條第2 項,判決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7   月  22  日
                  勞動法庭  審判長法  官  方祥鴻

                                  法  官  蔡英雌

                                  法  官  黃鈺純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7   月  22  日
                                  書記官  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