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分享網址:
若您有連結此資料內容之需求,請直接複製下述網址

請選取上方網址後,按 Ctrl+C 或按滑鼠右鍵選取複製,即可複製網址。

裁判字號:
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2101 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
民國 112 年 05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2101號
上  訴  人  吳東儒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2年1月10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金上訴字第2764、2773號,起訴追加起訴案號: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488、494、1841、2691、6432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維持第一審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論處上訴人吳東儒如其附表(下稱附表)所示共同犯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尚犯詐欺取財)8罪刑及為相關沒收等之宣告之判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三、
(一)行為人提供金融帳戶存摺、提款卡及密碼予不認識之人,並參與後續自該帳戶為提款行為,主觀上如認識該帳戶可能作為收受、提領特定犯罪所得使用,提領該帳戶內款項會產生遮斷資金流動軌跡以逃避國家追訴、處罰之效果,仍提供帳戶供匯款後,再由己出面領取帳戶內款項,應論以一般洗錢罪。至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無違經驗法則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
(二)原判決依憑上訴人之部分供述、如附表告訴人欄所示告訴人陳仰薰等8人之指述、如附表「證據出處欄」所示之證據及卷內其他相關資料,經綜合判斷,認上訴人有共同洗錢之犯意及犯行,並敘明:依上訴人所為其工作經驗及可獲取高報酬工作內容之陳述,其係具一般智識能力且有相當社會經驗之人,明知其工作較先前之他項工作輕鬆,付出勞力甚微,卻可獲取與一般工作薪資不成比例之約新臺幣(下同)9萬元報酬,其主觀上對提供帳戶有被林林貴(共犯)或其所屬詐騙集團成員作為詐騙所得款項出入之可能,容任提領款項將導致掩飾或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洗錢犯罪發生,而不違背其本意;依林林貴先後轉帳5萬及4萬2千元至上訴人帳戶,上訴人於同日即提領該9萬2千元之事實,佐以上訴人坦承其獲取報酬之數額(約9萬元),上訴人本件獲有9萬2千元犯罪所得,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宣告沒收、追徵;其否認犯罪之辯解(包括其未交付中國信託銀行提款卡給林林貴、其因合夥,始提供2帳戶予林林貴)不足採等理由甚詳。所為論列說明,與卷證資料悉相符合,亦不違背經驗、論理法則,於法尚無不合。上訴人上訴意旨主張:其僅獲2萬6千元報酬,並未因交付帳戶而獲得與一般工作薪資相較顯不成比例之9萬2千元報酬,於臨櫃提款時,深信提領之款項為買家購車價金,係因輕信他人,帳戶遭不法使用,不能遽推論其主觀上有洗錢之預見與認識等語。核係對原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及原判決已說明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或持不同之評價,而為事實上之爭辯,殊非上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
四、依上所述,本件關於一般洗錢部分之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至上訴人想像競合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部分,既經第一審及原判決均認有罪,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4款所定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上訴人就得上訴部分之上訴既不合法,應從程序上予以駁回,關於詐欺取財部分,自無從為實體上之審判,應一併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1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邱忠義
                                  法 官  洪兆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6    日